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居民中成药用药风险的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研究Δ

2021-07-29 06:34顾媛媛王琬玥曹俊岭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成药药师药学

顾媛媛,王琬玥,张 晓,巩 颖,曹俊岭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药学部,北京 100078)

中成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经过医学和药学研究,获得国家药品管理部门批准,以中医处方为依据,中药饮片为原料,按照规定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制成的中药制剂[1]。相对于中药煎剂而言,中成药具有使用简单、贮藏方便和疗效确切等优点,已成为医师和患者的优先选择之一[2-3]。知识-态度-行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理论模式是改变人类健康相关行为的模式之一,由英国人柯斯特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该理论指出人们的行为改变分为获得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3个连续过程[4]。基于KAP的理论模式在医药行业中应用最为广泛,多位学者以KAP模型为基础对当地居民用药行为现状及其风险水平进行调查,得出影响居民安全用药的风险因素[4-5]。该方法可以了解居民用药现状,并得出用药风险相关因素,有针对性地纠正居民用药风险,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为进一步在居民中开展用药安全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旨在了解北京市居民中成药用药风险的KAP现状,探索可能引起居民中成药用药风险的相关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择2020年12月作为问卷调査时间,以北京市居民作为调査对象。采用横断面问卷研究,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原因,问卷通过线上方式发放。调研问卷依托某三级甲等医院平台推送,由问卷星平台提供数据收集载体。

1.2 方法

1.2.1 问卷来源与内容:调查问卷参考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模板,a系数为0.930,说明该问卷有良好的内容可信度。其中28问包括调査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对药品及药品使用的各种看法与观点,24问包括使用药品过程中的一些行为的实际发生频率,6问针对接触过用药知识讲座或用药教育活动的实际发生频率,5问包括对开展合理用药知识的教育活动必要性的看法。

1.2.2 质量控制:线上问卷通过后台记录答题时间,剔除用时<180 s者,以避免被访者不认真、不客观填写问卷情况。

1.2.3 结果的评价标准:问卷采用6级量表,将赞同程度或实际发生频率用数字量化,极不赞同计1分,不赞同计2分,一般计3分,赞同计4分,极为赞同计5分,不清楚计6分。同理实际发生频率,分值越高表明赞同程度越高、风险越大。知识评分方面,28~56分为优秀,57~84分为良好,≥85分为有待提高。态度评分方面,11~22分为优秀,23~33分为良好,≥34分为有待提高。行为评分方面,24~48分为优秀,49~72分为良好,≥73分为有待提高。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本次调查共获取问卷504份,其中有效问卷448份。

2.1 北京市居民中成药用药风险的KAP评分情况

2.1.1 知识评分:北京市居民使用中成药的平均知识评分为(76.47±20.28)分,整体评分为良好。知识评分优秀的有47例(占10.49%),良好301例(占67.19%),有待提高100例(占22.32%)。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状况、职业和收入人群的知识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2.1.2 行为评分:北京市居民使用中成药的平均行为评分为(51.21±22.85)分,整体评分为良好。行为评分优秀的有281例(占62.72%),良好102例(占22.77%),有待提高65例(占14.51%)。不同性别、年龄、居住地和受教育程度人群的行为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2.1.3 态度评分:北京市居民使用中成药的平均态度评分为(34.34±11.17)分,整体评分为有待提高。态度评分优秀的有68例(占15.18%),良好128例(占28.57%),有待提高252例(占56.25%)。不同居住地、受教育程度、工作状况和收入人群的态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1 北京市居民中成药用药风险KAP评分(基本情况)Tab 1 KAP score of medication risk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mong Beijing residents aged ≥18 years(basic situation)

