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逻辑理路与价值意蕴

2021-08-06 03:11罗杰
学理论·下 2021年7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人类命运共同体

罗杰

摘 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时而生、因时而思、顺势而为,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从理论方面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相关思想以及新中国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国际战略思想的凝练与升华;从现实方面讲,其是中国共产党精准把握世界的发展大势和中国自身的发展需要,并站在人类共同利益的高度上发出的时代之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无论对于中国自身还是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并展现出了丰富的价值意蕴。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逻辑理路;价值意蕴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06-0010-03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对时代命题的解答,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生态等国际交往的各个方面,展现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时代担当,其所倡导的合作共赢符合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已取得了积极成果,而将理念化为现实的探索还在继续,只有深刻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逻辑理路,才能更好地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逻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藏着深厚的理论积淀,是对科学思想的淬炼与升华,凝结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华传统“和合”文化以及新中国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国际战略思想的理论精髓,并使之更加符合当今全球化时代的话语表达,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新时代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一)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核心内涵的坚持与创新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简单继承,而是结合新时代中国所处的现实背景对其进行了创新。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形态进行了深入剖析,其所包含的对共同体形态的思考是基于唯物史观的科学建构。马克思在对“自然共同体”的发生、发展、消亡进行探索过后,沿着生产力的发展轨迹导向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机理的发掘与批判,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虚幻的共同体”的真实面目。资本主义社会从之前“自然共同体”中的人的依赖转向了物的依赖,资产阶级自身的特殊利益与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分裂背离,劳动异化使得被统治阶级的真正自由被禁锢。马克思意识到想要打破资本主义社会的桎梏,就必须构建一个“真正的共同体”,在这个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未来共同体形态中,个人的特殊利益同社会的共同利益相一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422,真正超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局限性,实现了人性的复归。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实现“真正的共同体”即共产主义作为终极价值追求,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的成功实践以及展现出来的强大發展活力,为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价值理念在当今全球的传播与实践提供了可能。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立足于当今世界发展形势所提出的对未来全球化国际新秩序建构的思考,同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的本质相一致,是全人类的共同发展以及美好生活实现的价值指引。

(二)对中华传统“和合”文化精髓的吸收与转化

“和合”文化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和平发展历史,不仅追求着不同事物和平共处的目标,也蕴含着合作共赢的智慧。“和合”文化中所孕育出的许多优秀思想理念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是具有广泛价值认同的文化坐标,展现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灵魂。这其中所包含的“大同”思想是中国古人对于人类社会理想状态的追求,同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有着相似之处。从中可以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的必然性。“大同”思想不单单是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应然状态的勾画,而且其中所包含的“协和万邦”的理念是中国古代人民对世界各国间友好交往、互利共赢的愿景,同当今追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是一致的。如果说中国古代思想家把“大同”思想作为对人类社会发展应然状态的追求,那中国共产党对当今全球化时代世界发展的美好愿景则体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华传统“和合”文化中的“大同”思想等精髓内容融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国化的发展中,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在价值追求正是对“和合”文化内涵的展现,而这种对世界各国和平交往、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追求,不但是中国人的理想,更是世界各国热爱和平的人民共同的理想。“一带一路”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方案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当代创造性转化,更是对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展现。

(三)对新中国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国际战略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是豁然提出的外交理念,而是站在新中国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实践探索出的国际战略思想的理论基础上,通过结合时代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所提出的科学思想理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通过不断探索提炼出的智慧结晶。新中国早期的国际战略中,周恩来同志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奠定了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理念的基石。毛泽东同志后来根据当时世界形势的转变,从过去意识形态对抗的旧思维转向了团结反对霸权主义的新思维,提出了“三个世界”战略思想,倡导维护国际交往中的民主和正义,努力寻求各国间的利益共同点,并构建广泛国际统一战线,共同为捍卫主权、谋求发展而努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对共同价值的追寻与其类似。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根据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的深入思考,指出了和平与发展是今后世界交往的主题,并提出了和平发展的思想理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外交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这些思想,形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成离不开党中央历代领导集体在国际战略思想上的理论贡献,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国际交往中科学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有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逻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把握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依历史变迁规律、据时代发展特征而生的科学思想成果,其生成具有深刻的现实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当今国际社会所共同面对的全球化问题的解决与中国新时代的发展需要相联系,是为应对世界发展大变局而建构的中国话语和中国方案。

(一)解答全球发展时代之问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发展调整期,世界各国人民共同面临着各种全球化危机所带来的挑战,而在这之中,不断涌现出民粹主义、反全球化等思潮,给全球的发展合作前景蒙上了阴影,阻碍着全球化发展的步伐。但谋求和平与发展依然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全球化向前的趋势是不能被逆转的,世界各国间日益加深的联系是不能够被个别人的主观意志抹杀的。在全球性问题面前,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或独自应对,任何与历史发展大势相背而行的做法终究会给自身带来巨大损失。当今时代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国之间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携手面对全球化挑战是世界各国必然的选择,符合全人类的普遍需求和共同利益。面对全球化问题,需要能被国际普遍接受的话语去解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应时而生,为当今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性挑战和谋求共同发展做了最优注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只有加强团结协作,深化和平合作、平等相待、开放包容、共赢共享的伙伴关系,才能实现持久稳定和发展。”[3]而中国一直以来都积极承担作为发展中大国应尽的国际责任,努力争取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以促进共同发展。

