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视阈下环境科学专业课教学融合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实践
——以《生态学》为例

2021-07-14 07:23邹继颖董春欣陈立波沈士彬翦英红李万海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生态学课程目标价值观

邹继颖,刘 辉,董春欣,陈立波,沈士彬,翦英红,孙 艳,李万海

(吉林化工学院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课程思政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1-2]。因此,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即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课程本身建设的需要[3-5]。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显,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等[6]。以生态学基本理论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观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生态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加强思政教育势在必行,旨在提高《生态学》课堂教学的德育效果,同时为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生态学》课程概况

(一) 课程背景与意义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重要工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生态文明建设”等理念所蕴含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同样以《生态学》知识体系为支撑核心[8]。生态学教学内容丰富,紧密联系实际。关系到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和谐等,每个层面均蕴含着思政元素。因此,在生态学授课中实施课程思政,做到价值引领和传授知识相融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生态学》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门专业必修课程,开设在大学第四学期。课程设置时充分考虑该课程的重要性,首先要求学生学习与积累其理论知识,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其次,考虑到课程知识点的实用性,有助于学生了解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提高其生态文明的素质。

(二) 教学内容与目标

《生态学》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本科专业课程。它是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设立。生态学运用其理论知识,结合野外实践,进行生态环境问题解析、环境生态工程技术开发、环境工程分析与设计,研究环境科学技术特性,从而提高解决环境科学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培养学生用生态学思维分析问题,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通过合理的教学内容设计,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专业课知识对未来人生发展影响,让学生能够尽可能早的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思政在《生态学》中的应用

(一)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

《生态学》课程主要讲授生态学的概念、原理及其应用,讲授各领域的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和自然和谐的环保意识,使之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将思政思想与生态学有机结合。充分挖掘“生态学”课程的思政元素[9],结合生态学理论知识提炼课程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生态学》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很多,本文限于篇幅,仅列举部分思政教育结合点(如表1所示)。

表1 《生态学》课程部分思政元素的结合点

在课程思政改革中,教学团队根据思政契合点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撰写课程教学文件、梳理课程目标、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和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通过生态学典型案例梳理,从不同的角度适当切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价值观和环保意识等。

(二) 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

课程思政的达成目标情况可以借助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教学成绩等加以分析,进而为课程目标达成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10-12]。按照《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观测点要求,对2019-2020-2学期《生态学》课程目标达成度加以分析。

1.《生态学》课程目标达成度情况调查问卷

针对环境科学专业77名学生发放《生态学》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调查问卷,问卷主要是调查通过学生对基本理论掌握情况,是否具备运用其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是否建立热爱生命、尊重环境的价值观等四方面问题。共发放77分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7份,回收率100%。对调查问卷进行梳理,具体情况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

从图1、图2、图3和图4可知,学生对《生态学》课程思政的达成度的实现情况统计满意度高达95%以上,其中完全实现的满意度占47%~65%,较好实现的满意度占20%~30%,基本实现的满意度占6%~25%。通过图1~4可以看岀学生整体对《生态学》课程的学习处于比较理想的状态,重要的知识点重点讲解,通过案例的讲解加强其对理论知识和计算方法的掌握,增加课堂讨论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通过实际案例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生态学的实际应用能力,课程目标已达成。

图1 运用生态学原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查情况

图2 哲学思辨上思考问题的能力调查情况

图3 科学的实验设计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调查情况

图4 建立热爱生命、尊重环境的价值观的调查情况

2.《生态学》课程目标达成度情况成绩等级分析

图5是学生成绩等级分布情况,由图5可知,学生成绩等级所占比例分别为 12.82 %(优秀)、4.74 %(良好),42.11%(中等),2.60 %(及格),0.00%(不及格)。学生成绩符合正态分布规律。

成绩分布等级

3.《生态学》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图6是学生课程目标达成度分布情况,由图6可知,最高为92%,最低为68%,平均为81.04%,大部分学生都达到了预期75%达成度,课程目标达成程度较好,但有个别同学低于课程达成度,但偏离较小,课程目标达成。据此分析,课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持续关注对生态学重点知识点掌握不好的学生,并借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与课程知识进行巧妙的结合,同时增加相应地案例,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人数

三、《生态学》实施“课程思政” 的改进

《生态学》课程已经过十几年教学,但是该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仅有两年时间,因此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课程教学大纲建设

将课程思政要素细化到《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的具体知识点中去,做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二) 课程课件建设

继续挖掘思政思想与生态学的结合点,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三) 教案建设

在讲授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利用其解决途径各领域的生态问题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和自然和谐的环保意识,使之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 教学方法

注重问题导入、师生互动,授课形式的多样性,引发学生的知识、情感、价值的共鸣,不单一传授其生态学基本知识,更加注重树立学生的生态观念与环保意识。

(五) 课程评价

侧重于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表现考核,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同时将“德育效果”作为重要评价考核指标纳入课程评价标准中来,建立常态化评价体系,使课程思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功能可督可查。

四、结 语

课程思政是为了更好地“立德树人”,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课程思政育人的教育使其意识到参加工作后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通过对《生态学》课程思政理念的实践和探索,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日常本科教学中,使学生对课程的注意力和参与意识不断增加,经问卷调查显示,95%以上的学生达到课程目标,因此,通过课程思政的融入,使学生原本对枯燥的理论内容不感兴趣,有了极大的兴趣,理解的深度不断加强,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同时让学生能够在“润物细无声”的学习过程中领悟教师想要传达的观点。

猜你喜欢
生态学课程目标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探析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