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星宇:中国梦里既有北上广深,也有田野乡村

2021-07-16 02:17
女友 2021年5期
关键词:笔记农村孩子

TA是谁

90后,“乡村笔记”发起人,纽约大学国际政治硕士,江苏卫视《一站到底》世界名校争霸赛冠军。

提到中国的乡村,城市里的年轻人一般都会想到什么呢?是“丁真们”的辽阔草原 ,或是扶贫攻坚新闻中闪现的破败瓦房、留守儿童和惆怅老人?诚然,这些都是中国乡村的一部分,但遗憾的是,在很多城市年轻人心中,这些就是中国乡村的全部。

作为一个本科在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就读、研究生在美国纽约大学攻读国际关系学的学霸,汪星宇本该像同学们一样走入外交部,或者在投行、咨询行业做高级金领。可出乎所有人预料,他毕业后一头扎进中国乡村,成立社会企业 “乡村笔记”,一方面为城市孩子开拓乡村视野,向他们呈现最真实的中国乡村模样;一方面为乡村孩子扩展职业可能,为乡村带去来自城市的支持。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国际关系”高材生没去研究国际关系,反而研究起了中国的城乡关系?也许,汪星宇的故事,也是中国新青年的成长故事,更是中国的时代故事。

乱糟糟的猪场、鸡场,以及闷热的养花大棚,一点也不影响一段田坎儿边撒野的快乐童年时光

汪星宇的朋友圈,发过这样一段话:“‘……城里人时而要逃离农村,时而又挤破头地扎堆儿跑到农村追寻什么乡愁;时而恨铁不成钢地对农民指指点点,以一副“我都是为了你好”的姿态去改造农村,时而又大谈尊重农民的自主性,呵护农村的原生态。反反复复,雾里看花,莫名其妙。曹东勃老师的新书《在城望乡》里的这段话真是说到了我的心坎儿里。”

虽然只是引用,但也很容易看出他对城乡联结的态度——中国的乡村并不需要城市的垂怜,只需要理解和尊重,因为乡村和城市同是中国的组成部分,是平等的。

为什么在上海长大、在美国深造、在芬兰做过交换生,在泰国、韩国、朝鲜开过学术会议,妥妥具备“国际视野”的汪星宇,会对乡村有这样的同理心呢?这源于他的童年经历。作为一个在上海南汇长大的“非典型农村孩子”,汪星宇小学毕业前基本都和爷爷奶奶住在南汇乡下,童年记忆里的乡村,虽然一点也不美好,到处都是乱糟糟的猪场、鸡场,还有闷热的养花大棚,但这一点也不影响汪星宇度过一段田坎儿边撒野的快乐童年时光。直到上了中学,汪星宇才跟爸妈来到上海市区,开始他的“城市生活”。

一半农村一半城市的成长经历,让汪星宇具备了一种双向的同理心,一方面,他觉得乡下人并不像城里人想象中的那样愚笨、目光短浅;另一方面,他又觉得城里人也不是乡下人想象中的自私与浮夸。但汪星宇从没想过自己要创建一个用教育联结城市和乡村的企业,这对他来说似乎太魔幻了。

可谁也没想到,改变来得如此自然。

虽然已具备了所谓的“国际化视野”,却对祖国的一些情况几乎一无所知

作为一个不让父母操心的学霸,汪星宇和所有的“乖孩子”一样,读本科时考了公务员,无奈没考上,于是去了美国纽约大学读研。

在美国读研的时候,汪星宇发现,每个“老外”都默认他很了解中国,教授会说:“听说中国的贫富差距很大,你能讲讲你们的情况吗?”同学会问:“中国的精准扶贫政策是怎么执行的?”那时候的汪星宇虽然已具备了所谓的“国际化视野”,论文写的是《太平洋中的小岛屿国家被淹掉了该怎么办》,但他对中国农村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在哑口无言的尴尬中,他初次萌发了想要好好认识“自己”的念头。

可是,对学术的喜爱让汪星宇很快淡忘了这个念头,读完研究生,他开始积极筹备考博。考博需要做田野调查,于是,汪星宇回到国内跟着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的著名村官秦玥飞创办的“黑土麦田”组织去了湖南湘西。在湘西,汪星宇一边帮老乡把腊肉卖给城里人挣钱,一边琢磨“如果把城里人带到农村来深度体验乡野生活,是不是也可以挣钱”。

