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价值

2021-08-04 14:27黄炳填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20期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黄炳填

冠心病为临床慢性病,其引发的心血管并发症以及猝死风险不容忽视,对疾病的发病机理进行分析,为冠脉痉挛或者堵塞引发心肌缺血或者缺氧所导致的局部心肌坏死,临床症状表现为胸闷、心悸以及胸痛症状。在治疗过程中发现,采取药物控制结合患者饮食、生活习惯、运动习惯以及情绪的自我管理,可以起到较好的疾病控制效果[1]。对冠心病的病理进行充分研究后发现,冠脉阻塞或者痉挛,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血栓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想彻底改善患者心肌缺氧或者缺血情况,就需要从改善血栓状况、提升血液循环,以恢复心肌供血入手[2]。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是临床常用的抗血栓药物,从单用效果来看,并不理想,为此,本研究将两种药物联合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观察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出本院2018 年1~12 月收治的80 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以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 例。观察组男23 例,女17 例;年龄65~82 岁,平均年龄(70.8±4.1)岁;病程0.8~13.0 年,平均病程(6.1±2.4)年。对照组男25 例,女15 例;年龄65~ 80 岁,平均年龄(70.3±4.2)岁;病程0.8~7.0 年,平均病程(6.3±1.9)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患者出现胸闷、心悸、胸痛等症状,且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经冠脉造影或CT 检查确诊;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3]。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器官或系统病变者;合并其他心脏、肺脏、肝肾功能异常疾病者;对本研究药物不耐受或过敏体质者;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女性;严重沟通障碍者;中途退出者[4]。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硝酸酯类药物、纤溶药物、β 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断剂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等综合治疗。

1.2.1 对照组 以阿司匹林肠溶片(河北金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4268,规格:50 mg)治疗,用药方法为100 mg/次,1 次/d。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氯吡格雷(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42,规格:75 mg)治疗,用药方法:75 mg/次,1 次/d。

用药治疗过程中,指导患者卧床休息1~3 d,并对其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叮嘱患者戒烟戒酒,并保持良好作息及心情,避免辛辣刺激、生冷食物的摄入。

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4 d 后评估用药效果。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治疗效果 显效:治疗后,胸闷、心悸、胸痛症状消失,且半年内未复发;有效:治疗后上述症状明显减轻;无效:治疗后患者症状未减轻或者持续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3 血液流变学指标 包括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还原粘度。

1.3.3 不良心血管事件 随访1 年,对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心室纤颤、房颤以及心力衰竭等情况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n(%)]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还原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全血粘度(3.1±1.1)mPa·s、血浆粘度(1.5± 0.3)mPa·s 以及还原粘度(15.4±7.0)mPa·s 均低于对照组的(3.7±0.9)、(2.2±0.4)、(24.4±6.2)mPa·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mPa·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mPa·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5.0%低于对照组的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n,%)

3 讨论

冠心病是冠脉粥样硬化后管腔堵塞引发的心肌缺氧或者缺血致坏死性疾病。从冠心病的发病机制看,血液粘稠度增加是导致冠脉血栓形成、血液流速过慢并引发冠脉管腔堵塞或者狭窄的重要发病基础[7]。而研究也证实[8],冠心病患者的血液粘稠度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老年患者在不良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下,血液不断凝固,有形成血栓的发病基础和风险,由此诱发冠心病。由此可见,抗血栓是治疗是冠心病诊疗方案中比较关键的内容。

通过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达到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阿司匹林是一种临床常用抗血小板药物,通过对血小板中的环氧合酶-1 进行抑制,可显著降低血小板聚集效果,从而达到预防和改善血栓的作用[9]。但单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容易引发出血并发症,老年患者用药风险高。并且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的治疗结局显示,阿司匹林单独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并不明显,而联合用药成为冠心病治疗的有效方案。经过深入研究及分析,发现氯吡格雷为冠心病联合治疗方案的首选药物。氯吡格雷是一种临床常用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也可充分发挥抗血小板作 用[10]。该药物经口服进入人体后,可对ADP 通道进行有效阻断,防止其在血小板表面形成或者增殖,降低了血小板活性,从而减少其聚集作用,而达到了抗血栓的目的[11]。在冠心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联合治疗方案干预,通过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共同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发挥各自的用药机理,结合阿司匹林的抗凝血作用以及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提升患者冠脉血流速度,提升患者冠脉血流供应,共同缓解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栓的形成,减少管腔狭窄,从而降低心肌耗氧量,提升心肌功能[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研究结果,显著证实,联合用药对冠心病症状的改善作用高于单独阿司匹林用药。说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冠心病,对部分患者效果欠佳,有效率仅为80.0%,而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可通过发挥各自药理作用,提升疾病症状改善效果,有助于抑制疾病进展,发挥显著的提升心脏功能效果。本次研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以及还原粘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以及还原粘度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这与患者长期患病,导致血液处于高粘度,血液粘滞因子长期存在于冠脉中,导致红细胞异常聚集,血小板功能亢进,因而极大的提升了血液粘稠度,引发血栓形成,这也是冠心病发病以及进行性发展的主要原因。而采取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联合用药,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说明在阿司匹林良好的抗凝作用及改善血液循环作用下,增加氯吡格雷用药,可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因而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出现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也提升了冠脉血流速度,因而有缓解冠脉阻塞情况,提升心脏供氧及供血功能,从而改善患者心肌功能的效果。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5.0%低于对照组的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两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来看,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联合用药的效果显著,联合治疗方案对血小板活化作用以及降低血液黏稠度方面的效果也高于阿司匹林单独用药。从不良心血管事件来看,通过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用药,有助于降低血小板凝聚速度,并减少中性粒细胞对心肌细胞的侵蚀作用,从而达到了提升心肌功能的作用[13]。

综上所述,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可有效发挥抗血小板作用,改善血栓情况,提升冠脉血流速度,改善心肌缺氧、缺血症状,提升患者心肌 功能。

猜你喜欢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我们生活在格雷河畔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