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捣”义项分布情况描写与解释

2021-07-11 06:14于璠焦子桓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义项语料库

于璠 焦子桓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标注人体上肢动作动词“捣”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的全部语料,描写其在现代汉语中的义项分布情况,并用论元结构理论从共时角度对“捣”的义项产生理据进行解释说明。

关键词:语料库 义项 共时 论元结构

一.引言

随着社会及交际需要的发展,词义不断发生变化,人们对词义的认识和研究也进一步加深,语料库在词义研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作用,通过语料库技术分析能够更全面、更客观地反映出词的义项分布情况。“捣”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下简称《现汉》)中共有3个义项,对语料库中“捣”的语料进行标注后,发现了《现汉》未收录的义项,对其成立理据进行分析,以期起到补充作用。

二.现代汉语“捣”义项分布情况的描写

将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的“捣”字4640条语料,按照李仕春介绍的方法①将其全部语料下载后建立语料数据库,逐条进行标注分析,得到多义词“捣”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布情况如下:

(一)《现汉》已有义项分布情况

1.(动)用棍子等的一端撞。

按:此义项中,凭借的工具为棍子等的一端,通过对语料库中的语料进行标注,发现凭借论元中的工具可以是人的身体或者是具体部位,也可以是动物的身体或者部位,且作用的部位也不一定是一端,为了全面、准确地描写出“捣”的义项,建议将《现汉》的第一个义项分为两个,一为用棍子等的一端撞,二为用身体或身体部位撞。把后者增列为第5个义项,第一个义项在数据库中共有1258条语料,使用频率为27.11%,例句:

(1)几个雇工装束近似,光脚,戴斗笠,戴深色套袖和白色遮面布。一个捣米的人走神儿了,手搁在石臼里不动了,木杵沉重的砸下来。(《云水谣》)

(2)文化产品的生产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消费品的生产,它毕竟不是砂锅捣蒜,一锤子买卖。(《中国当代电影史》)

2.(动)捶打。

该义项在数据库中共有38条语料,使用频率为0.82%,例句:

(3)他狠狠地朝马屁股上捣了两鞭杆,马车满载着物资晃晃当当便下了公路朝小李庄跑了。(李晓明《平原枪声》)

(4)河上传来娘儿们劈里啪啦的捣衣声,此起彼落,融成一片,飘荡在阳光灿烂的河面上。《复活》

3.(动)搅扰。

该义项在数据库中共有1497条语料,使用频率为32.26%,例句:

(5)孟二楞把刚才的事情说了一遍,众人都说:“这老家伙又不知捣什么鬼啦!”(马峰《吕梁英雄传》)

(6)刘亚楼兴奋地说:“这是对敌斗争的又一次重大胜利,可是疾病同我捣蛋,我不能前去总结这次作战经验了!”(《作家文摘1996A》)

(二)通过语料库分析发现的新义项分布情况

4.(动)捣毁。

该义项在数据库中共有1490条语料,使用频率为32.11%,例句:

(7)他们打人的打人,摔东西的摔东西,捣灶头的捣灶头,砸水缸的砸水缸,一时乒令乓啷,把胡家打得落花流水,地动山摇。(欧阳山《苦斗》)

(8)对方抓走清华作为威胁,愤怒的唐龙直捣匪徒巢穴,狠狠教训他们一顿。(《李小龙的功夫人生》)

5.(动)用身体或身体部位撞。

该义项在数据库中共有84条语料,使用频率为1.81%,例句:

(9)那紧绷绷满是腱子肉的小腿,我怎么也不信她是個女学生。我用右肘捣了一个润哥:“我敢打赌,她准是个女保镖。”(作家文摘1993A)

(10)然后在婴儿的脸上吻了一下,又用食指尖在小脸腮上轻轻一捣,叹口气说:“要不是为了你,我何必活在世上!”(姚雪垠《李自成1》)

6.(动)冲击;攻打。

该义项在数据库中共有136条语料,使用频率为2.93%,例句:

(11)汉武帝统治时,大举反击匈奴,霍去病、卫青等将领帅军直捣漠北匈奴王庭,从此解除了匈奴的威胁。(《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12)小卒虽然在本地受到重重限制,但硬是冲过了河界,勇敢前进,竟直捣对方城池擒了主帅老儿。(《读者(合订本)》)

7.(动)反复转换、拨弄或者来回移动。

该义项在数据库中共有81条语料,使用频率为1.75%,例句:

(13)告诉咱们萧队长,昨儿下晚,西门里狗咬,有人往外捣动东西哩。(周立波《暴风骤雨》)

(14)乔园的黄昏,那天,一园的淡金……乔雪手上摘了花,在她老父面前捣晃。(梁凤怡《豪惊梦》)

8.(动)破坏理念、制度等。

该义项在数据库中共有14条语料,使用频率为0.30%,例句:

