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病人积极心理干预信息平台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2021-07-12 08:44费才莲张慧萍杨亚娟
循证护理 2021年7期
关键词:康复评分病人

费才莲,谢 娟,荆 瑶,张慧萍,杨亚娟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200003

脑卒中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残率等特点的脑血管疾病。宇传华等[1]研究调查显示,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水平,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人约200万例,遗留疾病不能独立生活占70%~80%[2],其后遗症主要影响病人的认知、语言、吞咽、运动等功能,严重影响病人的就业能力及生存质量,加上疗程长、费用贵,进一步加重病人心理上的负担,给脑卒中病人治疗及康复效果带来影响。有研究证实,早期的心理干预能显著改善脑卒中病人的抑郁状态,调动病人康复能动性,提高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3]。脑卒中后情绪障碍不仅会对病人的神经功能恢复产生影响,在病人的康复期,如不能及时对其心理进行治疗和干预,也会影响病人正常康复训练的开展,从而降低病人的生存质量[4-7]。因而积极干预处于康复期病人的心理状态,对病人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及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也尤为重要。相关研究显示,目前信息平台大多应用于癌症病人、大面积烧伤病人、不孕症病人、糖尿病病人、帕金森病人、双向情感障碍病人、卒中社区康复、卒中亲属照顾者、空巢老人、护士、教师等,对脑卒中积极心理干预的形式运用信息平台为架构较为少见。因此,为进一步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干预信息平台的构建及在病程康复中的作用,在2018年临床收治的脑卒中病人中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效。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8年3月—12月我院收治的首发脑卒中病人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50例和干预组50例,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纳入标准[8]:首次发病,意识清醒并发肌力瘫痪≤3级、年龄为35~65岁病人;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病人及其家属愿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8]:脑卒中并发意识障碍、失语、听力障碍或合并全身性疾病者及不愿意参加本研究者。两组病人性别、年龄、学历、病程、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ed Anxiety Scale,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ed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脑卒中病人积极心理信息平台选定

1.2.1.1 建立微信群及其作用

选出1名责任心强且工作经验丰富、耐心、专业知识强的护士担任管理员,由其负责利用科室的公共手机微信组建对照组、干预组群,其功能为利用其进行推送脑卒中康复理论、图片等相关知识。每月固定1名责任护士进行维护,除负责每周推送1次有关脑卒中相关内容外,还要随时解答群里病人提出的相关问题。

1.2.1.2 注册申请布卡平台及其用处

由管理员用科室手机进行下载布卡互动程序,其功能主要是对病人进行远程在线积极心理健康讲堂、互动,定期推送脑卒中康复视频、音频等内容于平台内,每月组织1次。

1.2.1.3 建立科室移动管理平台及其功能

周国庆等[9]研究显示,对脑卒中病人采用多形式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病人依从性和效能感,加速其康复。因此,借助信息平台建立病人团队,对病人实施多形式健康教育。在团队主页设有健康讲堂模块,内容包括脑卒中康复理论知识模块(脑卒中常见20问、二级预防等相关内容)、技能知识模块(脑卒中吞咽、失语、功能锻炼等图文并茂 )、脑卒中功能锻炼视频(良肢位摆放、主动、被动功能锻炼、专利自我转化使用等视频相关内容)、积极心理学理论相关知识模块(拍摄视频、录制MP3语音及模块内容:上传正念冥想、运动想象、放松训练等理论,身体扫描、呼吸空间、平息焦虑、优眠冥想等语音),必要时进行线上访谈。

1.2.2 咨询专家资料

10名专家年龄(40.1±3.2)岁,工作年限(19.1±2.1)年,职称均在副高及以上,领域涉及软件开发专业、康复专业、心理专业、神经内科医疗等,专家权威程度为0.88,即专家权威度高。

1.2.3 人员培训

①对参与研究的医护人员、病人、家属进行培训,主要培训内容包括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对象特点的说明;②实施的步骤等;③平台下载使用培训;④功能锻炼、积极心理学技能培训;⑤量表评估培训。

1.2.4 护理方法

两组病人均给予脑卒中常规心理疏导及康复护理,对照组发放常规宣教(手册、纸质版)、CD光碟,管理员每周1次微信信息提醒查看微信平台内脑卒中康复理论知识;干预组全程基于脑卒中病人积极心理信息平台上传积极心理学理论及技能、线上访谈、由责任护士发放布卡互动课程码于干预组微信群里,责任护士指导病人或照顾者进行下载并教会其进入远程心理健康讲堂,以及如何参加远程视频病友小组会和MP3语音收听等。干预频度和时间经群里征求病人意见,每2周举行远程心理健康讲堂1次,每次30 min,召开远程视频病友小组会或病友聚会每月1次,线上一对一访谈2次(出院后1个月、3个月),每次1~2 h;MP3语音上传每周更新1次,群里回复学习落实情况打卡每周1次。

