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聊天中应答词“嗯”及其变体的语用功能

2021-07-26 11:34王正张辉
关键词:支持性变体语气

王正 张辉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09)

一、引言

“嗯”是汉语中的常用应答词,在口语中多表示“好的”“可以”等意思。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嗯”在网络交际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其意义也越发多样化,除表肯定应答之外还具有表示疑问、惊讶、提醒等功能。最近有一则新闻在网络上被广泛议论,一名公司员工和老板微信交流时回复“嗯”,却被老板批评教育“要么回复‘好的’,要么回复‘嗯嗯’,这是基本的微信礼仪”,最终这名员工因感觉不被老板尊重而选择离职①姑娘和老板聊天时回复“嗯”被批:不回嗯是微信礼仪[EB/OL].[2019-06-04].https://www.sohu.com/a/318585290_120167953.。随后,许多网友也纷纷晒出了自己的微信截图,均是因应答词使用不当而被老板批评或被朋友误会的聊天记录。对于这种所谓的“微信礼仪”,有的网友表示不能理解,有的网友则表示赞同。“嗯”是这场讨论中最受关注的应答词之一,其在网络交际中的语义复杂化体现了人类认知的差异性及语言的张力和表现力,虽然只有简单的一个字,却能影响到我们的人际关系、工作与生活,其重要性不容小觑。本文以人们对应答词“嗯”及其变体的态度和使用情况为研究对象,探讨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语用功能、不同群体对它们的态度差异,最终揭示其背后的语用机制及选择动因。

二、“嗯”及其变体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嗯”有三种解释:一是叹词,表示疑问;二是叹词,表示出乎意外或认为不该是这样;三是叹词,表示答应。“嗯”是汉语中的常用应答词之一,在网络交际中的使用频率很高,但单独一个“嗯”早已不能满足网民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网络传播中的语言符号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变异现象”[1],网络交际中的“嗯”也产生了诸如叠词化的“嗯嗯”、词缀化的“嗯呐”“嗯哼”和“嗯呢”以及网络流行语“emmm”等多种变体形式。变体增多,它们的意义也产生了微妙的差异。本文通过微信聊天中的真实语料和调查问卷所得数据,探讨“嗯”及其变体的不同含义及语用功能,分析人们对不同变体的态度差异和使用差异,以便让更多人了解如今网络交际中逐渐达成共识的“微信礼仪”,更好地与他人通过网络建立、保持关系。

为了解人们对“嗯”及其变体的认知和态度,笔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涉及对应答词的认知和使用频率等15个问题,总计发放800份,其中有效问卷783份,被试的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被试年龄分布情况

表2 被试性别分布情况

为了保证数据的信度与效度并方便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本研究最终选取了18-25岁之间的样本,其中男生191份,女生由随机抽样得到195份,共计386份问卷。运用SPSS24.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显示问卷的KMO值达0.812,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Cronbach’s α值为0.824,大于0.7,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之后为探究不同年龄、职业的人群使用应答词的差异,笔者重新发放问卷,这次以大学生、教师(小初高)和创业者三类群体为被试,一共收回问卷165份,有效问卷114份,其中大学生30份,教师52份,创业者32份。同样经过SPSS计算,问卷效度KMO值为0.788,大于0.7,p=0.000<0.05,Cronbach’s α值为0.810,大于0.7,表明问卷信度、效度较好。

三、“嗯”及其变体的语用功能分析

网络聊天具有缺少标点符号、拟声词多、语义模糊、简易、依赖多模态等特点,人们在聊天时如果只能看到文字,便很难借助其他信息来判断对方的态度、语气,而应答词是判断交流效果的重要指标,对其语用价值的研究有利于提升网络交流的有效性。言语反馈是听话人在说话人激发下作出的言语行为,而听话人的言语反馈可分为支持性言语反馈和非支持性言语反馈[2]。“支持性言语反馈用于支持或帮助当前说话人完成其言语行为和话轮,或表明自己对当前说话人所讲内容和观点的支持性态度;非支持性言语反馈则用于获取话轮或者是对当前说话人所说内容或观点表示相反的态度”[3]。本研究将“嗯”及其变体的语用功能分为支持性言语反馈和非支持性言语反馈两类加以讨论,仅探究网络交际中的文字消息而非语音消息,所涉及变体不包括音节变体。因缺乏网络聊天语料库,所有语料均来自研究者本人真实网络聊天记录。

