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实思政工作,破解“假大空”现象

2021-08-09 02:13刘紫瑛
江西教育C 2021年7期
关键词:假大空思政工作实效性

刘紫瑛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地位,接着分析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做实做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几点建议,包括依托地方资源,在实践教学中做实思政工作;依托资助体系,在资助育人中做实思政工作;依托思政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做实思政工作。

关键词:高校  思政工作  实效性

全球化日益深入带来多元价值观的涌入,加上国内转型期各种文化思潮的撞击,对高校做好大学生思政工作提出了挑战。多年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高等学校的思政工作,对高校思政工作更是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思政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校抓好思政工作的载体也丰富多样,思政课、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等都可以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抓手。以思政课为例,《思想道德修养》与《形势与政策》是高校加强思政教育、实施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但学生上课时精力不集中、低头看手机,或者睡觉、逃课、做自己的事等现象屡见不鲜。结合高校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思政课大多是由兼职教师及辅导员承担完成的。面對一群思想活跃、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强的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思政课教师上课采取的仍然是照着网上的PPT念稿或播放的教学方式,单向灌输理论知识,导致学生不重视、没兴趣、不参与,认为思政课是“毫无用处的”“枯燥的”“空洞的”。

此外,当前我国高校思政工作还面临针对性不强、思政教师队伍水平不高、新媒体利用不充分、校园文化建设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诸多的问题使得高校思政教育不仅没有多大的教学效果,反而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导致学生产生疲倦心理。那么,怎样在育人过程中把思政工作做实做细,破除“假大空”现象呢?

二、在实践教学中做实思政工作

实践教学是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去除“假大空”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思政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而地方历史和文化资料,则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素材来源。通过汲取地方资源鲜活的养分,可以增强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实践教学更有特色、显灵气、接地气。

近年来,各高校在地方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探索出了多元实践模式。例如:安徽外国语学院先后与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紫蓬山淮军文化基地、安徽博物院等机构共建大学生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赴教学基地参观学习,让学生走出课堂,追寻历史;走向社会,感悟人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明确自己身上的责任,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江西师范大学立足于江西红色资源丰富的地域优势,开展大学生红色文化宣讲活动,先后进行了“井冈行”“苏区行”“重走长征路”“弘扬八一精神”“弘扬红船精神”“弘扬五四精神”等一系列红色精神体验活动,创造了“点面结合”的体验式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让学生产生切切实实的获得感,彰显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在资助育人中做实思政工作

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群体,构建了一套全新的资助政策体系。贫困生资助工作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例如:北京大学针对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制订“绿色成长方案”,包含优才拓展等10多项非经济资助项目,帮助贫困学生在思想道德、学习成绩、社会实践等方面不断成长,从而激发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笔者所在的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资助育人融入文化育人和技能育人中,通过举办“助学·筑梦·铸人”征文、资助手抄报评、选拔受助学生担任“资助宣传形象大使”、演讲等活动,营造浓厚的资助育人氛围,引导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培养学生“自强不信、诚信做人、乐于奉献”的良好品德。武汉纺织大学借力朋辈领航,通过挖掘和培育受助学生中的励志典型,评选“榜样人物”和“自强之星”,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宣传这些家穷志不贫的榜样人物,在校园内形成了巨大的“能量场”,增强了思政工作的亲和力、感染力及实效性。

四、在教学改革中做实思政工作

思政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是传播党的方针政策、理想信念的主要手段。多年来,笔者在高校教学《思想道德修养》和《形势与政策》,根据多年积累的教学实践经验及同事反馈,当前思政课遇到的最大“瓶颈”是学生的抬头率不高、认同度不深、获得感不强,部分学生感到学而无用,导致高校思政教育面临“假大空”的“诟病”。如何转变大家对思政课已有的刻板印象,让思政课变得有吸引力且有实际效果呢?讲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因此站在一线的教师在思想认识方面要有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消除“得过且过”混课时的消极状态,要增强做好思政教学工作的使命感,不断在教学改革中进行探索,寻求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突破口。

(一) 转变话语方式

在以往的思政课上,教师是绝对的主导者,是话语内容的发出者,但话语表达方式往往过于呆板、僵硬、宏观,很难获得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认同。比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80后”教师徐川是全国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中的排头兵,他采用“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形态的话语传播载体,融合网络流行语与时代话语,寻找二者在大学生思政话语体系中的平衡点,构建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推动思政话语的转型与创新。通过他和团队的努力,乏味的思政课出现了“一座难求”的现象。再如,笔者在讲授《全面从严治党》一课时,通过情境导入环节,播放了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新年贺词的短视频。等学生看完视频,笔者抛出问题:“哪位同学能回答从刚才的视频中看到了什么?”但这样的政治性话语导入方式并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在第二轮课时,笔者及时调整话语表达方式,改变提问方法:“各位同学,讲新课之前我给大家播放一段小视频,看完视频请大家找出里面的高频词,答对者可以到‘学习通上领取红包。”话音刚落,部分学生已经放下手机、抬起头。通过转变提问方式给学生释放足够的话语空间,尊重学生的话语表达权,学生的参与率和抬头率就明显有所提高。

(二) 创新教学方法

当前,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媒体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同时,这些多元化、多样化的网络教学资源和平台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积极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从而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获得感。例如:在教学《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时,笔者通过APP设置一些简单有趣的现场问卷,让学生现场填写,统计结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涉港澳台事务篇》时,笔者提前让学生搭配好学习组,自选相关话题进行小组汇报展示,并由全班同学打分点评。授课时,其中一个小组讲到香港问题,播放了香港市民对暴力乱港行径表示强烈反感和抵制的视频,学生看得聚精会神。看完视频后,笔者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针对“热爱祖国,青年大学生该如何行动?”开展相关讨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氛围十分热烈。于是,爱国主义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学生的脑海。在教学《经济全球化的进与退》时,针对美国禁止销售华为公司产品的热点问题,笔者设置“人人都是华为代言人”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就华为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唤醒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这些简单又有趣的课堂教学方式,既激发了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的兴趣,又提升了学生观察社会、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五、结语

成功高效的思政教育工作,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培养出一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人才,也有利于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捕捉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消除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冷漠、抵触的情绪,让广大青年学生真切感受到思政教育的魅力,从而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金文斌.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路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9).

[2]赵业丽,李永山.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探究——基于地方教学资源引入[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5).

[3]袁秀良,陈中桂.资助工作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J].教育职业,2014(5).◆(作者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假大空思政工作实效性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现代部分官员不良价值观探析
浅谈小学生作文假大空的解决思路
国企企业文化和思政工作实现融合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探究
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政工作的影响分析
创新思政工作,提高人才素质
宣传工作对事业单位思政工作的探讨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