1.3 效果评定

采用SAS、SDS评定两组病人情绪改善情况;使用 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运动脑卒中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评定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4项观察指标分别在病人出院后1个月、出院3个月对病人进行评定。

1.3.1 SAS

病人根据SAS评分标准进行自我评分,量表包含2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主要评定症状出现的频度,其标准为:“1分”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有;“2分”表示有时有;“3分”表示大部分时间有;“4分”表示代表总是有。病人根据最近1周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评分,评分结束后将20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得粗分;用粗分乘以1.25,保留整数部分为标准分。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1.3.2 SDS

病人根据SDS评分标准进行自我评分,评分方法与SAS评分相同,评分时间为过去1周内。评分结束后将20项总得分之和乘以1.25后所得的整数部分为标准分。标准分越高则症状越重,其中标准分<50分为无抑郁;标准分50~<60分为轻微至轻度抑郁;标准分60~<70分为中至重度抑郁;标准分≥70分为重度抑郁。

1.3.3 FMA

使用FMA评定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

1.3.4 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

评定脑卒中病人日常生活能力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共有10个项目,所有项目评分相加最低0分,最高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

2.2 两组病人干预前、干预1个月、3个月SAS评分及SDS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3个月SAS评分及SDS评分比较单位:分

2.3 两组病人干预1个月、3个月FMA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FMA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单位:分

3 讨论

3.1 脑卒中病人积极心理干预信息平台构建意义

脑卒中是急性脑循环障碍迅速导致局限性或弥散性脑功能缺损,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质量的疾病。研究表明,心理因素既可影响脑卒中发病后的治疗效果及后续的康复功能训练,又会影响其健康的行为,其中60%以上的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出现焦虑、抑郁、忧伤、精力减退、兴趣缺乏以及无愉快感等[10],严重影响脑卒中病人的康复及治疗效果。因此,研发并创建脑卒中积极心理干预信息平台,实施脑卒中病人从早期入院至出院后康复的积极心理持续干预,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对脑卒中病人从入院至完全康复过程中实施全程积极心理干预及肢体康复功能指导,改善病人负面心理情绪,提高病人康复训练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康复训练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病人生活自理能力。为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献计献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3.2 积极心理干预信息平台的构建在脑卒中病人康复中作用

本研究利用网络开展远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讲堂、召开视频病友会,定期推送积极心理学部分理论及放松训练、运动想象等方法的理论知识并配合技能操作MP3语音指导,利用信息平台对病人进行线上访谈,根据病人的需求提供个体化信息支持,病人根据语音提示进行训练等积极心理干预信息平台的构建及应用,表2、表3均证实脑卒中病人积极心理干预信息平台的构建及在病程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助于促进病人心态改善,帮助其发现自身优势,充分调动病人积极情绪,使得焦虑抑郁程度减轻,增进了病人康复锻炼的效果,提升病人的生活能力,在整个病程康复中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4 小结

随着医疗科技与信息化的发展,积极心理学被护理工作者应用到各类临床病人中,以往学者应用积极心理学干预方式大多为面谈、通信电话随访以及门诊随访进行心理指导,虽然效果显著,但辐射范围局限,且对于后期卒中病人居家康复较多,进行面对面心理辅导,病人往往需要抽时间往返医院,存在诸多不便,其相关方法不便于病人操作,很难被病人接受,积极心理学知识不能有效地传播给脑卒中病人。

脑卒中病人受到疾病痛苦和肢体功能障碍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严重的负面情绪,造成其护理依从性较差[11]。因此,通过构建脑卒中积极心理干预信息平台及在脑卒中康复中应用,微信群能定时推送脑卒中各类的最新知识,实现了医护沟通的便捷;布卡平台实现远程面对面在线积极心理健康讲堂等知识的传播;科室移动管理平台实现正念冥想、运动想象等录制的MP3语音、功能训练视频无障碍上传及线上一对一访谈,从而突破了地域限制,便于病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达到专业资源共享、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对脑卒中病人实施从入院至出院居家全程积极心理持续干预,改善病人负面情绪,激发病人自身潜在的积极力量,减少抑郁及焦虑的发生,提高病人的锻炼依从性,降低致残率,维护和促进其身心健康,从而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使其更加健康、积极、乐观地面对疾病及生活,同时也为医院开展脑卒中病人居家延续心理护理提供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康复评分病人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车联网系统驾驶行为评分功能开发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谁是病人
“互联网+医疗健康系统”对脑卒中患者HAMA、HAMD、SCHFI评分及SF-36评分的影响分析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APACHEⅡ评分在制定ICU患者护理干预措施中的应用研究
病人膏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