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理性思维促进学生对乐曲的把握

2021-07-11 12:13孙晓红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理性思维模型自主学习

孙晓红

【摘 要】小学音乐活动涵盖欣赏、演唱、律动、乐器演奏等多种表现形式,为绝大多数学生所喜爱。本文通过几个案例,阐述了教师如何快速发现作品中的理性部分,并加以充分利用,为学生的思维加工过程服务,促进学生对歌曲的把握以及开展自主学习。

【关键词】模型 理性思维 自主学习

音乐创作是音乐家精神劳动的代表,是创造具有欣赏性、艺术性乐曲的复杂过程,因此,优良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需要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相互作用,感性思维是事物情感的认知,理性思维目标指向事物的规律和内在,是揭示和把握事物的本质,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在与学生共同分享优秀音乐作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音乐作品都有其内在的模型——有规律重复的一些基本单位,即音乐创作的理性部分。不论这样的模型是体现在乐段与乐段之间,还是体现在乐句与乐句之间,或者仅仅存在于某一个特定的小节中,我们都可以充分地加以利用,为学生的思维加工过程服务。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那么,作为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发现音乐作品中的模型规律,并且利用这些规律推进学生的思维加工过程,促进学生对歌曲的把握以及开展自主学习呢?本文将借助几个具体的案例来谈一谈这个过程中的一般步骤。

案例一:苏少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歌曲《牧童之歌》

这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新疆哈萨克族民歌,展现了牧童在辽阔美丽的草原放牧时的音乐形象及喜悦心情。歌曲为四二拍,自然小调,结构简短精练,一段体,由四个乐句组成。前两句以平稳的节奏和歌词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第三句出现了连续的“X X X.x”节奏型和三度模进的旋律,打破了前面的平稳,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动地描绘出小牧童骑马扬鞭放牧的音乐形象;第四句又回到了平稳的节奏,概括了全曲,表达出牧童放牧时的愉悦心情。为了让学生快速发现是四个乐句,笔者用了两种方法:一是朗读歌词,刚好一句歌词就是一个乐句;二是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有意将四小节一个乐句排在一行,这样学生就一目了然。在唱谱的过程中学生发现,第一、第二、第四乐句非常相似,有着如马蹄声般的平稳二拍子节奏,这里笔者引导学生用弹舌的声音模仿马蹄声,不仅富有童趣,而且方便表现二拍子的强弱规律。第三句附点八分音符节奏是全曲的一个兴奋点,生动地描绘出小牧童骑马扬鞭放牧的音乐形象,为了学好附点节奏,笔者也准备了一条绸带做成的鞭子,拍两下(八分音符)甩一下(附点八分音符),完美贴合音乐节奏,学生们甩得带劲,唱得开心,在亲身实践中学习,活动效果很好。

案例二:苏少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歌曲《跳吧!跳吧!》

这是一首热烈、欢快的斯洛伐克民歌,以民间波尔卡舞曲节奏写成,歌词内容富于生活情趣,表现了人们聚会时的场景。歌曲为单二部曲式,第一段由四个节奏完全相同的乐句组成,旋律采用下行模进的手法,突出使用了连续的切分节奏。第二段开始用附点节奏,使音乐舒展并与第一段形成对比,随后又回到切分的节奏型,并都用“啦”来表现热烈、欢快的情绪。切分节奏在全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体会歌曲的舞曲风格,笔者让学生先欣赏波尔卡舞蹈视频,初步感受其轻快、活泼、热烈的舞蹈风格和节奏特点。带着舞蹈动作的印象,听教师范唱旋律并看图谱,找到旋律进行的规律:下行模进。通过图谱的展示,学生很快找到了歌曲的结构规律,后面的完整学唱也就变得比较容易了。

案例三:苏少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歌曲《来和我划船》

《来和我划船》是一首意大利威尼斯民歌。威尼斯的风情总离不开“水”,三拍子的旋律让人们仿佛置身于荡漾的小船中,八度跳进以及下行模进旋律营造出蜿蜒水巷、流动清波的诗情画意。卡农的演唱方式使得这种意境此起彼伏,让人陶醉其中。活动时首先让学生感受三拍子的韵律,笔者播放了美丽的威尼斯风光,用伴奏作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轻轻晃动身体,然后逐步加入打击乐器,使得三拍子“强弱弱”的规律和摇摆的感觉更突出。学唱环节相对容易,难点是卡农的演唱方式。在合唱练习时,笔者先作为单独的声部和学生进行卡农练习,学生作为第二声部一起轻声合唱,养成相互聆听的好习惯,接下来角色互换,聆听也是节奏学习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有了前面的三拍子律动做铺垫,学生都能在恰当的小节进入,在恰当的句末进行换气,获得了和谐、均衡、此起彼伏的歌唱效果。

