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条件加减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21-07-13 10:13江苏周莉娜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风带环流气压

江苏 周莉娜

地理事物和现象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是多种因素(条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结果,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其结果也会随之改变,因为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即某一个条件(要素)发生变化时,会导致其他条件(要素)乃至整个环境的变化。在教学中利用条件加减法,即增加已知条件或减少已知条件,牵引学生思维触角,沿着特定的思维方向,向预设的目标“进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综合性和准确性。

一、加法

笔者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为例,探究条件增加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即条件由少到多,由理想到现实,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步步为营,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和综合思维能力。

条件1: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表上运动,地球不自转、不公转(最理想)

范围全球条件解读1.均匀的地表,即地表物理性质均一,地表由同一种材料组成,消除了地形起伏、比热容等对大气运动的影响;2.地球不自转,消除了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的影响;3.地球不公转,太阳终年直射赤道,排除了太阳直射点(热量带)移动导致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移动;4.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冷热不均(水平气压梯度力)结果分析用“123”概括总结:1个环流圈,即赤道与北极之间或赤道与南极之间只有1个环流圈,即单圈环流;2个风带,即北半球的北风带、南半球的南风带;3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北极附近的极地高气压带和南极附近的极地高气压带必备知识1.等压线与纬线平行,呈带状分布;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理;3.气压值的比较是就同一水平面而言的,地面热的区域,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的区域,空气冷缩下沉,近地面气压“冷高压、热低压”,高空气压“冷低压、热高压”,同一水平面,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即风

条件2: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表上运动,地球自转,但不公转(理想)

范围全球条件解读1.均匀的地表,即地表物理性质均一,地表由同一种材料组成,消除了地形起伏、比热容等对大气运动的影响;2.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赤道不偏转;3.地球不公转,太阳终年直射赤道,排除了太阳直射点(热量带)南北移动导致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移动;4.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冷热不均(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结果分析用“367”概括总结:3个环流圈,赤道与北极之间或赤道与南极之间形成的3个环流圈,即三圈环流;6个风带,即2个信风带、2个盛行西风带、2个极地东风带;7个气压带,即1个赤道低气压带、2个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极地高气压带,且气压带和风带沿赤道对称分布、相间分布必备知识1.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动力)使单圈环流被分割成三圈环流;2.南北纬30°附近的高空因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3.近地面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高纬方向运动的暖气团和由极地高气压带向低纬方向运动的冷气团在南北纬60°附近相遇,形成锋面(极锋),暖气团沿锋面爬升,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4.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有赤道低气压带、2个极地高气压带,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有2个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副极地低气压带

条件3: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表上运动,地球自转、公转(较理想)

范围全球条件解读1.均匀的地表,即地表物理性质均一,地表由同一种材料组成,消除了地形起伏、比热容等对大气运动的影响;2.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北偏右、南偏左、赤道不偏转;3.因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不重合,存在黄赤交角,地球绕日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在南北回归线及其之间做回归运动,导致热量带南北移动结果分析1.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做有规律的季节移动,与二分日相比,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南半球则相反;2.气压带和风带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气候类型,例如地中海气候必备知识1.理论上讲,一个气压带大约有10个纬度的宽度,一个风带有20个纬度的宽度;2.明确每个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范围,例如,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北纬20°~40°之间移动

条件4:地球表面物理性质不均匀,地球自转、公转(接近现实)

范围大范围、大尺度条件解读1.地球表面物理性质不均匀,即地球表面差异最大的是陆地和海洋(海陆分布),产生海陆热力性质差异;2.陆地表面高低不平,起伏大,即地形起伏,阻挡气流或改变气流运动方向,例如,因科迪勒拉山系直逼美洲西海岸,山地高大,海岸地带狭窄,风带难以翻越山地,使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仅局限在美洲西海岸,使气候带和自然带南北狭长分布、南北更替结果分析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割成块状,形成一个个的高、低气压中心,尤其是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2.夏季,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分割;3.冬季,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分割,使气压分布更加复杂;4.气压中心的性质发生季节性变化,产生季风环流必备知识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即因海水比热容比陆地的大,海洋增温和降温的速度比陆地的慢,夏季,同纬度大陆比同纬度海洋热,气压比同纬度海洋低,冬季则相反;2.使盛行风向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冬季风与夏季风的夹角超过120°时,季风显著。东亚地区的季风最显著,其次是南亚和澳大利亚西北部地区

条件5:从小范围的纬度、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人类活动等因素分析(现实)

范围小区域、小尺度条件解读1.纬度位置决定热量带,这是形成气候差异最基本的因素;2.大气环流即所处的气压带和风带或季风环流;3.下垫面性质包括海陆位置、地形起伏、洋流、植被、湿地等,可影响局部地区的气温、气压、降水、大气运动;4.人类活动改造或破坏局部地区的地理环境,进而影响局部地区的气温、气压、降水、大气运动结果分析使气温、气压、降水分布、大气运动更加复杂,气压带和风带被分割的更细微、更复杂,形成局部小气候,人类可通过改造局部地区的下垫面性质,例如,植树造林、扩大湿地面积等,从而改善局部气候;反之,使局部气候恶化必备知识1.迎风坡降水比背风坡多,背风坡形成“雨影区”,产生焚风效应;2.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3.森林和湿地具有调节局部气候的作用;4.利用等压线(等压面)分布图判读气压分布状况、风向和天气

