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视域下音乐欣赏的隐喻延展

2021-07-11 12:13穆传方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具身认知音乐欣赏

穆传方

【摘 要】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主要是利用具身认知理论的隐喻原理(体验性、跨域性与延展性),让抽象的音乐变得具体形象,让生疏的乐曲情境变得熟悉可感;引领学生通过具身体验与音乐联想,诱发学生的音乐顿悟与艺术通感,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关键词】具身认知 音乐欣赏 隐喻延展

由于学生的音乐基础参差不齐,许多教师不知从何着力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其实,音乐产生的源头就是人们身体对自然界各种声音的感知与模仿,与“具身认知”的理论原理相同。因此,音乐教师完全可以把“具身认知”理念融合到音乐欣赏教学中,也就是回到音乐产生的源头。

一、相关概念的主要内容与认知原理

具身认知:又称“涉身认知”或“体验认知”,是指人的身体在认知活动中起关键和基础作用,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是在“身体的感觉和运动体验”中产生的,认知活动的实质是大脑、身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隐喻:又称“隐喻认知”,是“具身认知”的主要论点,指运用身体的感觉与体验,把复杂的、陌生的认知对象,转换成熟悉的、易理解的、已经存在于自身认知体系中的对象,从而认识世界。

认知原理:隐喻认知具有体验性、跨域性、延展性等特点,其认知原理如下图。

音乐欣赏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生疏的、无形的、抽象的、罕见的概念域B”,但是如果运用具身认知的隐喻原理来教学,就可以转换成“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常见的概念域A”。

二、音乐作品的隐喻特征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它的隐喻特征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音乐节奏、旋律与情感方面。

(一)节奏的隐喻性

音乐节奏实际上是由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自然节奏演变而来。如伐木工人抬木头时嘴里发出的“嗨吆——嗨吆”的声音,是劳动者情感的最直接表达,于是民间产生了大量的劳动号子。因此,音乐节奏具有强烈的隐喻性,能让听者产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

(二)旋律的隐喻性

音乐旋律的主要因素是音高与节奏。旋律的隐喻性主要体现在创作者情感的外显,如表现“悲伤”的音乐旋律低沉、缓慢;表现“豪迈”的音乐旋律高亢、急促……这些特定的旋律都能让人产生相应特征的音乐联想。

(三)情感的隐喻性

音乐的情感往往隐藏在节奏和旋律中,音乐的隐喻性实际就是“用符号表达情感”,要捕捉音乐中隐含的情感,就要运用音乐欣赏——“把符号转化为情感”。

例如,在欣赏苏少版二年级上册《摇篮曲》时,可以同时播放妈妈轻摇着摇篮哄孩子入睡的微视频,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看画面,在乐曲与画面间建立起表象映射、产生音乐顿悟与艺术通感,从而感受到乐曲中温馨、静谧的氛围,体会乐曲柔和、轻快的曲风。

三、具身认知视域下音乐欣赏教学的隐喻延展策略

下面以苏少版二年级上册《乒乓变奏曲》的欣赏教学为例,谈谈具身认知视域下音乐欣赏教学的隐喻延展策略。

(一)延展策略一:利用情境体验联想

1.情景激趣

师:大家都看过奥运会吗?你最喜欢奥运会哪种比赛项目?(播放奥运会的比赛视频,引导学生讨论最喜欢的奥运比赛项目)

师(总结):我国的运动健儿在赛场上顽强拼搏,摘取了一块又一块金牌,为祖国赢得了无数荣誉,同学们要向奥运健儿学习,勤奋努力、奋发有为,争取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乐曲就与奥运会的一项比赛有关。(学生都瞪大了好奇的眼睛)

2.初听辨乐

师:谁能听出乐曲中表现的是哪项运动?(播放《乒乓变奏曲》)

生1:我听出来了,是打乒乓球的声音。

生2:这首乐曲可能与乒乓球运动有关,因为乐曲中有“乒乒乓乓”的声音。

师:同学们真厉害,一下子听出了音乐表现的是乒乓球的形象。(揭示乐曲名称)你们知道是什么乐器表现得这么逼真吗?(生摇头)这种乐器叫木琴(课件出示),它的音色与乒乓球弹跳的声音非常相似,大家感受一下吧!(播放木琴演奏视频)

(二)延展策略二:利用感官体验联想

1.音乐律动,体验乐曲旋律

教师播放《乒乓变奏曲》,带领学生先跟着音乐做身体律动,再跟着音乐一起模仿打乒乓球的动作。

师:跟着音乐“打球”的感觉怎么样?(学生大声喊:非常开心)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这首让大家开心的乐曲旋律。

2.营造情境,感受歌曲意境

师:大家知道吗,乒乓球是我们的“国球”,乒乓健儿不仅用它在世界乒乓赛场上为祖国增光添彩,而且还通过比赛推动了我国的国际外交事业发展,被誉为“小球推动了大球”。这里有一个真实的“乒乓外交”故事(播放视频,学生观看)。

师:看完“乒乓外交”的故事后,你们有何感想?

