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供应链金融:赋能机制、应用场域及发展路径

2021-07-21 09:09
科技创业月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存货账款区块

吕 佩 周 兵

(重庆工商大学 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 400067)

0 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必不可少的支撑。无论是从经济增长理论来看,还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实践证明,分工协作是加速实现生产力迭代、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推动力[1]。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区域、行业、产业之间的分工合作不断深化,往往需要众多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等主体共同参与完成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供应链闭环价值创造。在这过程中,资金流始终贯穿于供应链的各主体、环节中,由于资金在时间和空间的错配,实际情况很难实现整个供应链上实物流与资金流的同步,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影响下,使用应收账款或票据等交易凭证进行融资,获取现金流就显得十分必要。以对供应链上中下游企业进行整合提供综合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应链金融,则是解决供应链上诸多参与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诉求的有效解决方案,从而提高供应链资金运作的效力和整体竞争力,实现供应链上各主体的共赢发展。截至2019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达到17.4万亿元,同比增长4.5%,可以预见供应链金融发展市场空间广阔。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应用,金融科技正在深刻重塑金融产业生态,技术越发成为推动金融创新的关键力量,供应链金融也不例外。区块链作为分布式基础架构、共识机制及加密计算等多种技术的集成者,区块链技术应用已延伸到数字金融、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等多个领域[2],正成为政府、企业等各类组织机构关注讨论的焦点。2019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进行了集体学习,强调区块链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要推动区块链与实体经济融合,解决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银行风控难等问题。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的结合,将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夯实金融基础设施技术支持,破解传统供应链金融信息不对称、不真实以及信用创造难以传递扩展的困境。构建价值互联网,在消费者、生产者、服务者之间形成更加共享流畅、自我强化升级的价值交换、创造和放大网络,创造出可持续性的商业模式和价值实现机制[3]。

关于区块链带给供应链金融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展开了探讨。张路[4]认为区块链以其共识和不可篡改的优势,可以很好地解决供应链金融中数据共享、数据存证、信用传递和风险控制4类问题。蔡恒进、郭震[5]提出区块链与大数据二者的融合加入到供应链金融服务框架中,能够具备数据可靠、风险降低、运行高效的优点。林楠[6]认为区块链在本质上与供应链金融有着相互匹配的特性,可以弥补现有供应链金融运营模式的缺陷。郑君宇[7]分析了区块链技术从搭建供应链生态圈云平台、优化供应链业务流程、升级供应链管理工具3个方面驱动网络供应链金融发展。邓爱民、李云凤[8]以供应链金融中保理业务为例,分析了区块链与供应链保理的耦合机制,提出智能合约在其中的应用场景及实施操作流程。朱兴雄、何清素等[9]结合国家电网案例,构建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模块、交易流程、编程接口以及系统模型体系。Chaoqun Ma & Xiaolin Kong etal[10]研究区块链技术中超级账本结构对证书授权、私有数据采集等隐私保护机制在能够契合供应链金融的具体业务场景应用。Johnson & Robinson etal[11]研究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票据融资方面,可以帮助上游供应商克服信息等障碍获取有效融资。Hofmann & Erick etal[12]认为区块链应用加快了供应链金融交易的业务流程效率,从而降低融资成本。Bogucharskov & Pokamestov etal[13]认为区块链可以提高供应链贸易融资过程的性能和安全性,降低交易成本,扩大了参与者的数量并提高透明度。Chris[14]分析区块链具备的信息追溯特性为解决供应链中上游企业及二级供应商的信用担保问题提供了切口。

可以看出,既有关于区块链和供应链的研究集中于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中发挥的作用,但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区块链技术究竟如何影响供应链金融的内在作用机理缺乏系统的揭示分析,为什么可以影响,通过何种渠道或方式影响,仍处于“黑箱”阶段,有待进一步从学理上予以阐释;第二,区块链技术影响供应链金融所展现出的应用场景及业务模式,既有分析比较零散琐碎,有必要进行全面的归纳概括;第三,作为尚处于快速发展演化的技术,区块链以何种路径有效推进,在与供应链金融结合中,做到价值创造与风险控制的动态平衡,也是需深入探讨的要点。

基于此,本文将在分析区块链对供应链金融的赋能机制基础上,厘清区块链影响供应链金融的内在机理,探讨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场景及驱动革新的业务模式,提出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融合发展的路径,为更好地促进区块链技术赋能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有益启发。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区块链对供应链金融的赋能机制;第二,区块链在供应链中的应用场域;第三,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二者融合的发展路径。