(一)支持性言语反馈

1.“嗯”与“嗯”的叠加

“嗯”作为表示答应的叹词,意为“好”、“可以”,常作为一种积极回应以表示对他人观点的肯定或赞同。既然如此,为什么“微信礼仪”要求人们尽量用“嗯嗯”而不是“嗯”呢?

通过问卷调查,本研究发现人们对于“嗯”和“嗯嗯”确实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主要体现在对聊天者语气、态度的感知差异上。第一次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您是否觉得“嗯”相比“嗯嗯”显得态度冷漠、聊天积极性不高?

第二次调查也有77%的被试在这道题选择“十分同意”或“比较同意”。由上述调查结果可知,大多数人认为“嗯”在聊天中显得语气冷漠、态度不积极,而“嗯嗯”则给人更积极、热情的感觉。

类似的,网络聊天中的另一应答词“哦”也被认为有敷衍、不礼貌等含义以及消极的语义倾向,甚至很多网友戏称“聊天止于哦”[4]。究其原因,因为文字能传达的信息是有限的,“嗯”过于简短干脆,所以容易给人造成冷漠的错觉,再加上“网络语言缺乏非语言线索,如声调、肢体语言及表情等”[5],所以当网络上的信息接收方只看到孤零零的一个字时,容易产生发信人正在忙、没有时间回消息,或者其对此话题不感兴趣、不耐烦的感觉,致使本身是积极应答的“嗯”渐渐产生了消极应答的倾向。

而“嗯嗯”作为叠词,给人一种真诚和热情的感觉。儿童文学多用叠词,因为“叠音词形式本身具有音乐性,能给人以声音的美感,产生一种回环美;同时又具有描绘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6]。词语的重叠化也是网络语言的特点之一,有研究认为网络聊天有大量重叠现象是因为“这种重叠有些是儿童语言习得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点,是一种童趣的表现”[7]。

网络语言还有符号叠用、词语叠用和字母叠用等特点,它是利用了键盘的使用特点起加强语气的作用,通过叠用达到增强语气的目的[8],如“不!!!!!”、“hhhhh(哈哈哈哈哈)”和“嗯嗯嗯嗯嗯”。那么,是否“嗯”叠加使用的越多,其体现出的聊天态度也越积极?对此,本文也进行了相关调查,调查结果如表4—7所示:

表4 您是否觉得“嗯嗯嗯”相比“嗯”显得情绪更积极?

表5 您是否觉得“嗯嗯嗯”相比“嗯嗯”显得情绪更积极?

表6 您是否觉得“嗯嗯嗯嗯嗯”相比“嗯嗯”显得说话者语气不耐烦?

表7 您是否觉得“嗯嗯嗯嗯嗯”相比“嗯嗯”显得说话者语气更积极?

如表4—7所示,虽然多数人认为“嗯嗯嗯”比“嗯”显得说话人的情绪更积极,但对于是否“嗯”越多就代表态度越积极这个问题,人们对“嗯嗯”“嗯嗯嗯”和“嗯嗯嗯嗯嗯”的认知区分度开始降低,从表4到表7的数据离散程度逐渐变低,大家的选择逐渐趋向中立,说明并不是“嗯”越多就代表态度越积极,相反,太多的“嗯”可能还会给人以“不耐烦”的感觉。而这个认知差距的临界点究竟在哪里,还需要后续进一步的研究。

2.“嗯”与“嗯”的词缀化

在表达支持性言语反馈时,网络交际中还有一些由“嗯”演变而来的特殊表达形式,如“嗯哼”“嗯呐”和“嗯呢”,这些变体都是网络用语词缀化的表现,“正是因为网络会话没有口语中那么丰富的语气和感情色彩表达手段才催生了应答词的词缀化”[9]。这些“嗯”的变体的使用情况也有所不同,比如,根据调查,多数人认为“嗯呐”等变体表达形式在女性群体中使用得更多,该调查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您是否觉得“嗯呐”“嗯哼”和“嗯呢”在女性中使用频率更高?

