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的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2021-07-12 08:35张志锋马军霞孙海燕桑永宣
科技视界 2021年18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双一流课程体系

杨 华 张志锋 马军霞 孙海燕 桑永宣

(郑州轻工业大学软件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0 引言

软件工程是当今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领域,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作为培养软件人才的基本单元,决定着我国软件产业未来的发展。而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持续走高,如何使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满足软件产业的需求,成为高校软件工程专业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

1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软件工程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1983年,北京大学试办软件工程专业(本科);1984年和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选择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招收了两批软件工程硕士,为软件工程教育积累了经验。此后,高等院校开始为本科开设软件工程课程。部分高校从1988年开始试办软件工程专业。2011年,软件工程作为一级学科列入学科目录。经过10年的发展,作者认为,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1 与社会行业需求的不匹配

软件工程教育的发展具有时代性,软件技术发展十分快速,不论是计算机软件还是硬件,更新换代都较快。目前的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行业发展存在脱节问题。教育部的“双一流”战略明确提出把建设一流学科作为建设一流大学的前提基础,学科是特定的知识体系,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也是学科建设的根本依托,更是检验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1]。信息社会对软件工程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专业从外延向内涵发展,因此,依社会需求确定学生培养目标,提高学生质量,培养学生解决复杂软件工程问题的能力,这些都对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2 专业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经验不足

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更强调动手编程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不仅要具有技术开发能力,更要具有胜任职业岗位的技能和综合素质。目前,各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师资多以高学历的学术型人才为主,大多数教师缺乏企业项目开发经验,工程实践经验相对不足。虽然高校与企业开展了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但由于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不足,学校与企业在教育目标上存在偏差等原因,并未达到校企合作提升专业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经验的预期目的。如何通过高校、企业、政府、市场各方面的协同,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融合在专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已成为高校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2]。

1.3 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待加强

随着社会和网络环境的发展,计算机、移动设备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必备品,我国网民平均每周使用网络的时间已达28 h。而网络中的信息良莠不齐,网络文化对学生各方面发展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在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非常重要。质量是专业发展的生命线[3],传统的人才培养质量偏重课堂教学、学生成绩的考核,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专业教师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除了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关注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的提升,达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建立符合软件人才需求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培养思想素质硬,科学基础厚,工程能力强,具有多学科整合能力的复合型软件工程人才。

2 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全国开设软件工程专业的院校很多,地方院校最重要的属性就是“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地方高校的重要职能。大多数地方院校不具备工科优势高校科研和学术方面的优势。再者,师资队伍工程实践能力不足,多数教师缺乏产业实践经验。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之一,软件工程专业发展迅速,从工业革命到互联网时代再到移动互联网,各种软件的使用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急需大量软件应用开发的相关人才。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如果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能够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培养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对推进软件工程专业改革,在专业和学科建设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1 明确社会需求,确定培养方案

地方院校应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特定需求为目标,结合专业需求,从社会需求、学校定位及学科发展内涵出发,瞄准所培养学生针对的具体社会需求,制订培养目标。同时结合社会和专业发展,对毕业生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围绕学生、行业、社会的满意度以及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指导培养方案的修订。

确定了合理的培养目标就可以确定支撑培养目标的毕业要求,进而根据毕业要求设计课程体系并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对课程教学进行质量监督,建设并维持能支持目标达成的师资队伍与支持环境,持续改进专业建设。

2.2 双向解决复杂软件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

社会信息产业要求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具备丰富的计算机软件知识,还要具有软件的设计、开发、测试及运维等方面的能力。这不仅是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是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地方院校的师资大多以学术型为主,在培养学生能力过程中教师本身还存在不足。地方院校应让教师充分了解社会行业需求,掌握最新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外,还需要具备软件研发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做到工程实践与理论知识有序衔接,同时还应重视与地方区域的交叉融合。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充分认识和了解软件工程问题的复杂性,才能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解决复杂软件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4]。

2.3 重视价值引导,推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双一流”和“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质量应该是全方位的,地方院校在建设过程中,理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在坚守自身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除了抓好知识教育,更要抓好思政教育[5]。只有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育的每个环节,才能达到“三全育人”的目标。