1 区块链对供应链金融的赋能机制

1.1 区块链契合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

供应链金融是基于实体经济发展衍生出的产业链条运转而产生的综合金融业务,是分工深化合作的产物。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发展线上应收账款等供应链融资模式,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建立基于供应链的信用评价机制,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更为便捷的融资渠道,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供应链金融因供应链而生,供应链的本质是产业链上各主体的分工协作。伴随供应链相关实践不断发展,产业链上劳动分工越发细化,大数据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更新,使得供应链上的产业参与主体数量越来越多,数据化、信息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供应链发展历经1.0时代、2.0时代和3.0时代(见图1)。从1.0时代某个供应链上1个核心企业+若干配套上下游企业,到2.0时代供应链移到线上,核心企业供应链开始出现数据化,再到3.0时代更多供应链企业进入到线上,“N”个核心企业+“N”家上下游企业信息化程度大幅提高,供应链上的链条被拉长,涉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多个主体,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多条虚拟价值链共同形成的供应链网络,催生了供应链上的金融需求。2000年,供应链金融这一概念首次由Timme等提出,供应链本身的迭代变革,对供应链金融提出新的挑战,迫切需要新的技术对供应链金融进行效率升级和成本降低的赋能。

图1 供应链发展阶段

区块链由众多“区块”和点对点的“链”组成,最初在比特币等数字虚拟货币中的成功应用引发了区块链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尽管区块链技术远未发展成熟,但区块链建构的区块-链式数据结构、分布式账本等底层技术特性[15],使得区块链具备的去中心化、可追溯、不可篡改等核心优势“烙印”已取得广泛共识。区块链可以作为主体多、衔接点多、信息路由多的复杂网络下协作工具和信用“粘合剂”,以此应用于多种形式的登记、存货和交易[16],这与供应链金融中“四商”“四流”的立体化业务场景和交互协作契合度高,为供应链金融中的“信任”这一内核提供更优的技术支撑。因此,供应链金融承托了供应链本质(分工协作)和金融本质(信用)二者的需求,区块链融入供应链金融成为大势所趋[17]。

1.2 区块链能够解决供应链金融核心要素“痛点”

供应链金融得以运转的核心要素是信用,关键在于金融机构依托整个供应链运行过程中动态、真实、完整、实时的信息,针对金融服务对象进行“精准画像”,判断金融服务对象的信用强弱,确定投资风险,从而做出是否支持的决策。供应链金融包含的链条上,既涉及供应链上产品的原材料供应、生产、流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所有环节,又涵盖应付账款方、增信机构、保理机构等多个参与方,各类信息被分割在各个环节和参与方中,容易形成信息不对称、不及时、不完整、不准确,没有信息的有效沟通和真实传递,将导致信任缺乏的“痛点”,资金流和物流将变得支离破碎、效率低下,区块链所具备的特性使其具备解决供应链金融核心要素“痛点”的潜力(见图2)。

图2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中信息与信用运行逻辑

从信息维度来看,区块链为供应链上各个参与主体所产生的信息以“区块”方式并以分布式互联上“链”,打破信息洼地和信息孤岛提供可能。每一个“区块”都包含当前的时间戳和前一个有效交易记录,分布式记账保证数据的不可伪造和恶意篡改,也避免出现因中心节点瘫痪导致整个供应链金融系统崩溃的局面。同时区块链点对点的链式互联,使历史上的任何信息都可以被供应链任何一个参与其中的节点所访问,形成了信息共建共享、互相验证的监督机制,增强供应链金融上下游业务数据的可信度,从而为供应链金融中的资金供给方提供真实可靠的风控数据及信息决策支持,规避传统供应链金融纸质化交易的取证和追索困难。

从信用维度来看,区块链对供应链金融中信息流的改造升级,能够建立共识机制和可信体系[18],让供应链金融中核心的信用价值得到充分放大,这种放大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强供应链参与更多主体信用的可获得性。区块链对供应链上参与主体之间的物流、资金流、商流的智能化记录与可追溯,形成参与主体的信用闭环,金融机构得以获取各参与主体自证的信用资质真实性,基于信用资质就可以对供应链上多个企业包括中小企业进行授信,特别能够缓释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二是提升供应链上信用的流动性。供应链上的票据、仓单或存货在区块链技术支持下实现数字化确权、分拆,依附其中的信用可以进行传递,并形成智能合约交易,链下资产得以链上流通,盘活了信用的流动性,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资金配置使用效率。

