“电路原理”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2021-07-10 02:21张文霞杨晨红
科技与创新 2021年12期
关键词:原理电路内容

张文霞,郭 华,杨晨红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1 引言

“电路原理”是高等学校自动化、电子、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专业基础课,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课程特点方面,该门课程具有知识点多、概念多、重点、难点多,理论体系抽象,对学生数学基础要求较高的特点,学生学起来总体感觉困难[1];教学方式方面,通常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为辅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该方式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课堂的掌控力,但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率不高的现象;考核评价方式方面,通常采用以期末理论考试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不能够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往往通过期末考试周突击学习的方式应付期末考试,没有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

为此,本文以“雨课堂”为教学工具,以“学生为中心”作为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设计教学内容及多元评价体系,将教学目标由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对本校“电路原理”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

2 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

2.1 “雨课堂”教学工具

“雨课堂”是连接师生的智能终端[2],是由学堂在线和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的一款教学工具。师生利用此款教学工具,通过Power Point和微信公众号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前、课中、课后进行互动,学生可以随时参与到各教学过程中,让课堂互动永不下线,教师可以实现对整个教学环节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采集和量化分析,便于精准教学。“雨课堂”教学工作具有互动性强、操作简单、反馈及时等优点,可以作为“电路原理”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有力工具[3]。

2.2 教学设计

根据本校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以及“电路原理”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课程地位,首先,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定律,并能熟练的应用定理、定律分析求解电路问题;能够熟练应用叠加、分解和变换域分析法分析求解电路问题;学会使用万用表、稳压电源、信号发生器等常用仪器;正确使用各种电阻器、电容器以及电感等元器件,掌握测试这些元件的基本性质和伏安特性;分析实验数据和误差来源,规范撰写实验报告。其次,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确定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共分三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电阻电路分析,包含集总电路中电压、电流的约束关系,网孔分析和节点分析法、叠加定理、分解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为动态电路时域分析,包含电容元件、电感元件,一阶、二阶电路,冲激函数在动态电路分析中的应用,交流动态电路等;第三部分为动态电路的相量分析,包含阻抗、导纳,正弦稳态的能量、功率、三相电路,频率响应,耦合电感和理想变压器,双口网络等。最后,确定教学模式和方法,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突破理论与实践技能培养脱节的现象,使学生能够做中学,学中做;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将课程学习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课前环节注重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中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后注重提升学生的知识归纳总结和应用扩展能力,三个环节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2.3 教学实施

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是混合式教学的关键。下面以“电路原理”中的叠加定理为例,阐述具体实施过程。

课前环节:通过建立随堂教学模块提前向学生推送叠加定理的定理内容,时间控制在10 min之内为宜,可以是MOOC视频,也可以是叠加定理的定理内容理论讲解录制的视频。学生可以自己掌握学习节奏,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能只需要观看一遍即能掌握,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通过多次观看视频,或者对不理解的知识点,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或者和学生、教师的广泛交流,理解和掌握知识。这样每个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地解决理论学习中的困惑。

课中环节:课堂教学中,首先,利用“雨课堂”工具栏,教师可以针对预习内容设计问题并发送到学生们的手机端,学生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答,并在手机上提交,学生们的答题情况,教师在手机上都可以实时看到相关数据,对预习内容的随堂测验环节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验,也是对学生预习的鞭策,也是教师有针对性讲解的依据,教师可以对学生普遍有疑问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其次,通过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学生利用电路原理实验箱中的叠加定理模块,通过连线、数据测量、分析数据验证叠加定理内容,加深对定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锻炼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了以往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主动思考少、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最后,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提炼,并就本节的内容进行随堂测验,检验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为课后任务的布置提供一定的依据。

课后环节:主要通过课后作业和讨论互动来巩固所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延展和有力补充,作业内容以习题为主,也可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课后任务,包括文献资料收集、信息处理,可以让学生收集叠加定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根据任务量分组进行。可以从“雨课堂”推送作业内容,学生完成作业后在线提交,教师可以在电脑端进行在线批改,教师通过“雨课堂”统计的数据分析学生对作业内容的掌握程度,清楚作业中大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便于进行细致讲解并发布到网络教学平台上,教师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和学生们进行讨论互动,解答学生们的疑问。

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教师可以根据获得的教学全周期数据信息,量化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时调整教学,且在全周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占有主导地位,全程主动参与,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4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方式起着课程学习指挥棒的作用[4],“电路原理”课程采用多元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考核,不仅注重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更注重考核学生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了以往期末试卷成绩占比过大的局面,避免了考前突击或者考试发挥异常等情况的出现。学业成绩分配如表1所示,由理论成绩和实验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理论成绩占总成绩的89%,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11%。理论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各占理论成绩的5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成绩、随堂测验成绩、章节测验成绩和中期测验成绩等四部分,各部分占比为25%。实验成绩由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两部分组成,各部分占比50%。

表1 考核成绩构成

3 教学效果分析

将本校19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53人)作为“电路原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试点,对比17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55人)两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如表2所示。

表2 学生成绩对比

由表2可知,采用混合式教学不及格率由5.56%降低为1.89%,其余各级分数段的比例也有所增加,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4 结语

本文以“雨课堂”为工具,以学生为中心的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对“电路原理”课程进行了混合式教学改革,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学生全程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试点改革试验,证明了本文教学改革的有效性,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原理电路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电路的保护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简化法”巧解电路问题
浅析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其原理
浅析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其原理
巧用求差法判断电路中物理量大小
主要内容
两个原理的区别及其应用
祖暅原理的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