(二)争取良好外部发展环境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中国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不仅是源自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内部因素,还离不开努力争取到的有利于中国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外部的环境日趋复杂多变,各种全球性问题也同样影响着中国发展稳定,尤其是中国正迈向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中国梦的实现也至关重要。为了能够统筹好内部与外部两方面的发展大局,使中国的发展能够行稳致远,就要有既能够表达国家意志又能够被外部普遍接受的标志性国际话语,这种话语必须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与共同价值,努力向外传达出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同其他国家争取合作共赢的诚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应对外部环境进行全方位思考而生成的外交方略,对于为中国梦的实现营造一个和平与稳定的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以及延续中国和平发展的外交传统提供了有力的国际话语。

(三)把握全球治理变革机遇

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旧的全球治理体系不断显现出不能很好适应时代发展的状况,一些全球性问题在旧的全球治理体系下不能实现治标又治本的有效解决,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势在必行。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需要能够真正符合时代发展的全球治理新思想、新理念的产生,而世界各国也对新的全球治理体系的构建有着各自不同的主张,比如美国坚持强行推广有利于实现自身霸权的意识形态与政策主张,推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及贸易保护主义等政策,嚴重干扰了现行国际秩序,不利于全球发展大局的稳定。中国作为身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浪潮中的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已成为维护全球发展稳定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进步力量。中国积极探索全球治理新思想、新理念,同时强调世界各国应维护发展好现行国际秩序,应在《联合国宪章》框架下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国共产党通过对时代发展趋势的深入研究,向世界推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个旨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方案,所推崇的合作共赢的核心价值符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利益诉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全球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价值遵循,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与认同。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意蕴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中国特色的新型国际话语,为中国把握时代变革机遇以谋求更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也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的方案选择,并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时展现出强大活力,彰显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大的包容性与适应性,在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探索中必将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一)革新人类普遍交往思维范式

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国际交往理念,出发点都是站在自身利益的基点上,对外大肆宣传所谓的“普世价值”,在其所谓自由和民主的虚假外衣下,掩盖着在意识形态上侵略与殖民其他国家的野心。在西方文明影响下形成的旧的零和博弈思维范式已经在全球化时代新的实践中显现出了不相匹配的状况,甚至造成了不同文明交往中的冲突与对抗。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人类普遍交往思维范式进行了革新,坚持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的人民主体观导向,是真正实现了以人类共同利益作为出发点的新型国际交往理念,体现了追求合作共赢的核心价值。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经济上的合作,更是文化上的交流互鉴。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不同文明间的民心相通,增进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摆脱传统的以西方为主导的零和博弈思维,提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4]。通过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广泛传播,有助于推动人类不同文明间形成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共同体意识,树立新的交往思维范式。

(二)构建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

尽管当今世界向着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但是霸权主义与冷战思维依然存在,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肆意干涉他国内政,从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威胁或干扰他国发展,严重阻碍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想要拥有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就要在维护与完善联合国框架下的现行国际秩序基础上,摒弃零和博弈的旧思维,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将秉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5]不同于欧盟、东盟这种区域性的合作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上所构建的新型共同体,突破了以往旧的共同体形式的区域、国家、民族限制,把合作拓展向全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大势,是新型国际关系形成的必由之路,通过扩大相互之间的共同利益,进一步促进国际社会团结合作,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但也要认识到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国际社会长期共同努力。面对复杂外部环境,中国应时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积极拓展同其他国家、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避免陷入“认同政治”的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

(三)有效应对人类发展共同挑战

人类在享受全球化带来的好处时,也面临着全球性危机带来的挑战,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并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此同时,国际社会上反全球化的声浪此起彼伏,但是历史发展大势不能更改,任何逆势而行的做法反而会适得其反。尤其是当今全球大变局时期不稳定因素增多,国际社会只有携手合作应对全球性危机才是有效解决方式,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倡导的行为准则。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所以能实现对人类发展共同挑战的有效应对,是因为其内在的科学性、人民性以及实践性,这其中科学性是前提,人民性是根本,实践性是保障,而人民性又是重中之重。国际社会在全球性危机应对时“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资源,团结合作”[6],假若脱离人这一主体,那么一定程度上就削弱了政策的科学性与实践性,就会影响应对成效,甚至造成更大的危机。面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中國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积极同国际社会开展合作,为全球早日摆脱危机做出了贡献。“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全球化时代的现实状况以及发展逻辑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今应对全球性危机的最佳选择,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方向。

(四)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依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指引,在合作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争取共赢,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现在世界正处于变革的窗口期,中国应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牢牢握住有利时机,不断推动自身能力发展,并加快产业升级,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另外,想要实现顺利发展,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中国现在正面临着巨大的外部环境压力,尤其是美国极力打压中国的发展,发动对华贸易战,遏制中国的发展。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国要增强战略定力,坚持自身的正确发展道路,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继续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一带一路”为纽带加强同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尽力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在价值、利益与责任中寻求国际社会交往的平衡点,抓住合作的关键互动点,努力打造新型国际关系。自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以来,中国通过努力营造国际社会良好的合作氛围,同国际社会的合作成果颇丰,给自身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利好。伴随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断向前,定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7.

[3]习近平.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领导人共同会见记者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6-11(3).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8.

[5]习近平.抓住世界经济转型机遇 谋求亚太更大发展[N].人民日报,2017-11-11(2).

[6]习近平.团结抗疫 共克时艰[N].人民日报,2020-06-18(2).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人类命运共同体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
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价值意蕴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读懂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