回到上海后,汪星宇拉上他复旦的室友创业了——用他现在的话来说,因为无知所以无畏——于是 “乡村笔记”诞生。

城市孩子越過山里孩子每天上学都要走的泥泞陡坡,穿过悬崖古村里充满烟火气的草屋木房……

创业以后,汪星宇逐渐深入到乡村中去,他发现真实的乡野生活其实是很多元的,乡村里既有写满历史沧桑的古建筑、夕阳下的溪水小石桥,也有真正的编竹筐的手艺人,采蜜的养蜂人,赶海、牧牛的老铁……

可是,用什么方法让在海量信息流中长大的城市孩子对乡村文化产生兴趣?汪星宇的团队策划了很多有趣的“乡土研学”项目。

他们带孩子们精读沈从文《湘行散记》,然后来到书中描写的湖南湘西,用8天时间真实体验乡村生活,城市孩子越过山里孩子每天上学都要走的泥泞陡坡,穿过悬崖古村里充满烟火气的草屋木房,打糍粑、坐茶馆、和老乡聊天并收集乡间民谣故事,然后再听北大、复旦中文系的学长讲授如何运用这些题材来写作——他们教孩子从写作者的角度去观察乡村。

他们带孩子们观赏电影《乡村里的中国》,然后来到安徽徽州霭峰古村,茶山采茶、溯溪捕鱼,拜访徽州老手艺人,了解徽雕符号和徽派建筑,然后分组进行建筑力学建模比赛,最后前往村中的田野空地,从零开始搭建一幢属于自己的“徽派”乡野建筑——他们教孩子以民俗建筑为切入点去了解乡村。

他们还带孩子们与山东菏泽的戏班“宋家班”同吃同住,学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子戏”,学快板、揉花篮、扭秧歌,感受豪爽大气的北方乡间生活,还和戏班子一起搭建戏台、同台表演,体验真实的戏班生活——他们让孩子融入活跃在乡间的非遺文化,从文化的角度体验乡村。

因为“乡村笔记”发起的“乡土研学”项目既有趣又有意义,所以每次招募都很顺利,更是有那么七八个孩子几乎每一次的项目都会参与,可见孩子们也喜欢这样特别的“下乡”方式。“乡土研学”也带动了乡村的改变,在最先开展项目的湖南湘西的凉登村和金龙村,原本生活闭塞、不太与外人接触的老乡们,后来纷纷把自己的民房做了改造,敞开大门欢迎城里人住到自己家来。

如今,汪星宇的“乡村笔记”吸引了一批批优秀的青年持续给它提供新鲜有趣的策划,团队成员几乎都是名校毕业、履历丰富的国之栋梁,但他们和汪星宇一样,都选择了深耕乡野,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中国的年轻一代再不了解真实的中国乡村,就很可能再也读不懂中国的发展,大到农业、旅游业、电商经济、数字经济,小到为什么乡亲们都开始用“拼多多”、看“快手”。

他们知道,中国的乡村,需要被年轻一代看见。

凉山小女孩哭着说,她不知道肉包子里真的可以有那么多肉

除了让乡村尽可能被城里孩子了解,“乡村笔记”也在努力让乡村孩子多了解真实的城市生活。

让汪星宇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个来自凉山的小女孩。他带孩子们去成都进行“城市职旅”时,在一个普通的早餐店吃完早饭,那个小女孩哭了,她说,她不知道肉包子里真的可以有那么多肉。后来汪星宇的团队到凉山回访,当地学校的英语老师看见他居然也哭了起来,原因是以前从不肯好好学、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英语的孩子们,在那个小女孩的带领下,特别刻苦努力地学起了英语。

汪星宇略带骄傲地告诉我们,“乡村笔记”第一批带出来进行“城市职旅”的孩子们,后来不仅全都考上了北大、人大、南大等名校,还纷纷回到“乡村笔记”做“城市职旅”项目的志愿者,有的还在自己的大学发起了和农村相关的公益项目。

这样的故事,说也说不完。这样的故事,持续在上演。

虽然汪星宇强调,自己并不想改变什么,只想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可是改变的种子,已经在那些参加乡土研学、城市职旅的孩子们脑中扎根、萌芽。也许未来,会有更多城里孩子选择在农村开疆辟土,也会有更多农村孩子选择在城市中书写未来。

汪星宇的“乡村笔记”就像一只在时代洪流里努力扇动翅膀的蝴蝶,在未来的若干年,蝴蝶翅膀掀起的微小气浪,或许能改变一代人的城乡认知,让我们的下一代更加心无芥蒂、亲密无间,也让这国土之上所有人,更加紧密联系、有力团结。

猜你喜欢
笔记农村孩子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我的自然笔记(一)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