3 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

郑州轻工业大学作为河南省地方院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从关注专业师生比、生均图书、经费等硬性指标的增长,转向聚焦内涵式发展。并主动对接国家和河南省区域发展战略,聚焦区域特色,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以工程认证为抓手,从以下几方面对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改革。

3.1 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郑州轻工业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作为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明确学校定位和社会需求,围绕本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标国家软件工程专业质量标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坚持OBA(Outcome Based Approach)理念,积极深入推进新工科建设。首先在培养目标上,深入地分析地方、学校和专业优劣,立足河南省,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社会期望、学校定位及学科发展内涵角度出发,定期通过本校教师、教学管理者的内部调研和针对用人单位、校友、行业部门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外部调研,根据反馈信息对培养目标合理性进行评价,进而修订培养目标。评价与修订过程邀请专家和用人单位参与论证。然后根据培养目标,明确学生毕业要求,并针对毕业要求的达成确定课程体系。

在学校—学院—专业三级管理机制下(见图1),对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出明确要求,构建专业面向产出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建立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机制、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机制,对课程体系的整体运行效果和教学过程进行质量监督和检查,定期评价,利用评价结果和反馈意见对教学质量进行持续改进,保证毕业要求的达成。

图1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组织架构

3.2 重视实践与理论融合,构建科学课程体系

通过广泛调研、收集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郑州轻工业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依据毕业要求及观测点,围绕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了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自主发展和集中实践五大类。设计了有效支撑毕业要求和能力达成的课程体系。其中,学科基础主要负责培养学生识别、表达和分析的能力;专业教育负责强化学生分析复杂软件工程问题、设计解决方案、采用科学方法深入研究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对相应毕业要求观测点能力的达成能够发挥强支撑作用;不同层次的集中实践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应用中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见图2)。软件工程专业定期邀请校内外相关人员对课程体系进行评价,以确保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合理,适应社会和专业发展需求。

图2 4个课堂的集中实践体系

考虑到软件的更新换代比较快,学院与华为、黄河集团合作成立鲲鹏产业学院,与中软国际、东软集团等20多家软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优选、改造企业工程项目,丰富工程案例资源,改进教学方法,从多方面进行改革,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帮助学生培养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驱动学生自我成长。依托河南省食品安全数据智能重点实验室、食品生产与安全、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平台,与软件企业开展行业应用软件和新型平台软件技术攻关,培养特色化软件人才。坚持“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多课堂”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数字经济和国产化软件提供人才支撑。

学院在构建科学课程体系的同时,也大力提升师资队伍实力,一方面要求教师多关注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动态、积极参加新技术、新课程的培训,参加计算机相关的学术会议,及时掌握国内外计算机科学的前沿知识。并鼓励教师参与计算机相关课题研究,参与企业行业项目研发,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也能将实践经验融入教学内容中;另一方面积极外聘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参与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3.3 落实立德树人机制,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清晰了人才培养目标后,为检验和判断专业人才培养的出口质量是否达到毕业要求,郑州轻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建立了“6W”(When+Where+Who+What+How+Why)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以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为目标,开展多元化形成性评价,解决什么时候评、在哪评、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为什么评六大问题,综合过程评+期末评、线上评+线下评、学生自评+互评+师评、评知识+评能力+评素质、测验+作业+实验+考试等组合评、评成绩+评目标,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开展教学反思。根据问题反馈改进教学,形成“教学—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为评价学生毕业要求能力达成提供了合理有效的支撑。

大学阶段是青年成长和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高校除了关注能力培养外,还必须加强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要将立德树人落实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为一体。软件的很多开发理念和思想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开展课程思政,通过在课程中精心设计融入中国软件行业发展、软件著作权等授课内容,强调价值引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道德法制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等。做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兼顾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 结语

教育部为了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出了建设“双一流”。郑州轻工业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在“双一流”背景下,针对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入开展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以学生为中心,面向产出,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深化校企合作,修订了适合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了质量监控保障机制,提升了“新工科”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质量。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双一流课程体系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