2.2 北京市居民中成药用药风险KAP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统计结果

以KAP总评分为因变量(良好以上=0,有待提高以下=1),以性别(男性=0,女性=1)、年龄(18~<35岁=1,35~<50岁=2,≥50岁=3)、月收入(<2 000元=1,2 000~<4 000元=2,4 000~<6 000元=3,≥6 000元=4)、居住地(城镇=0,农村=1)、医疗保障(基本医疗保险=0,其他=1)、文化程度(研究生=1,本科=2,大专=3,高中及以下=4)和工作状况(在职=0,非在职=1)7个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市居民中,城镇居民的中成药用药风险KAP评分为农村居民的4.434倍,在职人员为非在职人员的0.047倍,高收入人群为低收入人群的0.593倍,高文化程度人群为低文化程度人群的0.006倍,见表3。

表3 北京市居民中成药用药风险KAP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统计结果Tab 3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statistical results of KAP of medication risk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mong Beijing residents aged ≥18 years

3 讨论

3.1 用药知识的风险

北京市居民使用中成药的平均知识评分为(76.47±20.28)分,评分良好以上者达77.68%;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状况、职业和收入人群的知识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老年人对中成药的了解较为片面,且多认为其没有不良反应,可以长期大量服用。不同收入人群统计中,收入越高,知识评分越优,资金基础较好,更有能力保障生活各方面需求。研究生及本科学历人群的知识评分明显优于高中及以下学历;在职人员的知识评分优于非在职人员。广大药师可探索“互联网+药学服务”方式,将互联网和药学服务相结合,运用现代化手段,在开展互联网诊疗或远程医疗服务过程中,实现药学服务进社区、进家庭,积极提供线上药物咨询、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和宣传药品知识等,以提高大众对中成药的使用能力[6]。

表2 北京市居民中成药用药风险KAP评分(其他情况)Tab 2 KAP score of medication risk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mong Beijing residents aged ≥18 years(other situation)

3.2 用药态度的风险

北京市居民使用中成药的平均态度评分为(34.34±11.17)分,评分良好以上者占43.75%,提示大众对待中成药的用药态度仍需提高。研究数据显示,收入越高或教育水平越高的人群,越能够树立积极的求知态度、健康的用药理念,不相信虚假宣传。应提倡居家社区药学服务,积极开展药物治疗管理、重点人群用药监护、家庭药箱管理和合理用药科普等活动[7];将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药师纳入家庭医师签约团队,为特殊群体、重点人群开展上门的居家药学服务;同时,应增加全科医师、社区护士的合理用药知识培训,帮助基层人员提高药学服务水平,以提高大众对中成药的认知水平[8-9]。

3.3 用药行为的风险

北京市居民使用中成药的平均行为评分为(51.21±22.85)分,评分良好以上者达85.49%。由于中成药常被归纳为非处方药,因此多不会受到购买限制,甚至部分人群在不了解中成药药品说明书的情况下购买以预防疾病[10]。针对以上情况,药师可对中成药的用药行为进行指导,提高广大居民的用药安全意识。

3.4 分析影响用药风险KAP的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居住地、工作状况、年龄、文化程度和月收入是KAP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评分较优的人群更加接受多种多样的线上、线下宣传,有较好的健康理念,对中成药的安全用药知识更加关注,学习积极性高。多数患者的药品信息来源于医师,药物合理使用知识传播力度不足,药师的社会认同度低是阻碍因素之一。临床中药师应积极建立与患者的信息沟通平台,发挥专业优势,改变固有药师职能[11];将晦涩难懂的药学知识转化成精炼易懂的通俗语言,面向社会各界进行有针对性的合理宣讲[12];并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用药教育与监护,帮助患者记载用药情况,以促进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传统药房以药品调剂为主,很难进行个体化药学服务[13]。这就需要药师与患者架起沟通的桥梁,正确传导健康理念,通过发展居家社区药学服务、开展“互联网+药学服务”等方法对患者提供用药咨询、教育指导等一系列专业化服务,普及药学知识,适时为患者提出解决方案,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预防患者用药错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全民合理用药水平[14]。

猜你喜欢
中成药药师药学
药师“归一”
老年人便秘,中成药如何选择
药师带您揭开华法林的面纱
广西医科大学药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药学进展》编辑委员会
《药学进展》杂志征稿启事
骨质疏松怎样选择中成药
中成药的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熊真的活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