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弃妇诗”研究综述

2021-08-09 12:30彭静岑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7期
关键词:卫风中谷弃妇

彭静岑

《诗经》是我国色彩斑斓的诗歌王国的源头,它以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地展示了西周至春秋时期人民的社会生活。当时,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早已形成,宗法礼教渐已成型。妇女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婚姻是她们唯一的依靠,作为男子的附属品,女子在婚姻中处于绝对弱势,遭弃后的妇女生活更是悲惨。《诗经》正是以“弃妇诗”的形式,生动地反映了这种社会问题。“弃妇诗”的具体篇目、“弃妇诗”产生的原因分析、“弃妇诗”中体现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弃妇诗”的艺术成就、以及“弃妇诗”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都是研究者们对这一类诗歌进行研究的切入点。本文将从以上方面对近年来《诗经》“弃妇诗”的研究进行梳理归纳。

一、“弃妇诗”的具体篇目判别

《诗经》中弃妇诗和疑似弃妇诗的篇目有11首,分别是《召南·江有汜》《鄘风·柏舟》《邶风·日月》《邶风·终风》《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遵大路》《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小雅·白华》。

要判别以上11首诗是否为弃妇诗,首先要对弃妇诗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弃妇诗是抒写因婚姻破裂或丈夫变心而被抛弃的妇女感受的诗歌。这个定义指出了两个必备条件:一是弃妇婚后被弃,二是弃妇离开夫家。

褚斌杰、余冠英、沈泽宜、聂石樵四位先生的著作中都对这11首诗的性质进行分析。对于《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遵大路》《小雅·白华》5首诗,诸家都认为是弃妇诗,没有异议,对此笔者也认同。对于《鄘风·柏舟》《邶风·日月》《邶风·终风》,诸家倾向也较一致,前两首女主人公婚后被冷落而没有离开夫家,是描写女子婚姻不幸的诗。后面一首描写的是女子被调戏之后又恨又爱的复杂心情,故不是弃妇诗。对于《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诸家出现异议,笔者觉得虽然诗中行文的口吻不是一般弃妇诗中的委婉哀怨,而是直接斥责对方,但是比照《卫风·氓》中女主人公最后的决绝态度,《诗经》中有比较强硬的弃妇诗与之呼应也不是不可能的,故笔者认为这两首诗是弃妇诗。对于《召南·江有汜》,诸家分歧也较大,无论认为描写女子被弃还是描写男子伤其心上人所嫁非己都可以说通,本文不再做考证,但就本文给弃妇诗的定义,此诗即使是描写女子被弃,也是抒发女子见到心上人变心娶了其他女子而沒有娶自己的悲怒之情,故不算弃妇诗。

因此,笔者归纳的弃妇诗有《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遵大路》《小雅·白华》《小雅·我行其野》和《小雅·谷风》。

二、“弃妇诗”产生的原因分析

对于“弃妇诗”产生的原因,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先列举最具代表性的:

(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经济地位的变化是根本原因—“妇女缺乏独立的经济地位”。(荆煜君)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发展,男性在体能上的优势得以进一步凸显。狩猎业、农牧业的兴起,使女性开始在生产、生活中处于从属地位。

(二)封建礼法制度的束缚是重要原因。《诗经》兴盛时期,礼乐文化有极强的影响力,“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的缔结权被牢牢控制在宗法家族制度下。当时的一夫一妻制尚未完全形成,更多的是对女方的要求。弃妇是“封建礼教婚姻制,封建家长和至高无上的夫权的牺牲品”。(刘育雁)

(三)男性的喜新厌旧既是弃妇诗抨击的靶子,也是造成弃妇悲剧的直接原因。这是“人性本身的弱点”。(陈鋆宝)男权社会中,男子在家庭中处于最高地位,一旦他无情无义,视妻子如衣履,那么如果妻子年长色衰,必遭遗弃,而丈夫却不会受到礼法的惩罚。

(四)随着思路的开拓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又有新的能够自圆其说的理由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那就是弃妇没有子嗣,因犯七出之条而被弃。《诗经》“弃妇诗”中多叙述女主人公因年长色衰而惨遭遗弃,但高慧娟指出,考察文本,无子才是她们被休弃的真正原因,“而这恰恰是《诗经》弃妇诗的叙迷盲点”。《王风·中谷有蓷》中的“蓷”即益母草,是专治妇人不育症的妇科药物,“诗以这种药物起兴,乃是暗示妇人因妇科病不愈而被弃”。(毛忠贤)

三、“弃妇诗”的思想价值

(一)控诉夫权制的罪恶,揭露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和迫害。在“弃妇诗”中,女主人公们渴望专一的爱情,她们为家庭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牺牲,最后却惨遭不幸,“表面上看是由于她们遇人不淑,是由她们的丈夫直接造成的,而根子却是那个以家世、财产为转移的夫权制度”。(边家珍)

(二)展现女性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首先,女子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痴情执着,没有明媒正娶,就坐着氓的车把自己嫁给了他。虽最后遭遇背叛,但至少在当初,她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嫁给心上人的。其次,女子对于自身所遭受的不幸命运不再默默忍受,而是反抗呼喊。《小雅·我行其野》中的弃妇斥责丈夫“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从正面揭露了丈夫喜新厌旧的卑劣行径”。(陈健)《卫风·氓》中的女子更是大声抗议,“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兴盛时代,我们就听到了女性独立与自由的呼喊!