生1:小小乒乓球真是了不起,不愧是我们的“国球”。

生2:我非常敬佩奥运健儿顽强的拼搏精神。

师:我们刚才欣赏的《乒乓变奏曲》就是表现体育健儿顽强拼搏精神的,它的主旋律来自一首歌曲《小小球儿闪银光》,请同学们欣赏,看看能不能唱出或哼出歌曲的旋律。

3.学唱歌曲,辨析歌曲主旋律

师:《小小球儿闪银光》这首儿歌创作于20世紀70年代,表现了孩子们打乒乓球时的熟练球技和快乐神情。大家再欣赏一遍歌曲,看看歌曲中哪一句给你的印象最深。(学生聆听歌曲,听后交流反馈)

①课件出示歌曲主旋律并指导学生视唱

教师指导学生视唱,再引导学生用“乒乒乓乓乒乒乓”模唱这一乐句。

②指导学生学唱歌曲中的主题旋律

画出乐句旋律线:教师引领学生跟着音乐画出乐句的旋律线,让学生感受乒乓球上下跳跃的形象。(如下图)

填入歌词学唱歌曲:教师弹琴让学生填入歌词学唱歌曲,要求学生要唱出乒乓球跳跃、富有弹性的声音特点。

(三)延展策略三:利用迁移欣赏体验

1.迁移欣赏《乒乓变奏曲》

师(复播乐曲):请同学们欣赏这首乐曲,说说哪部分旋律你比较熟悉。

生1:这首乐曲和我们刚才唱的歌曲《小小球儿闪银光》的旋律很相似。

生2:这首乐曲跟《小小球儿闪银光》的旋律不完全一样,有的部分快,有的部分慢,还有的部分音调高。

师:同学们真厉害,已经听出了这首乐曲的特点——变奏。《乒乓变奏曲》的主旋律虽然来自儿歌《小小球儿闪银光》,但作曲家在乐曲中用不同的方法把主旋律加以变化发展,这种曲式结构叫作“变奏曲”。(课件出示)

2.复听全曲,分辨变奏

教师复播乐曲,让学生仔细聆听,找出歌曲中主旋律变奏的次数。(5次)

教师分别弹奏5次变奏的旋律,让学生仔细聆听,并引导学生说出旋律的变化特点。学生在聆听教师分段弹奏乐曲后发现:

变奏一:音区——高;力度——p(右手演奏主题旋律、主题在高音部分)。

变奏二:音区——低;力度——mf(左手演奏主题旋律、主题出现在中音部分)。

变奏三:音区——高;力度——mf(右手加花演奏主题旋律,使主旋律镶嵌在高音部的强位上)。

变奏四:音区——高;力度——f(右手跑动的音阶式主题旋律)。

变奏五:音区——低,力度——f(先左手音区降低,再接右手的音阶式主题旋律)。

让学生再次完整欣赏乐曲,体验、感受乐曲中的5次变奏,巩固学生对变奏曲式结构的认识与理解。这样,不仅让学生能够听出乐曲是如何变奏的,而且使学生学会了关于变奏的基础乐理知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四)延展策略四:利用表演體验联想

师:除了《乒乓变奏曲》中的变奏形式,变奏曲还有很多种变奏形式,如可以在音乐速度、力度、音色等方面进行变化。

1.具身体验乐曲的变奏

教师先引导学生跟着音乐模拟打乒乓球的动作,并用“乒乒乓乓乒乒乓”模唱乐曲主题旋律;然后引导学生分别在速度、力度、音色上进行变化,让学生具身感受如何在主旋律的基础上变奏乐曲。

变奏后反馈交流:速度快时,感觉就像球儿在飞来飞去;唱得强时,感觉就像在急速挥拍;唱得慢时,感觉像在慢慢拉长球;唱得轻时,就像乒乓球比赛的中场休息……

2.全课总结与拓展延伸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关于“变奏曲”的知识,并欣赏了一首木琴独奏曲《乒乓变奏曲》,大家都学得很快,跟老师的配合也很默契。课后请同学欣赏《闪烁的小星》,并尝试运用今天学习的变奏知识,创作一首《小星星变奏曲》,我相信你们都能成为小小音乐家!

综上所述,运用具身认知理论中从“熟悉、具体”到“陌生、抽象”的隐喻延展性原理,让抽象的音乐变得具体形象,让生疏的乐曲情境变得熟悉可感,为学生欣赏乐曲做好情绪和经验铺垫;再引导学生用具身体验感受音乐,用丰富的音乐联想欣赏音乐,使得音乐欣赏不再“高不可攀”,也让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孙卫民.让学生“身心合一”:具身认知理论对音乐鉴赏教学的启示[J].广西教育,2015(42).

猜你喜欢
具身认知音乐欣赏
具身认知视域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教学反思
儿童启蒙教育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
浅谈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陶冶情操,培养审美
提高学生音乐欣赏兴趣的方法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在线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同步行为对合作行为的促进作用
身体对心智的塑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启示
具身认知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运用具身认知理论 开拓新型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