在调查结果基础上本研究又对数据进行了单因素ANOVA计算,进一步确定男女被试对不同应答词的态度差异,发现在问卷第一题和第九题,对于“嗯哼”的排序和第十题对“嗯呐”的排序,结果的显著性分别为0.023、0.000和0.008,小于0.05,具有明显差异。通过显著性分析结果和对详细数据的观察可以得知,认为“嗯”比“嗯嗯”显得态度冷漠的女性被试更多,女性被试在与陌生人或好朋友聊天时使用“嗯哼”或“嗯呐”的可能性也更高。

通过词缀化,“嗯呐”“嗯哼”或“嗯呢”相比“嗯”或“嗯嗯”,更给人一种可爱或撒娇的感觉,调查结果也验证了这类应答词多为女性使用。网络用语中的这些特殊句末语气词“与网络交际中喜欢采取拟态的形式有关,或拟音,或拟形,或拟情”[10]。“XX哒”也是网络语言中流行的一种结构,“‘好哒’是女生卖萌撒娇的说话方式之一,这个词的使用也是存在性别群体差异,女生更倾向于使用‘好哒’”[11]。“嗯”与“嗯嗯”“嗯哼”“嗯呐”虽仅有一字之差,却表达了不同的情感态度。“嗯”没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为低度支持性反馈,“嗯嗯”则更显积极,为高度支持性反馈,而“嗯哼”和“嗯呐”除了表示高度支持性反馈之外,还带有表情功能,表达撒娇、亲近等含义,使聊天更生动有趣。

3.“嗯”及其变体的选择动因

语言是认知的表现,应答词的选择除了由词义本身决定还由使用者对语言、环境、社会的认知决定,聊天双方的人际关系、社会地位、亲密程度等都会影响应答词的选择。

笔者针对18—25岁人群在与不同对象聊天时使用应答词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9所示:

表9 在不同场景中使用应答词的可能性排序(1为最不可能,5为最有可能)

由数据可知,18—25岁的年轻人在网络聊天时,会根据聊天对象选择不同的应答词。对自己讨厌或不熟悉的人更倾向于用“嗯”,对长辈、老师、领导或者不太熟悉的人更倾向于用“嗯嗯”,而对闺蜜、死党或恋人,他们选择使用“嗯呐”和“嗯哼”的可能性明显提升,说明他们更倾向于对和自己亲近的人使用这两个应答词。第二次问卷着重考察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之间的应答词使用差异,结果如表10、11所示:

表10 网络聊天应答词使用情况的年龄差异性分析

表11 网络聊天应答词使用情况的职业差异性分析

由表10可知,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年龄人群在网络聊天应答词使用情况上的t=2.327,p=0.022<0.05,有显著性差异。其中30岁以下的人群平均得分更高。通过事后检验发现差异最明显的题目是“对挚友或恋人回话时使用‘嗯呐’的可能性”,sig值为0.041,说明年龄小于30的群体更倾向于对关系亲密的人使用诸如“嗯呐”之类的词缀化变体形式。由表11可知,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职业对网络聊天应答词使用情况的F=(2,111)=6.820,p=0.002<0.05,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学生的平均得分更高。通过事后检验发现,不同职业的人群对于应答词的使用差异主要体现在学生对陌生人、对老师或长辈、对挚友或恋人回话时,使用“嗯嗯嗯”或“嗯嗯嗯嗯嗯”的可能性要高于教师和创业者对陌生人、对领导或家长、对挚友或爱人回话时使用的可能性,这种差异可能来自职场对人的约束。但无论是哪一年龄段、何种职业,都有绝大多数的被试赞同“嗯”比“嗯嗯”显得语气冷漠,此调查结果也再次证明“嗯”在网络交际中已有消极应答的倾向性。

