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功能性习作教学例析

2021-07-29 01:32刘丽
教育·读写生活 2021年6期
关键词:功能性习作素养

刘丽

长期以来,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时更注重于照本宣科式教学方法,将课本上的知识直接传递给学生,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并没有建立起与教师之间的良好沟通,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只是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缺少习作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当然这也不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各项原则。

具体以下面的例子进行论述。妈妈说:“你的嘴巴长得像爸爸,眼睛、脸庞和耳朵都长得像我。”小丽说:“啊!怎么都是长得像你们,一点我的创意也没有?哼,我不干。”对于这样的内容,学生需要把握住的关键点是人物的外貌,因为本案例中是一家人,外貌的相似度是一个需要注意的点。还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人物的语言表达,我们能够从“哼,我不干”中明显感受到小孩子的语气是充满童真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始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功能性习作的作用,就成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明确的问题。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没有习作方法的应用,就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习作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将这些习作技巧应用于实际写作的过程中,提升小学习作的整体水平。而本篇文章需要对习作教学的方法与方式进行分析,以期找出未来习作教学的发展策略。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功能性习作的意义

习作能力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习作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为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当前功能性习作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对于学校而言,如何发挥习作教学的功能性习作水平,是当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关键内容;而对于学生而言,习作的方式、习作的内容、习作的对象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需要寻求一种高效化的方式,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功能性习作是本篇文章讨论的重点内容。当前对于教师而言,需要以更高的习作标准,以人们的实际需求作为依据,注重习作内容的选取,这样才能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材料,结合学情,将核心素养融入小学语文功能性习作教学的过程之中。因此,无论是小学习作教学的方式还是方法,都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做出相对应的调整,这样才能够满足小学语文功能性习作教学的各项要求。

对习作的基本内容进行研究,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储备,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习作素材的内涵。因此,对于小学生习作习惯的培养,需要从刚开始的习作教学着手,而当前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以此来锻炼学生的习作思维、习作习惯,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加有效的习作策略,为今后的自主习作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功能性习作的优化路径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习作兴趣

当前我们需要注意习作教学对语文教学的作用以及意义,能够立足于当前习作教学的现实情况,提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优化策略。比如命题作文《我爱我家》,这是个以“亲情”为主题的习作,教师可以创设“亲情”情境,让学生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本篇习作最为关键的地方就是让学生认真感悟自己在与父母相处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父母的爱。

很多学生觉得生活平淡枯燥,感受不到什么动人的东西。究其原因,是在当前的小学习作教学过程之中,教师一直没有意识到习作教学的重要性,也没有意识到习作教学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启发习作灵感。面对此种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活动中,就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尊重學生,让学生在习作课程之中充分参与,从而能够实现习作教学与习作兴趣的紧密结合。具体而言,就是依靠二者的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而对于不知道如何将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体现在文章之中的学生,教师需要上一堂亲情功能性习作训练课。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主观能动性,而习作课程的兴趣激发对于学生而言意义至关重大。

(二)掌握有效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处于一种相对被动的地位,课上以教师的方法讲授为主来进行习作。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知识的传递者与接受者,现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习作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完成,培养学生习作习惯,积累习作素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辅相成。教师若要强化学生个性习作体验,通过学习教材内容获取习作技巧,进行习作实践教学,就需要其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因为习作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愈加普遍,课堂教学的内涵与外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延伸。本文着眼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功能性习作教学探索,就是对相关的习作技术在课堂上进行合理使用,实现习作课堂教学的高效化。具体以朱自清的《背影》、孟郊的《游子吟》等类似文章作为主体,可以思考这样的问题:从这两篇文章中学生学到了什么?作者采取何种描写手法令人印象深刻?读完这两篇文章后,“亲情”主题的习作课教学就会引发学生的兴趣,这是因为习作课讲的内容就是学生刚刚学习的内容。在上述文章中,我们能够看出母亲形象在学生心中重要的地位,而学生若需要对这一形象进行诠释,就必须对母亲这一概念有充分的认识,这样才能够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人物形象在语文习作训练中占据较大的比例,而当前教师需要以最新阅读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习作的兴趣,从而积累习作的素材。

(三)立足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仔细分析习作材料中涉及的修辞

在习作教学中,需要立足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仔细分析习作材料中涉及的修辞。在《笔尖流出的故事》的习作训练中,我们能够设想的情节有许多,淘气包张明踢足球把教室玻璃打碎了,班长王寒冰发现了。在分析教材中创设的习作情境时,除了讨论习作的主体故事框架之外,还要探讨习作材料中的细节,如果能够巧妙地应用修辞,会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这样的故事创编和平时的记叙文习作不同。平时的记叙文写作,只是单纯地要求作者将自己的所见与所闻进行描述,读者通过阅读文章,能够明确主人公的经历。只要能把事情写清楚,合乎情理,情感真挚动人,语言流畅明白,就是一篇质量高的习作。而这与功能性习作的要求有着显著区别,当前功能性习作更加注重对文章整体框架的打磨以及对细节的加工。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需要明确一点,就是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小学教师在习作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因材施教,需要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一部分学生理解能力较强,能够快速地理解教师所讲的重点与难点,而理解能力一般的同学,就无法深刻体会材料内涵。此时教师需要明确学生在习作教学中的疑惑,积极为他们答疑解惑,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为接下来的习作教学提供有利条件。作文完成后,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自己修改的习惯,在写完一篇作文之后再阅读一遍,以便检查有无错别字,不规范的标点、格式以及不通顺的语句等。作后修改、讲评与作前指导一样,在习作教学中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当前存在学生有时急于上交习作的情况,学生没有对文章中的错别字以及病句进行检查,最后导致习作教学的质量不佳,这些都是在以后的习作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本篇文章重点探讨如何基于核心素养提升小学语文功能性习作教学的效果,首先明确小学语文功能性习作的意义,其次论述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功能性习作的优化路径,具体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分别为创设阅读情境、激发习作兴趣,掌握有效阅读、积累习作素材,立足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仔细分析习作材料中涉及的修辞,本文旨在为本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功能性习作素养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心理干预对学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作用分析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亚洲丰系列功能性肥料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习作展示
防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药膳两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