二、减法

分析近年高考地理试题可以看出,在综合题中,有的设问就是考查特定条件下的问题分析能力,即利用减法,去除其他条件,要求考生沿指定的方向思考和解答问题,例如,“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2017年全国卷Ⅰ)”“从气候角度分析甲地普及日光温室的原因(2017年全国卷Ⅲ)”“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2019年全国卷Ⅱ)”“该休闲城定位高档,从马来西亚经济发展背景出发,分析休闲城主要的客源市场(2020年全国卷Ⅲ)”等。

地理事象是在多个条件下形成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教学和测试中为了理清思路或明确思维方向,往往利用减法,分条件(要素)逐个探究其对该地理事象的影响,或分析影响地理事象的主导因素、主要因素和限制性因素;或利用减法,排除其他条件的干扰,提炼主干知识,揭示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

例如,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和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农业科技、劳动力、地价、饮食文化习惯等),在讲解农业区位选择时,利用减法,可分要素从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市制宜等方面探究农业的区位选择或如何合理进行农业生产。

1.因地制宜(气候)

河西走廊是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种植已经培育成功的作物种子)基地,是我国的“制种天堂”,全国70%以上的玉米良种就来源于此,其籽粒饱满、耐储存。利用减法,仅从气候的角度分析河西走廊是我国的(玉米)制种基地的主要原因,思路如下。

河西走廊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夏季气温高(热量充足),光照强,昼夜温差大,作物一年一熟,便于有机质的积累,玉米籽粒饱满;制种玉米需水盛期的7—9月,正是气温最高,祁连山冰雪融化最快、融水量最大的时段,可以充分满足玉米生长对水的需求,保证了制种玉米的高产、稳产;到制种玉米的收获季节,因降水少,气候干旱,便于玉米脱水晾晒;冬季气候寒冷、干燥,玉米种子不易发生霉变或虫蛀,便于种子储存;河西走廊地区因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相对湿度小,玉米生长期病虫害少。

2.因时制宜(季节)

农业生产不误农时。仅从季节的角度出发,为了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新疆山地牧场进行季节性的转场放牧的原因分析思路如下。

“逐温而牧”,春季,天气转暖,向山地草原“进发”;夏季,在海拔更高(林带及以上)的高山草甸放牧;秋季,气温下降,向海拔较低(林带及以下)的草原和荒漠草原“转移”;冬季,利用囤积的牧草在山麓牧场过冬,即“夏季上山,冬季下山”,体现了农业生产因时制宜的原则。

3.因市制宜(市场)

对商品农业而言,农业生产如何因市制宜?

商品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销售,满足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因此可通过“互联网+农业”了解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的种类、数量和价格,以及每种农作物的种植规模和区域,适时调整种植类型和规模;通过农业合作社,选择种植类型和规模,参与订单式生产,稳保产品销售;通过“互联网+可视农业”(主要是指依靠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以及雷达技术和现代视频技术将农作物或牲畜生长过程的模式、手段和方法呈现给消费者,消费者可远程监控生产全过程,吃上优质、称心产品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扩大市场销售量,满足市场需求,稳定产前订单,促进农业技术更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例1】(2019年全国卷Ⅱ,36(2)(3)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下图示意宜川县的地形。

(2)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3)用水得到保障后,当地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业蓬勃发展,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

【试题解析】

该题的第(2)(3)问是典型的利用“减法”设置的问题,也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影响气候形成的自然因素有纬度位置、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地形、海陆位置、洋流、植被等),气候的降水和气温特征决定了气候类型的特征,而第(2)问仅从“地形”说明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影响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业的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有市场、劳动力、国家政策、交通运输、农业科技、地价、农业机械等,第(3)问仅从气候角度分析宾川县河谷地区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业蓬勃发展的原因。

第(2)问,“干热气候特征”包括“干”指降水,“热”指气温,宾川县本身就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且山高谷深,气流沿背风坡下沉增温(“焚风效应”),加之,河谷较为狭窄,不宜散热,故“热”;地处背风坡(“雨影区”)和下沉气流的地区,降水少,加之气温高,蒸发量大,故“干”。

第(3)问,气候中影响农业产量和品质的要素是热量、降水、光照、温差等,在宜川干热河谷农业用水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因宾川县“干热”河谷,全年气温高,热量充足,生长期长(热带、亚热带水果全年可以生长);河谷地区降水少,海拔高(1 000~3 000米),多晴天,光照强,光合作用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热带、亚热带水果糖分积累。

【参考答案】

(2)宾川县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热(气温高),同时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降水少)。

(3)全年气温高,热量充足,热带、亚热带水果全年可以生长;(海拔高,晴天多)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有利于水果品质提高(糖分积累)。

在教学时,增加条件,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拓展思维方向,整合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减少条件,细化问题,引导学生沿着指定的思维方向深入学习,使课堂教学更加灵活、多变。在命制试题时,利用加法或减法多角度设置问题,可以更好地考查学生思维的综合性和灵活性。

猜你喜欢
风带环流气压
基于全三维动网格技术的变长径比间隙环流的研究
一种新型多通道可扩展气压控制器设计
内环流控温技术应用实践与发展前景
看不见的气压
与南亚高压相联的欧亚大陆-印度洋经向环流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观安顺黄果树瀑布(新韵)
带雨梨花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谜底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