(15)王朔对传统鲜血淋漓的捣毁,同时也是在为一种符合历史必然的崭新的精神构建奠基。(读书\vol-203)

(16)前两者摧毁了经典世界的因果性,互补原理和不确定原理又合力捣毁了世界的客观性和实在性。(《上帝掷骰子吗》)

9.(动)触动人的内心。

该义项在数据库中共有10条语料,使用频率为0.22%,例句:

(17)任何职业都不会像作家职业这样,将个人的优劣,如此暴露无遗,直捣人心。(1994年报刊精选\06)

(18)他对亚若不平常的经历理解并倾注同情,可是当女性叛逆直捣他的灵魂时,他是可忍,孰不可忍了!(作家文摘1993B)

10.(动)钻,穿过。

该义项在数据库中共有7条语料,使用频率为0.15%,例句:

(19)细长的钻杆飞速旋转,浑浊的泥浆哗哗地向外流淌,尖利的钻头直捣地球深处。(1994年报刊精选\10)

(20)令开过来的你方飞船撤离!否则的话,我就把这只无线电从你嗓子里捣进去”。(翻译作品《地球杀场》)

三.现代汉语多义词“捣”义项分布情况的解释

传统的词义发展演变往往从引申方面加以阐释,从历时角度进行考察,我们也尝试用词义引申理论来解释“捣”的义项分布,发现很多义项不能很好地囊括在其中,用此理论解释显得有些牵强。国内诸多学者尝试用新的理论来解释词义的发展演变,李仕春(2020)指出“用框架语义学这个术语探讨词义衍生现象更贴切,更容易让人接受”②,主张从共时角度探讨词义发展。在框架语义学中,论元结构理论是两大主要理论之一,场景理论又是其基础,我们对“捣”的义项进行解释的时候,先将该词置于具体场景中,词的具体义项才能活跃起来,然后用论元结构分析义项存在的依据。

“多义词的每个义项对应一个语义框架,一个多义词的义项群就构成该多义词的框架结构”③。论元是指一系列与动词搭配的名词短语,他们与动词搭配形成施事、受事、工具、处所等论元角色,随着论元的变化,与其搭配的动词也会体现不同的意义。“捣”在现代汉语中共有10个义项,“捣”的第1个义项是实施者用棍子等的一端撞,处于“施事+工具+动作”的框架中,这也是“捣”的框架结构中的基本场景,当施事凭借的工具有所变化,由棍子等的一端变成人或动物的身体、身体部位时,在“施事+工具+动作”的框架中,就产生了第5个义项:动用身体或身体部位撞。当工具变成鞭子、木棍而非其一端的时候,向受事施加外力,便产生了“(动)捶打”的义项,如用皮鞭捣、捣衣声等。当结果论元为使人或者事变得杂乱、扰乱正常秩序时,就产生了“(动)搅扰”的义项。当施事论元为人,受事论元为实物及组织等,结果论元为被破坏掉、毁坏掉时,产生了“(动)捣毁”的义项。当施事论元为人,方式论元为对受事论元集中力量进行进攻,受事论元为城池、门户等,产生了“(动)冲击;攻打”的义项。当施事论元为人,方式论元为动作反复进行,受事论元空缺或者为东西时,产生了“(动)反复转换、拨弄或者来回移动”的义项。当施事论元为人或事物,方式论元为让受事收到破坏,产生损失,受事论元为理念、制度等,产生了“(动)破坏理念、制度”的义项。当施事论元为方式论元为引起心灵、思想、情感等的变化,受事论元为人的心灵、思想、灵魂时,产生了“(动)触动人的内心”的义项。当施事论元为人或事物,方式论元为从中间穿过,受事论元为事物时,产生了“(动)钻,穿过”的义项。

四.结语

综上,“捣”在现代汉语中的义项分布情况描写如下:①(动)用棍子等的一端撞。②(动)捶打。③(动)搅扰。④(动)捣毁。⑤(动)用身体或身体部位撞。⑥(动)冲击;攻打。⑦(动)反复转换、拨弄或者来回移动。⑧(动)破坏理念、制度等。⑨(动)触动人的内心。⑩(动)钻,穿过。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李仕春.汉英中型语文词典义项精细度对比研究[J].长江学术,2016(3):115-121.

[3]李仕春.框架语义学视阈下的词义衍生研究——以多义词“看”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20-25.

[4]袁毓林.论元角色的层级关系和语义特征[J].世界汉语教学,2002(3):10-22.

注 釋

①李仕春.汉英中型语文词典义项精细度对比研究[J].长江学术,2016(3):115-121.

②李仕春.框架语义学视阈下的词义衍生研究——以多义词“看”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20-25.

③李仕春.框架语义学视阈下的词义衍生研究——以多义词“看”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20-25.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西南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义项语料库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基于语料库“隐秘”的词类标注初步探究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基于网络语料库的“给力”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单音节多义词对比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
高考英语短语分类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