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实验工具的开发和利用

2021-07-11 11:49陈燕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开发利用小学数学

陈燕

【摘 要】小学数学实验工具亟待开发,以为数学学科教学提供更多物质支持。教师在数学实验工具开发利用中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整合数学实验材料,帮助学生顺利建立学科综合能力。对接学生生活经历搜集实验工具、借助信息渠道整合数学实验工具、关注教学条件发掘实验工具、针对实验需要改进实验工具,都可以形成丰富实验动力,教师需要综合考量,为学生顺利展开数学实验操作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实验工具 开发利用

数学实验需要一定的操作工具和实验材料,教师要有整合、创新、利用的意识,利用多种途径搜集实验工具,科学利用现有实验工具,确保实验顺利展开。数学与学生生活密切关联,教师对接学生生活经历搜集实验工具,这是最为自然的选项。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也能够为数学提供一些电子性工具,确保实验的顺利展开。数学实验工具需要科学合理利用,教师需要对这些工具进行整合、改进、替换等操作,让数学实验工具发挥重要的助学作用。教师是数学实验的设计者、组织者,学生是数学实验的主体,在数学实验工具整合问题上,师生需要密切合作,确保数学实验能够顺利高效展开。

一、对接生活经历搜集实验工具

小学数学实验来源于生活实践,教师对此需要有更清晰的理解,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多数学实验机会,促使学生顺利进入数学实验环节,在具体操作中建立数学认知基础。数学实验中运用的工具材料大多来自生活,如小木棒、卡片、纸张等,这些东西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师要结合实验需求,发动学生参与数学实验工具材料的搜集,以便为数学实验顺利展开提供物质支持。

学生生活认知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需要合理运用,特别是借助生活条件推出实验,让学生借助生活条件展开实验操作,能够给学生带来鲜活的学习认知。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容量和升”时,教师在导入阶段,先拿出两个杯子,要求学生猜测一下,哪一个杯子的容量更大一些。学生对这样的杯子都比较熟悉,自然会从不同角度展开比较。如从杯子粗细、高矮等方面做出一些猜测。教师找两个学生来装水验证猜测。学生很快就进入实验状态,经过验证得出正确答案。为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身边的容器,特别是差不多大小的容器,先做大小猜测,然后装水验证。学生立刻行动起来,矿泉水瓶、饮料瓶,各种容器都集中到一起,教师组织学生对一些容器的容量进行猜测,并进行实验验证,课堂学习进入良性互动阶段。

教师要求学生先猜测容器容量大小,然后鼓励学生亲自参与实验,验证自己的判断。这样的实验最为直观,而且对实验的容器没有太高要求,学生随手就能够找出一些,确保实验顺利展开。数学实验对客观条件要求不高,为实验工具搜集创造条件,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做出设计,给学生带来更多实验操作机会。

二、借助信息渠道整合实验工具

借助信息媒体技术展开数学实验工具的开发,可以为学生创设更多直观感知体验的机会。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提供一些图片、视频、动画、音频等电子信息,为数学实验提供虚拟材料的支持,教师要正视信息技术的科学运用,为数学实验提供重要帮助。还可以利用信息手段设计模拟实验,以动画的形式呈现整个实验过程,这不仅操作简单,还可以给学生带来更直接的观感。模拟实验不需要运用实物工具和材料,自然是最为环保的实验操作,其应用价值极高。

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可为数学实验教学提供更多助力支持,虽然大多数数学实验都比较好做,对客观条件要求不是很高,但有些实验融入信息技术内容,往往能够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即使是最为简单的实验,以模拟形式呈现,也会获得不错的效果。在教学“认识毫升”时,教师拿出一个滴管,量出1毫升的水,然后慢慢滴出,数一数有多少滴。在学生注视下,实验顺利展开。因为实验工具太少,学生没有动手实验的感知,实验效果并不是太好。为此,教师打开多媒体,将各种学生熟悉的小器皿展示出来,并利用动画形式,用这些小器皿进行装水实验,让学生感知毫升的容积单位到底有多大。如自来水笔、药瓶、小茶碗等,这些东西在生活中有很多,都能够在动画中有所呈现,给学生带来更多直观的体验认知。学生在动画中直观感受自来水笔的容量有几毫升,还发现有些药瓶上有刻度,如止咳糖浆的瓶子,可以作为量筒来使用。学生在观看动画视频后,对毫升概念有了一定认知。

