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发展背景下供应链金融在医疗行业的应用研究

2021-07-20 02:55郭毅
时代金融 2021年16期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物联网

郭毅

关键词:物联网 供应链金融 医疗应用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的一个业务领域,也是企业的一种融资渠道。简言之,即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的灵活融资模式,主要负责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之间的周转,在这一过程中为商业银行带来巨大利益。这一形式最早是由国外银行发展起来的,之后才引入我国。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的不断完善,中小企業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被融资难的问题所困扰,比如医疗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融资难成为其无法转型的重要掣肘。以往金融机构服务范围的有限也使得我国医疗行业转型速度难以提升。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推广,供应链金融进入银行业务创新领域,为银行开拓了新的利润增长渠道,同时也为包括医疗行业在内的企业融资问题解了燃眉之急。当前,供应链金融在国内已成为重要的融资模式。

一、物联网发展背景下供应链金融概述

(一)供应链金融的构成要素

供应链金融业务范围主要包括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这三项内容也被称为供应链金融的构成要素。首先,物流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是指原材料供应商将材料出售给生产厂家,厂家将原材料加工为成品之后,然后出售给下游的各地经销商,经销商再出售到广大用户手中,这一整个流程的实现便是物流运转的过程。其次,资金流是指广大用户购买了所需的产品,经销商将出售产品获取的资金再向供应商结算,供应商再与生产厂家结算,这一过程中资金流通的过程就是资金流。最后,信息流是指整个供应链在流动过程中,产品供需信息、管理信息都渗透到各个环节,并随着供应链的不断运转而变化,这便是信息流。如果供应链中的信息流无法正常运转,则会出现供应链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如此极大地增加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贷风险。

(二)供应链金融的基本理论

1.信息多元理论。在供应链金融运行中,信用风险无处不在。当银行与企业在信息流上无法及时共享时,便会出现信息多元化,即信息不对称化,导致较弱一方的主体处于金融市场的劣势地位。比如企业是直接参与市场活动的主体,其所获得的市场信息量相比金融主体而言较为丰富,但如果未能及时与金融机构进行信息融通,便会给金融机构的资金、信息等内容造成损害。反之,如果金融机构想要获取高回报利润,从而对融资企业提高借贷利率,如此便会迫使优质客户退出交易市场或者转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极大增加了银行运行风险。因此,一般情况下,要想获得互利共赢的结果,金融机构和企业一般都会采取供应链一体化模式,及时关注信息流的融通状态,确保信息真实准确[1]。

2.金融交易理论。在金融机构交易中,会涉及交易成本内容。该内容是指市场主体在进行市场经济行为时,为促进交易的达成而付出的代价,其代价不仅包括资金成本,还有产品成本、信息成本、决策成本等。比如金融机构在审核中小企业融资贷款需求时,存在信用风险成本、贷后监督成本、信息收集成本等,这些成本的增加会使得金融机构后期从提高借贷利率上补足,如此会增大中小企业在还贷上的难度。而供应链金融模式具有透明公开的优势,金融主体和融资主体在这一平台中进行交易能够公开自身信息,使得金融机构减少交易成本,降低借贷利率,给企业今后发展提供保障。

3.金融管理理论。在供应链金融体系运行中,金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维护供应链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促使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实现有序流转。当前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极大缓解了融资难的问题,而且在与金融机构商谈融资时,供应链管理平台允许交易一方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延迟付款,这一便利也极大缓解了企业资金紧张的问题,从而吸引了更多企业参与融资,盘活了供应链平台的资金,使金融运行过程实现了自动化与体系化管理。

(三)供应链金融基本运行模式

1.应收账款金融模式。应收账款金融模式是供应链金融中的一种基本模式,是在供应链金融运行中,上游企业为获取融资,将与核心企业建立贸易合同中的应收账款为抵押,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的一种模式。采用这一模式时,金融机构需要提前审查核心企业的资产、运营及风险状况,如果发现上游企业无法如期归还贷款,则需要核心企业承担相关责任。从这一内容分析,金融机构在借贷运行中还有可能面临核心企业还贷风险、企业信用风险。因此,在供应链金融模式运行中,金融机构的重点工作便是评估核心企业的整体运营能力及还款能力,以保障自身金融业务的正常流转。

