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应用于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中的最佳时机及效果分析

2021-08-04 14:27夏毅如陈振华冯显富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20期
关键词:腹型紫癜过敏性

夏毅如 陈振华 冯显富

过敏性紫癜在临床上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又可称为免疫球蛋白A(IgA)血管炎或是亨-舒综合征。该疾病主要是因机体多某种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后,导致毛细血管增加脆性与通透性,所引起皮肤、关节以及肠道等出现炎症与出血症状[1]。临床上将过敏性紫癜可分为单纯型过敏性紫癜、腹型过敏性紫癜、关节型过敏性紫癜、肾型过敏性紫癜[2]。其中腹型过敏性紫癜指的是以腹部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过敏性紫癜,多发于儿童与青少年群体,由于大部分患儿的以腹部症状为首发症状,因此临床在诊断时常出现误诊现象。有调查资料显示,大约有10%~40%的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首发临床表现为胃肠道症状,约有18%~52%的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而消化道出血作为最严重的并发症,若未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患儿可能会发生胃肠道大量、快速出血,发生致命性的休克[3]。目前,临床上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以药物为主,但不同的给药方式的时间,得到治疗效果也有所差异。因此,本文主要探析糖皮质激素应用于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中的最佳时机及效果,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 年3 月~2019 年3 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 例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时机及方法的不同分为A 组、B 组、C 组及D 组,每组20 例。A 组,男11 例,女9 例;年龄最小3 岁,最大12 岁,平均年龄(5.31±2.27)岁。B 组,男13 例,女7 例;年龄最小4 岁,最大11 岁,平均年龄(5.28±1.92)岁。C 组,男10 例,女10 例;年龄最小3 岁,最大13 岁,平均年龄(5.26±2.58)岁。D 组,男12 例,女8 例;年龄最小5 岁,最大12 岁,平均年龄(5.42±2.20)岁。四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所有家长均知情,并签订同意书;②均符合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相关诊断标准者;③无与本次研究药物过敏者。排除标准:①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②临床资料不完整者;③无认知障碍、意识障碍者;④合并心肝肾重要器官衰竭者。

1.2 方法 A 组实施早期糖皮质激素常规用药,B 组实施晚期糖皮质激素常规用药,C 组实施早期糖皮质激素快速滴定用药,D 组实施晚期糖皮质激素快速滴定用药。

1.2.1 常规用药治疗方案 ①评估A 组与B 组患儿的腹痛程度,并仔细观察其粪便性状;②根据评估结果用药,给予患儿甲基泼尼松龙,剂量为2~6 mg/kg,间隔12 h 评估1 次患儿消化道症状;③用药后,患儿的症状若无任何变化,则需适当实施禁食、抗胆碱及抑酸等治疗方案;④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调整药物用量。

1.2.2 快速滴定治疗方案 ①给予C 组与D 组患儿甲基泼尼松龙,进行小剂量快速滴定;②间隔12 h 评估1 次患儿的消化道症状,若患儿的症状未能缓解,则需增加药物剂量;③第2 日甲基泼尼松龙的用药剂量,为第1 日的总剂量,连续治疗3 d;④第4 日用药剂量减少至第3 日用药剂量的1/2,连续治疗3 d;⑤第7 日,再将药物剂量减少1/2,连续治疗3 d,逐渐类推,直到停止用药。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评估四组患儿治疗后的各项临床指标、预后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效果。

1.3.1 各项临床指标 统计四组患儿症状缓解时间、激素使用量以及激素使用时间。

1.3.2 预后情况 详细记录四组患儿症状反复、消化道严重表现以及紫癜性肾炎的发生情况。

1.3.3 临床治疗效果 判定标准:①治疗后,患儿的皮疹基本消失,各项临床症状基本缓解,且大便潜血实验结果显示为阴性,视为显效;②治疗后,患儿皮疹与各项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且大便潜血实验结果显示为阴性,视为有效;③治疗后,患儿病情无明显变化或进一步加重,视为无效。临床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F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四组患儿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C 组患儿症状缓解时间、激素使用时间短于A 组、B 组、D 组,激素使用量低于A 组、B 组、D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四组患儿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表1 四组患儿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注:与A 组、B 组、D 组比较,aP<0.05

2.2 四组患儿预后情况比较 C 组患儿症状反复、消化道严重表现、紫癜性肾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 组、B 组、D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四组患儿预后情况比较[(%)]

2.3 四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C 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A 组的65.00%、B 组的55.00%、D 组的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四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n,n(%)]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有研究认为腹型过敏性紫癜病理为系统性微小血管炎,当IgA 在机体内沉积后,能够将补体系统旁路途经激活,从而使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同时,IgAⅠ的N-乙酰半乳糖胺残基暴露后会成为新抗原,从而引起自身免疫反应[4]。IgA 介导会导致血管周围炎症发生变化,中性粒细胞与嗜酸性细胞浸润可以使小血管壁发生纤维化样坏死,从而微血栓形成,进而打造消化道黏膜、浆膜出血、坏死等[5]。当血管炎损害平滑肌后,会阻碍平滑肌的运动,引发腹型过敏性紫癜,显示出早期阻断腹型过敏性紫癜免疫反应,减轻对机体靶器官产生的伤害。

激素具有抗过敏作用,当使用后能够对机体内的IgA 生成进行抑制,从而减轻机体的免疫反应。有研究指出,采用激素治疗腹部症状严重的患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但目前关于激素的应用剂量、剂型、时机及方法还未统一[6]。对于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来讲,使用激素治疗的疗程与剂量,取决于患儿消化道症状的缓解时间,而如何正确判断患儿症状缓解情况,是整个治疗的关键[7]。有研究显示,采用甲基泼尼松冲击法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能有效的缩短急性期缓解时间,减少不良反应[8]。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C 组患儿症状缓解时间、激素使用时间短于A 组、B 组、D 组,激素使用量低于A 组、B 组、D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 组患儿症状反复、消化道严重表现、紫癜性肾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 组、B 组、D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注意的是,在采用糖皮质激素时,需与患儿体内的炎症程度、受体对激素的过敏性等多种因素相互联系。

综上所述,采用早期快速滴定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效果显著,能有效的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患儿治疗时间,减少药物使用量,有助于促进患儿病情加快康复,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腹型紫癜过敏性
针灸联合疗法治疗腹型肥胖效果的Meta分析
万物复苏话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法
儿童过敏性紫癜IL-17、HPV-B19检测的临床意义
过敏性鼻炎别再吃冰了
长蛇灸联合四逆汤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验案1则
针灸治疗腹型肥胖的临床研究进展
腹型肥胖或可增加HFpEF患者死亡率
护理干预对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的护理效果探讨
蒙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