四、“弃妇诗”的艺术成就

(一)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的首要任务。如果根据面对被弃事实的态度来划分,弃妇形象可以分为:自尊自信决绝型:《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颇具个性,恋爱时单纯,为人妇勤劳,但对薄情的丈夫,她坚强果决,“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无可奈何哀怨型:这一类型最多,《邶风·谷风》《小雅·谷风》《小雅·白华》《小雅·我行其野》和《王风·中谷有蓷》中都有柔弱女子遭受被弃打击后的无奈怨叹;哀哀泣告无能型:典型例子就是《郑风· 遵大路》,诗歌描绘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片段:男子绝情而去,女主人公紧追不舍,拽着男子衣袖,紧拉着他的手,苦苦哀求。真正的弃妇形象,是众多篇章共同演绎出的整体,其中婚后含辛茹苦就是一个共性,这一情节设置揭示出女人的宿命—为人妻后,“必须以女性的柔弱之躯来支撑起家庭”。(贾香娟)

(二)弃妇诗本身就是用女性血泪书写的诗歌,所以往往營造出哀戚抑郁的情调,烘托出悲剧的氛围。不论缨缨吸泣、苦心期待丈夫回心转意的《小雅·白华》的女主人公,还是决心与丈夫割断感情上联系的《卫风·氓》的女主人公,都无法走出孤独痛苦、悲戚伤感的心境。“《郑风·遵大路》的斑斑泪痕,《小雅· 我行其野》中的独行孤景……美丽的优伤,含情的惆怅,纷然创造出种种沉郁、凄婉的氛围,动人心弦的哀歌”。(孔慧云)

(三)比兴手法的恰当运用, 突出了弃妇多变的感情世界。“弃妇诗”中常用比兴手法引物入诗,描写弃妇在被丈夫弃逐回娘家路上的所见所感。旧地重过,触景生情,“激起她们无限的伤感、联想和哀怨之情”。(李玲)如《卫风· 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树这个实景起兴,用桑叶的鲜亮润泽,比喻弃妇当年出嫁之日的容颜亮丽光彩,惹人喜爱。“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弃妇被丈夫抛弃时的憔悴苍老、孤苦无依,令人同情。这种具有强烈对比性的托物寄情的手法,对表现弃妇被弃后复杂多变的感情世界可谓恰到好处。

五、“弃妇诗”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是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的源头。“弃妇诗”同其他题材的诗歌一样,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弃妇诗”成为一种延续至今的文学类型,如汉乐府有《上山采靡芜》《怨歌行》《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母别子》《琵琶行》……宋元明清有《秦香莲》《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近代,《雷雨》《人生》也是代表作。它们都从《诗经》“弃妇诗”中汲取了营养,展现了批判社会的力量。

其次,弃妇诗中两类迥然不同的弃妇形象为后代文学提供了人物形象创作的范本。自尊自信决绝型的“弃妇”形象,从《氓》延续到汉乐府《白头吟》,女主人公更加坚强理智,“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你既然违背了诺言,我也会决然离去。柔弱怯懦的弃妇亦有后继者,司马相如的《长门赋》中陈皇后明知是武帝另宠新欢抛弃了她,却“揄长袂以自翳兮,数昔日之諐殃”,“把失宠的缘由归结为自己的罪愆”。(王颖)

最后,《诗经》中的“弃妇诗”与《离骚》中的“香草美人”共同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极为重要的“男子而为闺音”的传统。如曹植在争夺王位的纷争中落败,心中充塞苦闷,因此创作了大量诗作并直接命名为《弃妇诗》,以弃妇的美丽坚贞表明自己的高洁。李白在《妾薄命》中,借陈皇后之口悲愤地喊出“以色事他人,能有几时好?”寄托了臣子因得不到君王的信任和倚重而无奈的情感。此后,“弃妇诗”的意义就越发复杂。

猜你喜欢
卫风中谷弃妇
不同谷子品种在密云示范区的种植表现
《诗经》弃妇诗近十年研究综述
古今弃妇形象的转变及妇女地位的反思
由称呼变换看《诗经·卫风·氓》的情感波澜
死亡真相
“以我贿迁”之贿
张幼仪:打造商界传奇的徐志摩弃妇
国内中西方古典文学中“弃妇”形象研究成果综论
日防相:外星人从未入侵日本
中谷元,自卫队走出的防卫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