2.预付账款金融模式。预付账款金融模式是指核心企业的下游企业由于自身资金流转能力较弱,为了维持企业正常运行,需向核心企业预付账款,然后核心企业向下游企业承诺回购权的一种模式。但下游企业需要先将预付账款抵押给银行,先申请短期贷款来缓解资金流转问题,才能再向核心企业预付账款。在这一流程运行中,还存在质押物风险、操作风险的问题。质押物风险又包括质押物的损坏风险、市场行情变化风险等,当第三方物流公司在质押监管过程中,质押物的状态、价格、价值发生变动,则会影响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顺利进行。在操作风险中,与供应链金融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中的缺陷都会导致金融机构或融资企业在运行中遭受损失。因此,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准确识别法律法规风险以及潜在的市场变化风险,是各方主体都需积极应对的问题。

3.存货质押金融模式。在金融业务交易中,由于产品加工需要一定的周期,需要生产企业提前备好充足的原材料,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需要大量资金,容易存在资金短缺问题。这时候,生产企业可将暂时不用的存货、材料以及生产设备等作为质押物,由物流公司对质押物评估之后进行监管,从而获取银行的贷款业务。比如在医疗行业,药品生产企业可将生产设备、药品半成品作为存货质押物质押给银行,获取融资资金,以缓解当下资金困窘情况。但是在存货质押流程中,也不免会出现价格波动、需求变动以及操作变动等风险的影响。当质押品价值因市场需求发生变动时,融资企业无法如期及时还贷,银行也可能无法收回资金,造成融资风险的发生[2]。

二、物联网发展背景下供应链金融在医疗行业发展的优势

(一)国家金融政策实施良好

2015年,国家出台了《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医疗行业尤其是公立医院要不断完善自身医疗管理制度,加强财务分配与管理,进一步在物资采购上控制成本,实现精细化管理目标。针对公立医院运营资金困难的问题,国家也出台了相关鼓励政策与金融调控政策,比如《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中就提到医院可开发供应链金融业务,有效解决运营资金困窘情况,同时也强调了医院及其他医疗行业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要注意防范各环节中的风险,做好积极稳妥的应对措施。这一系列举措为当前医疗行业发展供应链业务提供了政策导向。

(二)医疗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从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产业链分析可知,供应商与医院有着长期的购销关系,今后短时间内不会停止供货,双方存在真实的金融交易。以往在金融链条运行中,由于生产厂商、医院的议价能力与资金实力有所差异,与金融机构在信息互通方面也有所不同,使得各个企业在融资多少、还款周期等内容上也有较大差别,极大影响了医院融资业务的开展。如今物联网金融业务的出现,使得无论大型还是中小型的医院在融资链条中都处于平等地位,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信息都能及时与银行进行沟通,积累了大量的融资数据和融资资信,大大减轻了中小医院在融资方面的困窘情况,也拓宽了银行的对外融资渠道。

(三)信息技术发展逐步完善

当前,物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供应链金融在医疗行业迎来了发展机遇。医疗行业可利用物联网先进技术实时监控供应链中的企业运营情况、风险态势以及预期发展方向,从而及时采取措施防控金融借贷风险,以实现顺利融资。而且物联网平台将医院、银行、互联网平台三方机构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三方信息互融互通的透明化局面,互联网平台能够利用供应链平台为医院及其供应商提供应收账款确权、流转等服务,供应商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银行再根据收到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信息进行逐层审核,通过后即可提供融资服务。如此整个流程中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可见如今社会发展境况下信息技术的功能之强大[3]。

三、物联网发展背景下供应链金融在医疗行业的应用现状

(一)运营资金实力不足

随着我国医改政策不断深入,国家通过政策大幅缩小了群众的看病成本,从而极大压缩了医院的利润空间,医疗行业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只能引进人才与先进设备,但这样做需要耗费更多的运营资金,加大了医疗行业资金调度的难度。而且医保机构与医疗行业之间资金结算的不清晰与不及时,造成医院运营资金的短缺现象不断加剧,医疗行业只能寻求融资策略,缓解资金运营不良状况。但是债务融资这一方式会提高医疗行业的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的不断攀升会加大医院资金成本,也会降低医疗行业再融资的能力,长此以往,资金实力不足问题将会制约医疗行业的发展。

