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综合思维视角下的地理问题分析

2021-07-13 08:45湖北朱建华宋发刚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灌丛沙丘尺度

湖北 朱建华 宋发刚

测评学生核心素养综合思维的形成状况,其测评以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学科内容、具体任务、情境等四个关键维度来构架。

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地理学科素养中的“综合思维”体现在三个方面: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要素综合,结合真实情境运用整体性、差异性原理分析各地理要素的特征,正确描述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的过程,树立地球系统思维。时空综合,结合真实情境从时间或空间角度分析或归纳地理事象的发展演变过程及规律,有依据地预测地理事象未来演变趋势。地方综合,也叫区域综合,是研究不同尺度地方或区域不同要素之间的关联问题,从空间尺度进行探讨。

一、问题情境一:地理情境之要素综合

要素综合,结合真实情境运用整体性、差异性原理分析各地理要素的特征,正确描述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的过程,树立地球系统思维。其核心在于:任何地理事物都是由环境中多种地理要素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而每个地理要素产生的作用效果和影响程度不尽相同,任意一个地理要素又会受到环境中更具体的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构成更进一层的相互关联,这体现了构成地理事物的诸多地理要素具有多样性、关联性、层次性三大特点。

【例1】莲的地下茎在生长前期叫“走茎”或“莲鞭”,生长后期膨大成我们熟悉的藕。莲藕喜温,不耐阴,不宜缺水,忌大风。空气从叶柄传来后,再通过地下茎密布的气孔道继续向下,输送到根部,当气孔破坏,水进入地下茎会引起腐烂。过去有经验的种藕人,为了让藕长得更好,在初夏时节,便把未长好的莲蓬轻轻掐掉。下图自左向右为莲藕的生长过程。

湖北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被誉为“千湖之省”,莲藕种植面积及产量居全国第一,其中种植面积达200万亩(1亩≈666.7平方米),产量约占全国莲藕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但大多只低价外销泥巴藕。湖北菜“排骨藕汤”久负盛名。每年的冬季,在湖北嘉鱼县,有来自湖南、安徽、广西、江西、湖北等地近千农民,他们以湖为家,结队组合,哪里有藕挖,就到哪里挖。

(1)从风和气候的角度,分析湖北省成为莲藕种植大省的原因。

(2)简析提前掐掉莲蓬的原因。

(2)简析挖藕主要在冬季的原因。

【思维过程】本题以我国湖北莲藕种植及采摘为背景,考查自然环境中植被、大气、地形等多种要素的综合时空变化影响,体现学科素养中综合思维的运用。莲藕生长环境的要求体现出了要素综合。思维流程如下:

【信息整合】

素养评价图形信息或文字材料结论信息1莲藕喜温,不耐阴,不宜缺水,忌大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长江中下游平原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天气晴朗,风小信息2每年的冬季,在湖北嘉鱼县,有来自全国各地近千农民,结队组合,哪里有藕挖,就到哪里挖冬季降水少,湖塘水位低,有利于采挖;较低的气温便于藕的储存与运输;冬季人们喜煨汤,市场需求大;冬季为农闲季节,有充足的剩余劳动力信息3湖北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被誉为“千湖之省”,莲藕种植面积及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于秦岭以南,受冬季风的影响小;7、8月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正值伏旱,晴热少雨,基本无风;距离海洋较远,夏秋季节受台风干扰小

【答案】(1)地上部分荷叶大易招风,叶柄中空易被大风折断;地下部分(须根)短,在水和泥中固定力差,忌大风;位于秦岭以南,春季受冬季风影响小;7、8月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晴热少雨,基本无风;处于内陆,夏秋季节受台风干扰小。

(2)防止莲蓬抢夺更多的营养;莲蓬成熟后再掐掉,雨水会从叶柄进入地下茎,引起正在生长的地下茎或已成熟的新藕腐烂;提前掐掉以减少叶柄承重,提高抗风能力。

(3)冬季湖塘水位低,有利于采挖;冬季气温低,有利于储存与运输;冬季人们喜煨汤,市场需求大;冬季为农闲季节,劳动力充足。

二、问题情境二:地理情境之地方综合

地方综合,“地方”主要指人们日常所熟悉的空间范围,可以相对于另一个地方来谈论,也可以在更大背景(如全球和国家)下来谈论;另一方面也表达了现实世界不是均一的,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性的特点。要正确理解并运用“地方”,必须要具有时空尺度思想。时间尺度反映时间的起始阶段、长短、反应事物发生的过程。空间尺度,一是地理空间尺度有大有小,并有一定的等级,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要对尺度大小进行选择;二是大小尺度间相互依存,深入了解地理过程和现象要在大小空间尺度之间作相互转换。地点—地方—区域—大陆—全球,随着尺度的增大,空间差异性将会降低,整体性突出,不同尺度的区域空间要与相应尺度的空间事物之间建立空间关系。

大尺度情境注重宏观规律的考查,分析因素时重点考虑大尺度因素,例如,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小尺度情境要重视细节分析,分析因素时考虑小尺度因素,注重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例如,下垫面、人类活动等。对地方的综合分析对应了地理学研究的区域性特点,通过对地方地理环境要素及时空变化的分析,获得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地方性解释。

【例2】灌丛沙丘是风沙流被灌丛阻挡后,沙物质在灌丛内部及周围堆积而形成的一种风积生物地貌类型。植被、沙源和风力等对灌丛沙丘的发育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柽柳为落叶灌木,在干旱沙漠地区能够在沙埋的枝干上形成新的植株,可在干旱沙漠地区形成特有的灌丛沙丘。下图为柽柳灌丛沙丘开挖剖面示意图。