案例四:苏少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歌曲《如今家乡山连山》

音乐中的休止符往往容易被忽略,其实休止符是一种积极的或者说是孕育着活力的静默。休止节奏在音乐中具有重要的表现意义,它有时表示静默、休止,有时表示呼吸、停顿,有时表现了音乐的果断、有力,有时表现的是含蓄、沉思、“此时无声胜有声”等,这些都需要结合具体音乐具体分析。

《如今家乡山连山》是一首描绘农村生活题材的儿童歌曲,五声羽调式,一段体结构,全曲由五个乐句构成,第一、第二乐句的节奏张弛相间,旋律高低起伏,十分贴切地描写了母子(女)俩的对话;第三乐句节奏紧缩,插入两个小间奏,表现出兴奋、热烈的情绪;第四乐句以顿音唱出的爽朗笑声,充分抒发了两人幸福愉快的心情;最后八小节节奏拉宽,歌声柔和、连贯,使人感受到母亲与孩子间的无限深情。最后八小节中有一处前半拍休止的节奏,歌词是“亲我小脸蛋,喲喂”,“哟”字前面有半拍休止,前半拍休止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不太容易掌握。第一次执教过程中,学生大都唱成了连续的节奏,完全忽略了休止符,在调整后的教学设计中,笔者让学生充分理解歌词后再演唱,最后一句想象成亲自己妈妈一下,在休止符处发出轻轻的一声“叭”之后再马上接唱“哟喂”,学生都觉得非常有趣,也乐意去尝试,当然唱熟之后就可以把“叭”的声音去掉,学生依然记得那个地方有半拍停顿,甚至还会做一下轻轻抿嘴的动作,这样,身体语言提醒了学生,成为帮助学生掌握节奏的“秘密武器”。

综上所述,在音乐活动中运用理性思维加快促进学生对歌曲的把握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为学生提供有规律的观察对象。在为学生提供音乐作品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察觉音乐作品中一些理性的东西,即模型。正如《牧童之歌》中AABA展现的平稳二拍子和不稳定的附点八分音符节奏对比;《跳吧!跳吧!》《来和我划船》中有规律的下行模进;《如今家乡山连山》中特殊的休止节奏。只不过这些模型有的明显,有的则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模型的眼睛,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模型,从而提升学生思维加工能力。

其次,运用各种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模型对音乐作品进行再现。教师可以用到的策略如《牧童之歌》中马蹄声音的模仿和扬鞭动作的律动;再如《跳吧!跳吧!》中的大图谱,《来和我划船》还可以用威尼斯当地非常有特色的两头翘的贡多拉游船来比喻歌曲中的三度音程757、646,师生互动帮助学生唱好下行模进;又如《如今家乡山连山》里身体语言的加入,明确了在音乐的什么时候要进行停顿,帮助学生更好地表现歌曲。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模型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当学生熟悉模型,并能运用模型对音乐作品进行再现时,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模型的规律总结思维加工过程,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新的思维成果。在《牧童之歌》中,当学生熟悉了AABA的模型规律后,学生就可以主动地运用模型的规律尝试创编新的律动,在律动中学习、体验音乐节奏变化与情感表达之间的联系。《跳吧!跳吧!》以舞激趣,欣赏了舞蹈律动后,学生很自然地撇去这一部分的记忆负担,轻松地学会了切分节奏,唱熟之后继续给歌曲编排第二段的舞蹈,进一步体验到活动的趣味性。《来和我划船》迁移了身体律动的经验,在有效聆听和师生互动中掌握了三度、八度音程和卡农的唱法。《如今家乡山连山》则是体会顿音记号和休止符的使用对歌曲情绪的表达起到的作用。

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遵循学生的审美认知规律,利用理性思维加快对乐曲的把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学生学习音乐以及提高音乐审美素质奠定基础,是每位音乐教师的奋斗目标。

猜你喜欢
理性思维模型自主学习
自制空间站模型
模型小览(二)
圆周运动与解题模型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中的做法和反思
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两法则和三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