(二)运营方式存在弊端

在医疗行业物资采购过程中,医疗行业占据主动地位,信息流掌握较多,因此可通过延长应付账款日期的方式进行融资。一般情况下,医院作为医疗行业的主要单位,在物资采购链条中应收账款日期多为7—8个月。而医院作为信用等级较高的融资企业,在获取融资时会较为顺利,只要按照审批程序走完即可办理融资。但是如果医院要延长应付账款日期,则需要办理银行承兑汇票,如此流程则会加大繁琐程度,而且会产生一定的风险与额外费用,提高医院的资金融资成本,不利于医院尽快获得融资[4]。

(三)信息链条衔接性弱

如今,国内的供应链金融在医疗行业应用中需要进行资料审核,金融机构在审核资料之后,会通知物流公司进行信息等风险控制,以确保银行利益不受损失。但是部分中小型医疗机构在融资中会出现各供应链环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导致金融机构难以完全掌握信息,进而部分金融机构对供应链中的医疗单位借贷信息不够了解,影响了融资业务的开展。而且,多数金融机构也不熟悉供应链中的物流业务,而医疗行业在融资时也并未向金融机构提供相关物流企业的信息,使得金融机构所获取的信息与医疗行业的信息不对等,容易加大融资业务风险。

四、物联网发展背景下供应链金融在医疗行业的应用路径

(一)争取各方主体资金支持

在我国,公立医院属于非营利组织,具有非营利性、公益性特征,其在开发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过程中,自身资金有限,除了要争取传统保理、应收账款转让业务回笼资金以外,同时还要扩大自身吸引力,吸引各方金融机构主体的资金支持,以缓解自身融资难的压力。参考Q医院供应链金融应用案例,可开发实践供应链金融模式,即医院与银行、某公司三方签订《网络银行“e信通”业务合作协议》。在协议中明确提出银行所提供的资金额度范围,并说明银行无法提供融资金额不得限制医院与其他银行合作的条款,以方便医院寻找其他资金来源。同时,中小型医院可向政府申请资金、向社会企业发起众筹,以缓解当下的资金流转压力[5]。

(二)创建金融风险防控机制

在当前物联网发展背景下,虽然医疗行业已经借助信息技术开发供应链金融业务,但参与的银行数量并不多,导致医疗行业开拓金融业务市场难度较大,面临的风险也较多。对此,医疗行业应构建好更为严密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加强金融风险防控,以应对多变的金融业务风险。比如,在与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时,需充分考虑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环节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以及社会形势变化等,在合作条款中明确规定违反契约精神的惩罚或补偿措施,以此约束合作双方履行各自的权利义务。同时还需创建高效便捷的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与银行共同关注融资市场风险变化情况,对于质量良好、价格稳定的产品需要及时完成信息收集和反馈工作,防止信息不对称情况发生。

(三)主动融入供应链金融领域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渗透改变了金融机构的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使其不再通过企业财务报表、单个企业经营风险作为资信的判断依据。这一形势的变化对当前社会融资企业提出了更多的融资要求。在此背景下,医疗行业要想获得更满意的融资业务,需要调整被动局面,积极融入供应链金融领域。比如,医疗行业可创建开放性的物联网平台,将联系密切的上下游企业信息录入平台中,并且搜索建立附近口碑较好、融资实力强的几家商业银行服务模块,平时多加关注银行融资政策及变化趋势,在需要融资时与其进行合作,以此占据供应链金融的主动位置,保证自身业务处于正常流转水平[6]。

五、结语

综上所述,如今物联网发展背景下,供应链金融业务融入医疗行业已是大势所趋,这一新模式的产生与运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医疗行业及上下游企业的存活概率,但同时也存在一定风险。希望在今后融资业务活动中,医疗行业能够利用好供应链金融业务,回笼资金,保证企业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宁洋.供应链金融在医疗器械行业的应用[J].商讯,2019(12).

[2]陶璐璐,范宇麟,周詠梅.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研究: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智慧供应链金融为例[J].商业会计,2018(15).

[3]樊晓军.供应链金融在医疗器械行业的应用[J].金融经济,2019(12).

[4]廖志超.供应链金融在各行业中的应用——以医疗行业为例[J].中国商论,2018(9).

[5]汪新生.浅议京东供应链金融风险和应对策略[J].新经济,2016(20).

[6]李俊霞.供应链金融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实践——以Q医院为例[J].齐鲁珠坛,2020(4).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行

猜你喜欢
供应链金融物联网
打造产融结合平台推动企业财务转型
基于LABVIEW的温室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论智能油田的发展趋势及必要性
中国或成“物联网”领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