1.3 区块链推动革新供应链金融生态模式

与传统融资方式相比,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供应链的产业链条进行的结构性创新,区块链的引入,特别是去中心化的底层技术将重新塑造供应链信息和信用中心化的结构形态,推动革新供应链金融生态模式(见图3)。

图3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产业模式 VS 传统供应链金融产业模式

重塑供应链金融产业组织生态。既有视角更多将供应链金融看作是银行的一项金融业务,区块链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能够帮助供应链上的金融机构准确识别虚假信息、客户源,区块链赋予供应链各个参与主体的信用资质自证可以实现高效率的智能合约交易支付,省去人工处理的环节,优化业务流程,缩短价值创造周期,降低供应链金融的综合性成本和参与壁垒,相应的利润空间增大,无疑会吸引网贷平台等新的金融机构进入供应链金融业务,催生新的资金提供者,资金渠道将更为多元化。比如,区块链技术的使用帮助IBM将处理纠纷时间从40多天缩短至10天左右,由此为服务的4 000多家企业节约了大约1亿美元的成本。与此同时,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在资源整合和风险控制等行业掌控力方面比金融机构更胜一筹,核心企业完全可以提供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搭建供应链金融平台,参与或主导相关金融性活动,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供应链产业企业的金融化将进一步加深。

拓宽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边界。在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体系下,核心企业往往居于优势地位,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量,核心企业采用对上游供应商延长应收账款账期、对下游分销商要求压货或预付账款的策略,如果缺乏核心企业提供的信用“背书”,传统供应链的应收账款、存货或预付账款难以成为质押资产取得金融机构的支持,资金的时空错配带来的现金流周转压力,对围绕核心企业生存的上下游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提出挑战,与核心企业没有直接交易的二级及以上供应商和分销商,更是难以获得融资支持。区块链的应用能够解决供应链金融中信息不对称和信用无法传递的“痛点”,远离核心企业的上下游各类企业能够基于“区块”和“链”上信息得到交易验证、资产确权和信用背书,资金提供方无需耗费大量成本核实融资方资信情况,解决多级供应商、分销商融资难、资金短缺的问题,大量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为金融机构的业务拓展开辟了新的商机,实现从单环节融资到全链条融资的跨越,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市场将更加扩大,供应链上金融机构能够根据信用多层级传递捕捉对大量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进一步拓宽了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边界。

2 区块链驱动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应用场域

区块链应用的第一个场域就是金融服务领域,区块链能够赋能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也为区块链应用提供了丰富的落地场景,基于落地场景驱动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的变革与发展。

2.1 核心落地场景

基于区块链对供应链金融赋能机制的分析,从区块链革新供应链金融关键点来看,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的结合点最为核心的落地场景体现在前端的信息采集、中端的资产流动、后端的支付交易中。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信息的实名验证和溯源。信息是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基础,非对称秘钥和数字证书确保业务相关方以真实身份参与交易活动。供应链上区块链自带的时间戳、哈希算法和分布式记账功赋予每个信息区块唯一的“身份ID”,能够记录下每个商品从生产、交易到消费的全过程,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减少重复认证和信息不对称程度[19]。放大信息的经济价值,为供应链上产品的生命周期精准追踪、资产管理交易查询、客户有效识别、争议解决、信用传递等提供途径,提高供应链各主体协同效率。

(2)资产数字化。资产及资金流动是供应链金融最为直接的表现之一。实体资产往往难以分割,区块链可以发行Token(通证),形成区块链上可流通的加密数字权益证明[20],帮助供应链上参与主体的有形资产(货物等)和无形资产(知识产权、合同、票据、凭证、仓单等)实现资产上链、通证数据化、确权和信用分割、传递,确保物品从物理世界向虚拟世界映射的透明度和安全性。还能实现数字形态的分割,摆脱中心化下必须经过第三方的“掣肘”,更好地促进资产保护、交易与流通,比如证券化,提高资产融资能力,盘活资产利用效率。

(3)智能化支付。支付结算是供应链金融的基础性支撑,区块链对供应链参与主体实行点对点的联系,让点对点的实时结算、缩短支付时间、降低交易成本成为可能[21],破解传统业务流程中程序繁琐、耗时较长的问题。同时,区块链能够把供应链上相关方基于一定规则建立起的业务交易逻辑通过技术代码表达出来,在可信、完整的信息基础上,进而实现预先定义的协议合约自动执行支付、融资、清算。

2.2 业务模式变革

从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金融主要可分为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和预付款融资3类,其中应收账款融资是占据比例最大的融资方式,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中的核心落地场景应用贯穿于每一类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中,促进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的变革与优化。

