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远了的亲人忽然返身回来

2021-07-21 00:10黄恩鹏
雪莲 2021年6期
关键词:散文诗内心奶奶

多年前我写的陈劲松专论《对人本价值观和精神品质的坚守》中谈及他的散文诗作品时说:“诗人对物象精神品质的把握和对人本价值观的开掘有敏锐的认知,作品表现了他的‘劝诫的美学追求以及对现实社会巧妙的批判。”在我看来,劝诫的美学体现在许多作品中。比如:本土意境下的汪曾祺的小说,乡土画境的丰子恺的散文,充满了宗教意味的仓央加措诗歌等等。陈劲松的散文与他的散文诗一样,有着澡雪心灵的感受。此组作品是对“远去了的亲人们”的追忆。追忆是作家必写题材,也是永恒内心的宗教。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记忆可能忘掉了,但亲人尤其是给予生命慰藉的亲人不会忘记。陈劲松的叙事背后,是经过了的生命历程的苦涩。

我的书桌上放着奈保爾的《米格尔街》,这是一部作家献给母亲的书。记忆的色泽,在阅读的期待里电影般徐徐展开。“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要兴高采烈地活着。”“活着的人们,都像盐一样平凡,又像盐一样的珍贵。”或许就是作家生命旅程中最不能够忽略的创作母题。与奈保尔一样,陈劲松的记忆是苦涩的同时也是充满了人性温暖的。无论他写散文诗还是写散文,“故土”是他永恒的母题。他写劳累了一辈子、平凡得连名字都没留下的矮小奶奶、裹着小脚为乡亲做饭做菜的奶奶。他写“隔三岔五把小麦面和玉米面啊高粱面啊分别擀成薄饼,然后再叠在一起做成馒头。蒸熟之后,馒头便出现了漂亮的分层,白色、黄色、黑色在馒头上呈现出好看的花纹,大家称那种馒头为‘花老虎”的奶奶,写“我们的小村子离镇上不过两里路,每逢单日就是集市,奶奶也没有去过的”奶奶,写冬天里为在外面玩耍的小孙子“捂手”“暖被窝”的奶奶。奶奶是菩萨,困难时期,自己挨饿忍饥,也要小孙子小孙女吃饱。追忆的文字,泣血泣泪。有些记忆是碎片式的,包括瞬间想起的“过去式”生活景象。许多线索在记忆里打了结儿,在心灵的温润下又都串接起来。在记忆的记述中追求的是同时性。在层层叠叠、无尽无止的思绪里,劝诫生命的内心,映照灵魂的踪痕,是作家精神和灵魂的圣经。写作开始不能确定动机,也不似他散文诗的精打细磨,完全是一种故土语境下的追忆记述。背影愈来愈远,距离愈来愈远,面容愈来愈清。情感的体验是真实的。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自己内心的宗教。虔拜、祷祝,与时代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抗衡着。在意志建构中磨砺自己。虽然,意志与现实有时是对立的,无论意志的努力还是精神的执着,又显得坚不可摧。一个人,总会按照自己的意志打造生活。虽说现实有时候令人无奈,而一个人的“身份”指证,在意义解构上,则是一次次扭转。无论怎样抗衡,脐带永远存在。也因此,文本所显现的,是行为的光辉,思想的光泽,精神的光耀,更是家族血脉的光芒。

比如写长得高大、脾气古怪的祖父,则是有种英雄般的崇拜:“祖父身体一直很好,八十多岁时还可以骑自行车去赶集,他个子高,骑自行车时把自行车支住,一条腿轻松一蹁,就骑在了车上,停的时候一刹车,两腿就支在了自行车的两边。”也写他精明的一面:“祖父虽是农村人,但似乎并不怎么热衷于稼穑之事,他跟我说,他年轻的时候,做过贩卖鸡鸭鹅苗的小生意。”失去与救赎,精神与形象,故事沉默,面容鲜活。人生的过程就是一种救赎的过程。记忆不灭,也是一种救赎。在陈劲松的文本里不单单有《3点45分的月光》的思念,更多的有《一棵树》般的对万物命运的反思,或者《像一株麦子》那般谦逊地利他和布施。故乡砀山,遍野梨花。从皖北平原到西北高原,生活调度着心灵的方向。陈劲松的作品,写实是追求文学本质的手段,道德审视是争取荣耀的阶梯。他的文本不是空洞的坚强,而是铸造属于自己内心的精神准则。面对文学的发展,他只承认话语的思想价值,而不在意形式上的花样翻新。文学的思想,如同高原与平原。只有高原的鹰才知道大风的节奏,只有昆仑山脚下的花草才知道冰雪的寒冷。我要说的是,作家的本质并不在意卑微地接受历史的歧视和遗弃的负担,有时候,记忆并不需要所谓的意义解构。塞尔西奥·皮托尔在《逃亡的艺术》说:“我想着要一小块土地,小小的一块,仅仅可以耕种粮食,以便填饱肚皮的土地。”记忆是一堆灰烬,曾经的火焰是灼热的,也曾给人以炙烧出伤痕的。也因此,在他依稀的生命记忆里,有人曾经告诉过他还有一个夭折了的“小哥哥”,那是一个与自己脸庞和身体相承一脉的同胞兄弟啊。对于未曾见面就已分隔阴阳的小哥哥,记忆也许是朦胧的。小哥哥的离开,让他的内心孤独。“在这苍凉的人间,我也是在替小哥哥在生活着,行走着啊。”想象中与自己一样的小哥哥,能够把自己护在身后不被大孩子欺负的小哥哥。幻梦是鲜活的,醒来是空茫的。忘记了是哪位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在孤独时刻的幻想,即便是一朵微弱的火焰,也可能会变成一道盛大的光芒。

故土的记忆是永恒于内心的宗教。从格尔木的雪花,看见了故乡的梨花。春天来了,记忆里的故事,又一次发芽吐叶开花。写下来的生活,其实就是一种体验过的生命。距离故事愈远,愈是铭心刻骨。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光明与黑暗,故乡小世界,思忆大天地。亲人是心灵的经书,是永远读不够的生命善美的诗篇。

2021-2-21写于北京

【作者简介】黄恩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到一朵云上找一座山》《撒尼秘境》《阳光陪伴成长》《边地笔记》等长篇非虚构和散文诗集《过故人庄》《时间的河》、散文诗研究《发现文本》等。获第5届解放军文艺奖、首届全国散文诗大奖、刊物年度作品奖等。现居北京。

猜你喜欢
散文诗内心奶奶
给奶奶按摩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奶奶喊你吃饭啦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散文诗八骏
奶奶驾到
我家也有奶奶等
一块生锈的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