教师先做演示实验,然后利用动画视频展开相关操作,给学生带来更多直观的体验,确保实验教学顺利展开。学生观看更细致,对相关数学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信息技术的适时运用,给数学教学带来更多契机,也为学生实验观察创造条件,学生从模拟实验中得到的认知同样很丰富。

三、关注教学条件发掘实验工具

数学学科教学启动后,教师要对教学条件做出客观评估,以便为数学实验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材料。学校有比较固定的教具和学具资源,如挂图、卡片、图钉、纸张、剪刀、胶水等,这些实物都可以运用到数学实验之中。教师在设计数学实验方案时,要注意合理分配工具和材料,引导学生做小组集体操作,以提升材料工具的利用率。教师也可以事先让学生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和工具,为实验提供更多物质支持,这样也能让实验顺利推进。

数学实验所需工具有很多,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很多常见的东西展开对应操作,以创造更多实验机会,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在教学“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相关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装满黄豆的小瓶子,然后开始展开实验操作:先数出60粒黄豆,将其看成是小药丸,如果每日要吃3次,每次吃2粒,这60粒药丸要多少天吃完?用黄豆粒摆一摆,看看会得出什么样的结果。学生根据教师设计展开具体操作。教师继续给出设计,学生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列式计算,利用实际操作进行验证,课堂学习渐入佳境。学生开始运用简单的工具,自行设计题目,通过实际操作进行实验验证。

教师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些最为简单的实验工具,根据教学内容做出实验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体验的机会。从教学效果来看,教师对实验工具的发掘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可以顺利找到这些工具,而且能够反复多次地运用这些工具展开实验推演,其效果极好。

四、针对实验需要改进实验工具

数学实验对材料工具要求不是太高,教师在具体设计操作过程中,不妨对现有工具材料资源做整合处理,以提升实验利用率。数学实验对场地、材料、操作顺序等制约要素没有更高要求,教师不妨利用其他替代材料进行实验操作。在具体组织实验时,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套设计方案,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的自由。学生对实验操作有特殊参与兴趣,教师对此需要有清晰的认识,在实验工具材料整合上积极探索,以实验工具开发利用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建立学科认知。

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教師要求学生课前准备一些小方块,如正方体的积木,但相同大小的正方体积木不好搜集。教师建议学生找家长来协助,找到一些萝卜、红薯等,自行切成一些小正方体,作为实验工具。课堂教学正式开始,学生将实验用的小方块摆成不同形状,然后转换观察角度,以线条图示方式呈现出来。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展开实验操作,将观察结果画出来,参与学习小组展示和交流。教师进入学习小组,对学生观察和绘图情况做对应评价,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鼓励。

教师发动学生就地取材,利用一些蔬菜制作实验工具和材料,确保实验顺利展开,这个设计本身是比较有实用价值的。学生在制作实验工具和材料时,会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教师能够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对实验材料工具进行针改进,让数学实验得以顺利进行。

数学实验需要运用更多工具和材料资源,教师要对实验操作条件进行深入调研,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从不同渠道搜集整合数学实验工具和材料,并对相关资源做科学分析,以便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实验工具材料,确保数学实验能够顺利展开,为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经历提供良好环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数学实验工具开发时,要发动学生参与相关活动,让学生在数学实验工具的整合实践中提升学科认知。

【参考文献】

[1]吴迪.小学数学实验工具的开发和使用[J].小学数学教育,2020(20).

[2]黄雪丽.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中实验工具开发的探讨[J].小学生(下旬刊),2020(1).

[3]陆云娟.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中实验工具开发的研究[J].华夏教师,2018(32).

猜你喜欢
开发利用小学数学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审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审计成果利用探析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浅析农地后备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