2.2.1 区块链+应收账款融资

应收账款融资是核心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之间,就产品或原材料的采购形成的资金流为标的融资方式。基于区块链的多方记录、不可篡改和多主体链接,能够完整真实地记录应收账款的发行、确权、流通、拆分、融资和兑付,完成应收账款资金的盘活,将核心企业的信用传递至长尾多级供应商,满足N级供应商的融资需求。区块链驱动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需要对以下步骤环节进行优化(见图4)。

图4 区块链+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

(1)初始应收账款数字化上链。一级供应商向核心企业确认应收账款,核心企业线上审核确权上链,确保应收账款真实性,一级供应商获得应收账款数字资产债权凭证。

(2)初始应收账款数字化拆分。区块链前端自带时间戳的信息记录可以实现应收账款的信任穿透,将初始应收账款包基于业务量价值进行拆分给每一级供应商,直至N级供应商获得资产凭证。

(3)拆分化应收账款融资兑付。获得拆分应收账款的N级供应商按照业务需要,向金融平台机构卖出持有的数字资产凭证,金融平台机构基于区块链链上信息,自动执行智能合约放款,N级供应商获得融资。这一交易记录同时上链,触发核心企业执行合约向金融平台机构还款。

较之传统的应收账款融资,区块链+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主要实现了以下突破:准确完整信息的全产业链条连通,降低资产端风控成本;实现应收账款资产数字化、拆分、流转和变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通过数字债权凭证实现从核心企业到末端供应商的信用穿透,多层级供应商获得信用增信,避免信用衰减,降低融资成本。

2.2.2 区块链+存货融资

存货融资是核心企业与下游中小企业基于贸易产品销售往来的货物为质押物进行融资的方式,主要目的是将大量库存积压货物盘活,提前实现资金回笼周转。基于区块链的存货融资,可以让实体货物或仓单成为获得融资的可信任数字资产。区块链驱动存货融资,关键对以下步骤环节进行优化(见图5)。

图5 区块链+供应链存货融资

(1)存货价值形式数字化确权。拥有存货的融资企业与仓储物流企业签订协议,仓储物流方向融资方开具电子仓单,基于区块链技术上链形成数字化资产,同时保证此交易及存货实物的真实性,规避融资方和仓储物流方“合谋”行为。

(2)存货价值分割与动态流动。融资方凭借链上存货数字资产向金融平台机构提出融资需求,金融平台机构从供应链金融平台上获取存货数字资产区块信息,向融资方提供资金支持,与此同时,存放于仓储物流方的存货所有权通过智能合约链上转移到金融平台机构。在这个过程中,存货上链后形成的数字化仓单,可以实现标准化和可分割,融资方可以根据自身不同阶段的需求,完全可以在部分还款的情况下从仓储物流方取得对应额度的存货所有权。

(3)仓储物流方的业务方式变革。在区块链技术支持及智能仓储的辅助下,仓储物流方与融资方签订协议并实现链上确认,无需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进行存货实时盘点,降低仓储物流企业因质押存货损失引致的信用风险,可以为仓储物流企业更好地扩展仓储业务能力、减少针对存货质押担保业务风险控制的工作投入创造条件。

与传统供应链存货融资相比,基于区块链+存货融资可以实现以下提升:存货的数字化上链能够保证存货的真实性,监控存货的流向和质量,防止虚假质押或重复质押引发的骗贷行为;存货信息化后形成的仓单,作为数字资产和行使权益的唯一凭证,能够具备标准化和可分割特点,使得不动产灵活融资成为可能。

2.2.3 区块链+预付款融资

预付款融资是核心企业与下游分销商之间以仓单和提货权为质押物的融资方式。预付款融资得以高效实现取决于交易的真实性、存货的真实性和支付效率,而区块链在确保真实性和提高支付效率方面具有优势。区块链驱动供应链预付款融资,关键对以下步骤环节进行优化(见图6)。

图6 区块链+供应链预付款融资

(1)电子订单、仓储货物信息数字化上链。下游分销商与核心企业签订电子订单,订单信息、货物仓储信息上链确保交易真实性。

(2)电子签名确认。金融平台机构、核心企业和分销商链上进行线上多方协议签署及电子签名确认交易成功,智能合约建立,实现交易行为快速确认,提高确认效率。

(3)智能合约实现钱货交易。基于电子签名确认,区块链智能合约自动执行以下指令:分销商划转保证金给金融平台机构;金融平台机构向核心企业支付全款;货物存储仓监管单位(金融平台机构、核心企业)发出指令通知货仓向分销商分批发货,分销商续存保证金,货仓继续发货,直至钱货两清。

