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环境类专业课程的教材思政研究
——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2021-07-11 08:26彭艳
科技管理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微生物学环境工程文明

书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四版)》

作者:周群英,王士芬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43920-5

出版时间:2015 年11 月

定价:40 元

课程思政是高校“金课”、“一流课程”建设的更高层面,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直接关系甚至决定接班人问题、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这对专业课教师育人角度和育人能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高教出版社原总编辑杨祥先生谈到,课程教材是高校育人、课程思政、特色融合创新的三大重要载体。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也要求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与成效”“出版教材质量”“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等内容。现实情况是,大部分非“双一流”高校在冲击学科排名、进行学科评估网络系统填报时,均存在与本学科相关的教材出版不足的窘境。以各类高等院校环境类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核心课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为例,目前国内主流教材主要来自周群英等主编(21 世纪第4 版,2015)、袁林江主编(2011)、王国惠主编(十一五教材,2017 重印;第2 版,2020),此类教材初版的编写时间大多较早,已形成较为固定的课程知识体系:第一篇章微生物学基础、第二篇章微生物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中的微生物作用、第三篇章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周群英等主编,2015),也有将实验方法单列一本实验教材的,但还没有本课程的特色教材或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教材。

清华大学王青教授认为课程思政的首要任务是铸“魂”。基于课程思政的专业课程教材不但是课程建设的基本支撑,也是培根强基、铸魂育人的基本依托,编写教材时也应着重思考课程之“魂”。南京大学李向东教授将《宇宙简史》等天文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确定为“树立正确的宇宙观”,认为价值取向决定知识和能力的方向。大学环境类课程通常与“生态”联系密切,生态文明建设又是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其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关心的问题,他们主张人与自然最终“和解”,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渐形成了包括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观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在内的生态文明观,这些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并与环境治理、环境立法、生态环境保护等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内容息息相关。由此可见,环境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魂”)或可确定为“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

编写融入正确生态自然观的“魂”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思政教材,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和课程特色:(1)开门见山,在教材绪论中引入生态自然观。例如,以3 万多年前存在的、无法用进化论解释的西伯利亚阔口罐病毒(Pithovirus sibericum)和同一时期尼安德特人灭绝事件为例,引入马克思“文明应是自觉发展而非自发发展,否则带来的只是荒漠”的生态自然观和习近平“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上消逝的古老文明,思考文明与生态、微生物与环境的相关性,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环境类专业的大学生认识和改造生态环境提供思想指引,同时也能回过头为大学生逆向解读为什么要学本课程的问题。(2)自然融入,结合时事和研究前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生态自然观。例如,在“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等部分适当增加原核(微)生物在碳中和方面的研究前沿——土壤-大气界面的痕量气体氧化微生物(细菌)的化能固碳作用等,引入在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问题上我国的承诺和担当,延展大学生专业知识内涵,依托教材进行全方位育人,使大学生在思想上与国家、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3)厚植情怀,适当增加国内外典型人物案例铸魂育人。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一部科学史,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育人常以德为先,将近代微生物学奠基阶段代表人物法国人巴斯德、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学家汤非凡、钟南山院士等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具有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前辈先贤事例编入《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材,不仅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有趣性和有用性,还可帮助学生梳理课程历史人文脉络,使思政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相融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用科学精神展现家国情怀,共筑美丽中国梦。

猜你喜欢
微生物学环境工程文明
《装备环境工程》杂志第四届理事会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微生物学实验引入“项目式”分组模式的应用探讨
《装备环境工程》杂志第四届理事会
装备环境工程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处理措施分析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