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半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比较*

2021-08-09 12:56柳俊刚黄晓量张丽华邓雨清廖丽娴梁丁宇黄金练黄李浩赟莫显伟唐卫中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1年3期
关键词:微卫星结肠癌比例

柳俊刚,黄晓量,张丽华,邓雨清,廖丽娴,梁丁宇,黄金练,黄李浩赟,莫显伟,唐卫中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结直肠肛门病区/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广西结直肠癌临床研究中心 广西南宁530021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以横结肠的不同部位区分,左半结肠包括远端1/3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右半结肠则包含盲肠、升结肠以及近端2/3横结肠。Bufill等[1]认为除解剖学差异外,左半结肠癌(left-sided colon cancer,LCC) 与右半结肠癌(right-sided colon cancer,RCC)的肿瘤生物学特征及病理特征也存在差异。RCC的发生多与性别(女性)、年长、既往恶性肿瘤病史和胰岛素抵抗等因素有关,而LCC多与低纤维饮食、大量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与LCC相比,RCC的分化程度往往更低,多见黏液组织学类型及相对晚期阶段,且出现贫血、肠穿孔和梗阻等并发症的概率更高[2]。研究者们也就KRAS基因、NRAS基因、微卫星状态等指标从分子生物学领域来分析左右半结肠癌发病机制方面的差异[3]。有报道显示,LCC的KRAS突变检出率高于RCC,RCC的微卫星不稳定状态检出率高于LCC[4]。此外,肿瘤部位对CRC患者预后也有影响,但仍存在争议[5]。本研究基于2 163例CR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LCC与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4—2019年收治的2 163例CR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 291例、女性872例。LCC共有1 634例,其中男性989例、女性645例;RCC共有529例,其中男性302例、女性227例。根据肿瘤部位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即LCC组与RCC组。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手术病理明确诊断为结肠癌或直肠癌;(2)接受手术切除原发肿瘤治疗;(3)术前均未进行化疗或放疗。排除标准:(1)多原发癌;(2)合并严重内科基础疾病和(或)急性期感染。

1.3 资料收集

(1)性别、年龄、BMI;(2)黏液血便、腹痛、排粪习惯改变、腹部肿块、肛门坠胀感等临床表现;(3)NRAS突变、KRAS突变、微卫星状态等分子生物学特征;(4)T分期、N分期、M分期、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神经侵犯、血管浸润、淋巴管浸润等病理资料,其中TNM分期参照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国际抗癌联盟(UICC)结直肠癌第八版TNM分期系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两组均以50~64岁年龄段多见;LCC组BMI高于R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临床表现比较

LCC组出现黏液血便、排粪习惯改变、肛门坠胀感的比例高于RCC组,RCC组出现腹痛、腹部肿块的比例高于LC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表现比较

2.3 两组分子生物学特征比较

在特征明确的患者中,与LCC组相比,RCC组NRAS突变比例更低、微卫星不稳定比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KRAS突变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分子生物学特征比较

2.4 两组病理资料比较

LCC组T3~4期、M1期比例低于RCC组,两组TNM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N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特征明确的患者中,LCC组有血管浸润的比例高于RCC组(P<0.05),两组神经侵犯、淋巴管浸润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病理资料比较

表4 (续)

3 讨论

左半结肠癌与右半结肠癌相比有着不同的遗传学特征、胚胎发育来源,也有观点认为两者存在不同的预后。本文通过分析2 163例CRC患者资料,以了解左半结肠癌与右半结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

在一般资料方面,本研究结果显示LCC组BMI高于RCC组,这可能与RCC侵袭力较强、肿瘤侵犯组织较深[6],且中晚期生长迅速,多发生肿瘤中心性坏死、破溃出血,易继发感染,导致患者全身消耗增多有关。有研究认为,性别及吸烟、饮酒等生活习惯[7-8]所带来的影响可能会导致肿瘤部位的不同,但我们的研究并未得出两组性别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在临床表现方面,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LCC组有黏液血便、排粪习惯改变、肛门坠胀感的比例高于RCC组,而RCC组有腹痛和腹部肿块的比例更高。LCC早期多见肠梗阻、便血、排粪习惯改变,RCC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但中晚期肿瘤增长迅速,体积进行性增大,常可触及腹部肿块。有研究结果显示RCC患者腹痛、腹胀更多见[9],本研究结果与之有相符之处。

目前,关于KRAS突变对非转移性CRC预后的预测价值存在争议。有研究指出,KRAS是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10],也与研究人群的特征、肿瘤部位有关[11],而NRAS突变是Ⅰ~Ⅱ期患者总生存期缩短的独立危险因素[12]。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特征明确的患者中,两组KRAS突变比例相近,与朱凤伟等[13]、Song等[14]研究存在相符之处,而LCC组NRAS突变比例更高,与Shen等[2]研究结果类似。微卫星不稳定的发生通常与错配修复基因功能缺陷有关,微卫星稳定性对结直肠癌预后有影响,如Pino等[15]研究发现微卫星不稳定患者的预后相比微卫星稳定患者总体上更为理想。在本研究所纳入分析的患者中,RCC组微卫星不稳定比例更高,但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还有待后续进一步探讨。有报道[16]认为,血管浸润可以作为CR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特征明确的患者中,LCC组有血管浸润的比例高于RCC组,但这也可能与各肠段的生理解剖特征(如血管密度)不同有关。朱信强等[17]研究结果显示,与LCC组相比,RCC组T4期组内占比相对更高,我们发现LCC组T3~4期、M1期比例低于RCC组,RCC组、LCC组Ⅳ期患者占比分别为17%、9.9%。RCC诊断时分期相对较晚,可能与肿瘤侵袭力强、早期不易诊断有关[18]。本研究为单中心样本来源的研究,可能存在选择偏倚,且未就预后及治疗方案等方面探讨LCC与RCC的差异,这需要在加强入组管理与随访管理的基础上深入研究。

基于本研究认为,LCC患者与RCC患者存在BMI、临床表现、肿瘤分期及血管浸润方面的差异,且RCC患者微卫星不稳定比例较高、NRAS突变比例较低。

猜你喜欢
微卫星结肠癌比例
绿鳍马面鲀全基因组微卫星分布特征
斑点叉尾全基因组微卫星分布特征分析*
基于转录组西施舌微卫星标记开发及隐种鉴定
巨魾(Bagarius yarrelli)全基因组微卫星分布特征分析
人体比例知多少
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结肠癌患者疗效及对免疫功能、应激反应及胃肠激素的影响研究
组成比例三法
助“癌”为虐的细菌
用比例解几何竞赛题
腹腔镜治疗结肠癌27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