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注射液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研究

2021-08-04 14:27赵健康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20期
关键词:纤溶酶白介素丁苯

赵健康

急性脑梗死是因脑组织血液供应不足造成缺血性坏死、软化,从而引发的神经功能损伤,具有不可逆性,临床治疗主要以溶栓救治为主[1]。急性脑梗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尽管溶栓疗法可以改善患者梗死区的血流变和微循环状态,但其疗效会受到不同因素干扰,如时间窗、发病机制等,因此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临床比较常用的介入溶栓药物以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为主,但单用效果欠佳,需要结合其他药物联合治疗,才能提升治疗效果[2]。通常情况下,临床为失去溶栓治疗机会的患者进行神经保护治疗,神经保护剂能够增强缺血神经细胞的生存力,为综合治疗争取时间[3]。丁苯酞是治疗脑梗死疾病的新型药物,可以保护、改善线粒体功能,具有改善脑缺血病理表现的效果,对患者康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4]。为深度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纤溶酶进行治疗的效果,本文对本院2019 年8 月~2020 年 8 月前来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纤溶酶进行治疗,具体治疗过程和结果如下文所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 年8 月~2020 年8 月本院接收的78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常规组与实验组,各39 例。常规组内,男22 例,女17 例;年龄41~71 岁,平均年龄(53.16±7.20)岁;发病至入院时间31~41 h,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38.64±5.35)h;梗死部位:基底节区8 例、脑叶9 例、脑干11 例、小脑11 例。实验组内,男 25 例,女14 例;年龄40~72 岁,平均年龄(52.22± 8.19)岁;发病至入院时间30~42 h,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37.42±6.13)h;梗死部位:基底节区10 例、脑叶10 例、脑干10 例、小脑9 例。两组患者年龄、发病时间、梗死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首次发病,发病时长<72 h,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5 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80 分;对本研究知情并签订同意意向书;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功能性损伤、衰竭疾病者;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精神疾病患者;全身感染者;脑出血患者;药物过敏史者;不配合研究者。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为患者使用纤溶酶(北京赛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2110)进行治疗,初次使用1 支,之后2~3 支/d,与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稀释静脉滴注,或与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连续治疗7~10 d。

1.2.2 实验组 在常规组基础上,为患者使用丁苯酞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100 ml/瓶)进行治疗,2次/d,1瓶/次,滴注时长应>50 min/次,两次用药间隔时长要>6 h,连续治疗2 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血流变指标、微循环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梗死面积、肝细胞生长因子、白介素-6、超敏C 反应蛋白、双侧大脑中动脉峰流速以及平均流速、用药安全性指标情况。血流变指标包括血浆粘度、血沉方程K 值、红细胞电泳指数;微循环指标包括白微栓率、红细胞聚集率、管襻数目条、管襻长度;用药安全性指标包括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双侧大脑中动脉峰流速以及平均流速通过经颅多普勒诊断仪进行测定;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通过卒中量表进行评估,分数越低表示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轻;日常生活能力通过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明能力越强;肝细胞生长因子和白介素-6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 法)进行检测,超敏C 反应蛋白通过免疫比浊法进行测定。

1.4 统计学方式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流变指标、微循环指标比较 实验组血浆粘度、血沉方程K 值、红细胞电泳指数、白微栓率、红细胞聚集率、管襻数目条、管襻长度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流变指标、微循环指标比较 ()

表1 两组血流变指标、微循环指标比较 ()

注:与常规组比较,aP<0.05

2.2 两组用药安全性指标、相关评分、梗死面积比较 实验组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梗死面积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用药安全性指标、相关评分、梗死面积的比较()

表2 两组用药安全性指标、相关评分、梗死面积的比较()

注:与常规组比较,aP<0.05

2.3 两组肝细胞生长因子、白介素-6、超敏C 反应蛋白、双侧大脑中动脉流速比较 实验组肝细胞生长因子、白介素-6、超敏C 反应蛋白、双侧大脑中动脉峰流速、双侧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肝细胞生长因子、白介素-6、超敏C 反应蛋白、双侧大脑中动脉流速的比较()

表3 两组肝细胞生长因子、白介素-6、超敏C 反应蛋白、双侧大脑中动脉流速的比较()

注:与常规组比较,a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该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且逐步年轻化,对患者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临床对该疾病的治疗,通常以溶栓治疗为主,能够恢复脑组织供血,促进梗死血管再通,具有一定治疗效果,但临床实践证实,单一治疗效果并不理想[5]。

急性脑梗死在发病超早期使用溶栓治疗效果较佳,通过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溶栓治疗,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患者由于对疾病认知较低,受经济、家庭等因素制约,可以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人数并不多,大多数患者治疗时已经错过溶栓治疗的最佳时间,失去溶栓机会[6]。无法进行溶栓治疗后,之后的积极治疗变得十分重要,纤溶酶是一种多功能药物,可以抗血栓、去纤维蛋白效应、降低血液粘度、减少血小板聚集,不但可以溶解血栓,还能防止血栓增加、再形成,能够预防再次梗死,对急性脑梗死具有较佳治疗效果[7]。另外,纤溶酶组分单一,没有毒性,具有较高的纯度,其作用部位转移,不具有出血倾向,安全性较高[8]。丁苯酞是一种新型药物,其有效成分为 dl-3-正丁基苯肽,能够防止血小板凝集,避免形成血栓,同时,丁苯酞能够重构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区,可以缩减梗死区域,提高脑部氧代谢能力,减少自由基损伤,并能够阻止炎性因子释放,达到降低机体炎性反应的效果[9]。丁苯酞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用于治疗脑卒中的药物,可以对脑梗死引起的病理环节进行阻断,从而改善脑部能量代谢和微循环水平,进而抑制神经细胞死亡,最终达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的目的[10]。本文研究中,将两种药物联合作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产生良好治疗效果,表明两药联用具有较佳治疗优势。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纤溶酶治疗后,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均得到改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纤溶酶白介素丁苯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奥托格雷联合纤溶酶用于脑血栓治疗的疗效探究
根霉纤溶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光裸方格星虫纤溶酶SNFE体外溶栓作用及安全性初评
一种过氧化物交联天然-丁苯绝缘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银屑病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白介素8的检测
哮喘患儿血清白介素与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白介素17 、白介素23 mRNA 的表达及与病情相关性研究
丁苯酞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淋巴瘤患者血液和瘤组织白介素-6、白介素-10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