(1)植被是灌丛沙丘形成的基本条件,概括灌丛沙丘植被的生态特性。

(2)以柽柳灌丛沙丘为例,简述灌丛沙丘的形成过程。

【思维过程】灌丛沙丘的形成一般是由风力沉积形成的固定沙丘,逐年生长的灌丛覆盖在沙丘之上,以达到植被防风固沙的作用。但是还有另一种可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沙生植物易遭破坏,植被破坏地区易受风力侵蚀,因此灌丛沙堆周边沙生植物遭破坏后,风力侵蚀增强使周边的高度不断被削低,灌丛覆盖的沙堆因受植被固沙作用的保护而相对突起。所以,判断该区域的地表形态是由堆积作用形成还是由侵蚀作用形成,需要辩证地看待沙丘灌丛的风沙地貌。

从空间尺度来看,本材料属于干旱区下的微观地貌景观,适用从小尺度的角度分析。从沙丘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灌丛的生长特性来分析:

【信息整合】

素养评价图形信息或文字材料结论信息1柽柳在干旱沙漠地区能够在沙埋的枝干上形成新的植株植株矮小,叶片退化,地下根系发达信息2植被、沙源和风力等对灌丛沙丘的发育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植被可以降低风速,促使沙粒沉积

【答案】(1)耐旱、耐风蚀、耐沙埋、耐低温和酷暑;地表植株矮小,叶片退化,地下根系发达;寿命长。

(2)风沙流被灌丛阻挡后,风力减弱,沙粒沉积,柽柳耐旱耐风沙,在沙埋的枝干上形成新的植株,继续阻挡风沙流,使沙丘不断沉积、发育。

三、问题情境三:地理情境之时空综合

时空综合思维,是指能够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构成地理事物的任一要素发生改变,其他要素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从而推动地理事物的发展演化。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变化,正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是地理环境动态性的体现。在具体的地理情境中则要求结合真实情境从时间或空间角度分析和归纳地理事象的发展演变过程及规律,有依据地预测地理事象未来演变趋势。在实际应用中常以地质过程的变化来呈现。

【例3】宁夏平原地处断裂陷落带,在100多万年前的第四纪更新世时期,曾是一个浩瀚大湖,沧桑巨变,大湖最终演变成冲积平原。现在的宁夏平原年降水量20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近2 000毫米。而银川一带位于平原的沉降中心,地势低洼,附近湖泊湿地众多,河渠纵横,灌溉农业发达。图a示意银川平原湿地分布,图b为宁夏平原及周围地区地形和地质构造剖面图。

图a

图b

(1)从地质作用角度推测宁夏平原从大湖到平原的演变过程。

(2)贺兰山的隆升改变了区域的气候、水文特征,试分析其对宁夏平原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思维过程】本题以宁夏平原的地理环境为切入点,推测大湖到平原的形成过程,反映了地理环境在时空变化中发生了改变,涉及时空综合的知识。从时空变化的角度,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知识,旨在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时空变化及整体性。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陆地表层系统地理事象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分析“地理过程”类问题时,要从“过程”入手,探讨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变化机理。首先,了解区域特征,按照地理事象的区域特征进行解读,获取有用信息(如泥沙物质的堆积过程、湖水外泄、湖床出露等),形成理性的思维框架、动态的思维结构。其次,要形成正确的思维逻辑,按照地理事象的因果关系,深入分析各要素的成因及过程,形成完整的地理逻辑推理和思维过程:

【信息整合】

素养评价图形信息或文字材料结论信息1宁夏平原地处断裂陷落带,曾是一个浩瀚大湖,沧桑巨变,大湖最终演变成冲积平原大湖时期,银川一带地势低洼,接收黄河搬运物质的堆积,加上来自贺兰山的堆积物、水生生物遗体等的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经过长期的堆积作用,堆积体不断升高扩大,湖水水位抬升,湖水外泄,湖盆露出水面,连接在一起,形成平原信息2贺兰山的隆升改变了区域的气候、水文特征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冬季受西北风影响大,贺兰山的隆升,削弱了来自西北的冷空气的影响,使宁夏平原冬半年气温比同纬度高;该地区气候干燥,受西北风影响,多风沙,因受贺兰山阻挡,使宁夏平原风沙活动减少;因夏季东南风受贺兰山阻挡抬升形成地形雨,贺兰山东坡降水多,增加了宁夏平原的河流径流量;贺兰山的隆升,地形抬升,河流流速加快,侵蚀作用加强,输沙量增加,增加沉积物,提供肥沃的土壤

【答案】(1)大湖时期,由于地势低洼,接收黄河搬运物质的堆积(加上来自贺兰山的堆积物、水生生物遗体等的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不断升高扩大,湖水水位抬升,湖水外泄,湖盆露出水面,连接在一起,形成平原。

(2)削弱了冷空气的影响,使宁夏平原冬半年气温比同纬度高;使宁夏平原风沙活动减少;因夏季风受贺兰山阻挡,贺兰山东坡降水多,增加了宁夏平原的河流径流量;地形抬升,河流流速加快,输沙量增加,增加沉积物,提供肥沃的土壤。

【反思】在教学中教师需精选真实、鲜活的典型案例,结合教学要求提出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案例展开讨论、交流,使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得到启发,从而提升学生的地理辩证思维能力,使其具有创新性表现。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三点:①问题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又要高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②在问题的认知上要存在冲突;③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猜你喜欢
灌丛沙丘尺度
灌丛化对高寒草甸土壤水力性质的影响
沙丘移动的奥秘
流沙之谜
吉兰泰盐湖绿洲柽柳灌丛生长与沙堆形态特征的关系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甸植物带概况
宇宙的尺度
国庆记忆
9
论结构顶板上的绿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