(二)非支持性言语反馈

在网络交际中,“嗯”及其变体形式的支持性言语反馈主要表示赞同之意,但有低度支持性反馈和高度支持性反馈之分,而在表达非支持性言语反馈时则表示疑问、犹豫等意。

1.表疑问、诧异

在网络交际中,“嗯”也常用于表达疑问。在支持性反馈中,词语的重叠可加强语气,那么在使用“嗯?”表示疑问、怀疑时,“嗯”的叠加使用如“嗯嗯嗯?”是否也会影响人们对聊天态度的认知呢?对此,笔者也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相应的题目,调查结果如表12所示:

表12 您是否觉得“嗯嗯嗯?”和“嗯?”相比显得更好奇、迫切?

从结果可以看出,对于“您是否觉得‘嗯嗯嗯?’和‘嗯?’相比显得更好奇、迫切?”这一问题,76.73%的调查对象持中立偏肯定态度,不过与“您是否觉得‘嗯嗯嗯’比‘嗯’显得情绪更积极?”这一问题相比,“十分同意”与“比较同意”的比例稍小些,但也再次说明,在网络交际中,应答词叠加使用的数量是会对语气认知、态度认知产生影响的。

2.表犹豫、转折

应答词表示犹豫或转折多是出于维持交际的需要,基于礼貌原则,避免会话陷入尴尬。网络聊天中“嗯……”的使用模拟了说话者思考的过程、犹豫的神情,让网络聊天更真实客观,通过用省略号延长“嗯”的发音,使语气不那么生硬刻板,倒显得有为难、失落之意,使说话者的拒绝显得委婉、易于接受。通过“嗯?”或“嗯……”还可以起到岔开话题或者暗示的作用,符合不能直接拒绝的礼貌原则。

此外,网友还发明了另外一种网络表达形式,即“emmm”,也是一种表犹豫的语气词。这种表达同样模拟了说话者的思考过程,也暗示了接下来说的话可能不是赞美或肯定,给听话者一个缓冲过程,使语气委婉。笔者也调查了网友对“emmm”和“嗯……”的认知差异,结果如表13所示:

表13 您是否觉得“emmm”比“嗯……”更含蓄、委婉?

结果显示,网友倾向于认为“emmm”比“嗯……”显得稍微含蓄、委婉一些,但两者差异性不大,所以一般“emmm”和“嗯……”可以替换使用,二者均具有使聊天语气更委婉的作用。“emmm”的出现更体现了网络语言的创造性和网友对个性化的追求。

四、总结

“嗯”表示肯定、应允的释义体现在网络交际中,虽然也可以表示支持性言语反馈,但是具有消极应答的倾向性,仅体现低度支持性言语反馈。相比之下,“嗯嗯”等变体形式在语义感知上更能给听话者带来“积极”的高度支持性反馈,而且不同的变体形式适合不同人群在不同场合使用。“嗯”表示疑问和出乎意料的释义在网络交际中主要体现为表示语气的疑问、诧异或犹豫、转折,为非支持性言语反馈,在此种反馈中,“嗯”与“嗯”的变体的语气虽也有差异,但不如在支持性言语反馈中明显。在网络交际中,为避免歧义和误会,应根据交际对象和场合选取不同的应答词,尤其是在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时。

猜你喜欢
支持性变体语气
Delta-omicron混合变体被证实
基于DDPG算法的变体飞行器自主变形决策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语气不对
幼儿游戏中实现深度学习的支持性策略研究
小学1~6年级师生关系特点实践研究
耀变体的分类及辐射模型
耀变体的分类及辐射模型
提高材料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支持性
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