较之传统的预付款融资,区块链+供应链预付款融资实现了以下优化:交易流、货物流、资金流通过上链进行多方主体信息确认,保证金支付、资金发放和货物发货实现智能合约执行,为分期还款、分批发货省去繁琐的重复性工作,同时保证交易及货物的真实性,降低了相关方违约风险。

3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发展路径

当前,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不断创新与发展,区块链技术的进入必将重塑供应链金融行业,挖掘价值洼地,为供应链金融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自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现“平安银行”)第一家提出建设供应链金融服务商以来,先后有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壹帐通、福田汽车、浙商银行等进军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应用实践领域[22],特别是近年来腾讯、阿里巴巴、京东等平台型企业崛起,也纷纷加入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实践探索中。

综上,结合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实现广泛成熟应用尚有一段距离,任何技术在加速与产业融合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区块链技术本身还处于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区块链+供应链金融融合发展的行业治理规则体系也还尚未建立。因此,构建完备的成熟技术与治理规则制度体系,弥合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与现有治理规则体系的鸿沟[23],推动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应用场景与业务模式创新,应是区块链+供应链金融革新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3.1 基础技术的突破

区块链技术是加速赋能供应链金融的重要基础。区块链技术仍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还存在性能低、功能不稳定等缺陷,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交易频次较低,难以满足供应链金融高频率交易的需求,同时还面临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对区块链现有非对称算法和密码学底层技术的冲击。因此,推动区块链实现对供应链金融革新发展,必须首先实现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在技术层面的突破与成熟,有效应对其他技术冲击,提高区块链赋能供应链金融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具体来说,加强供应链企业、金融机构和科研机构产学研用联合及国际合作,协同攻关开展技术深化研究。设立PE、VC风投资金及产业引导基金,支持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关键技术系统方案设计,提高区块链对供应链金融应用的适用性。结合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开发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相关创新产品或平台,选择有条件的行业企业进行试验和技术迭代、推广应用[24],拓展区块链+供应链应用场域。培养技术+金融复合型人才,为区块链+供应链融合发展夯实人才支撑基础。

3.2 治理规则的完善

完善的治理规则是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中融合落地和健康发展的保护机制。尽管区块链融入供应链金融发展势头强劲,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区块链应用供应链金融行业的法律法规制度、行业标准体系等“软性”治理规则,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的结合涉及金融、法律、伦理等,特别在有效监管规范上尚未形成共识。在行业发展初期,区块链技术热度容易导致别有用心之人以发展之名行圈钱欺诈之实,使用区块链进行违法犯罪屡有发生。因此,建立与区块链技术、供应链金融发展相融洽的治理规则,对于供应链金融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完善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治理规则,既包括由软件、协议、程序、算法、配套设施等构成的技术层面的治理规则,又包括法规框架、条文、行业政策等的监管法规层面的治理规则。在技术层面的治理规则上,比如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应用领域的标准化语言、统一区块链底层开发平台、应用编程接口和开发标准集成应用方案,进而为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的大规模标准化应用提供工具与指南。在监管规则的治理规则上,如何针对链下真实资产在链上数据化确权和定价,如何处理好对数据隐私保护与供应链金融信息共享、合规监管的关系,信息共享开放到何种程度,建立完善的制度规范[25],都是值得认真考量的问题。

3.3 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融合发展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信息透明等技术设计逻辑可能与行业监管、现有法律规范有所不符,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的应用需要对区块链进行适当改造,处理好区块链技术进步与供应链金融行业实际发展的平衡。“公有链—联盟链-私有链”多链结合的混合链架构是主流方向,搭建涵盖供应链上所有参与主体的供应链金融平台,结合不同行业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阶段、流程及安全、隐私保护要求出发,设计与之匹配的访问权限、区块链跨链衔接标准、“智能合约”与现实复杂协议协同的执行规则,磨合区块链技术、供应链金融业务和监管之间在数据共享、隐私保护等的适应性。此外,单一技术难以完成对供应链金融的驱动,必然要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科技有机结合形成合力,针对不同行业的供应链集成特点,还需平衡好区块链一般技术特性与行业供应链金融特殊需求,最终实现二者深度协调、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存货账款区块
中小企业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控
企业存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红楼梦》的数字化述评——兼及区块链的启示
应对民企应收账款上升
区块链助跑财资管理
政府存货准则与企业存货准则的比较及建议
一场区块链引发的全民狂欢
区块链助力企业创新
存货周转率分析中一个容易出错现象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