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特发性面瘫MRI表现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2021-08-10 07:12钱华宋雯雯戴敏慧许茂盛杨林曹志坚
浙江临床医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神经节特发性面神经

钱华 宋雯雯 戴敏慧 许茂盛 杨林 曹志坚

急性特发性面瘫是一种病因未知的疾病,每年在成人中发病率20~23/10万。传统治疗使用抗病毒药物,尽管病毒原因从未被证实[1]。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约有70%的患者可以完全恢复[2],部分患者会出现因神经异常再生引起的“面瘫后联动症”[2]。预后不良与糖尿病、妊娠、年龄(>60岁)、高血压和起病时完全面瘫相关。约30%的患者6个月后仍不能完全恢复,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以用预测疾病的恢复性,但由于华勒变性的延迟性导致早期不能提供可靠的预后数据[3],MRI能够精确反映病变的位置,在面神经麻痹中,由于血液和周围神经的血脑屏障破坏或神经内压的增大引起的静脉阻塞均会引起强化程度的增加。有文献报道对感兴趣区(ROI)的测量可以有效评估急性特发性面瘫患者的预后[4]。本文分析急性特发性面瘫患者面神经MRI相对强化程度与预后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9年1月至12月本院经临床综合诊断证实为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64例,男26例,女38例,年龄24~70岁,平均40岁。均为单侧患病(右侧30例,左侧34例),64例患者均做随访。根据完全痊愈时间分为预后较好组36例(恢复时间≤6个月)与预后较差组28例(恢复时间>6个月)。

1.2 方法 (1)MR检查方法:采用西门子3T 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Verio SIEMENS),选择Head Matrix 八通道头部线圈。先进行T2WI及3D-FLAIR平扫,参数如下:横断面T2WI:TR 6000 ms,TE 98 ms,层厚2 mm,层间距0.6 mm,矩阵384×384。斜矢状面3D-VIBE 序列:TR 20 ms,TE 3.69 ms,反转角120°,层厚1 mm,层间距0 mm,FOV 200×200,矩阵320×320,扫描时间1 min 7 s。平扫结束后,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Gd-DTPA),然后重复扫描3D-VIBE 序列,参数和定位同平扫。(2)图像定量评价:将所有图像传送至专用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美国GE公司)进行观察和测量,选取同一患者患侧面神经各段(内耳段、迷路段、膝状神经节段、鼓室段和乳突段)同个部位感兴趣区(ROI),得到增强前(I前)及增强后的数值(I后),每个部位分别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SI值=(I后-I前)/I前×100%。判断面神经的强化程度[5]。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预后较差组患者面神经MRI增强 增强后左侧面神经迷路段及膝状神经节段较平扫明显强化。见图1。

图1 预后较差患者面神经MRI 3D-VIBE图

2.2 MR增强后两组患者五段面神经强化程度比较 见表1。

表1 MR增强后两组患者五段面神经强化程度比较

3 讨论

急性特发性面瘫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包括病毒感染,炎症,缺血,和免疫疾病等。大多数情况下,急性特发性面瘫被认为是由面神经炎症和水肿引起的。面神经影像学可用于评估涉及神经的病理状态,MRI在这方面应用广泛[6]。急性特发性面瘫患者可因炎症或水肿压迫面神经远段或迷路段。面神经MR增强检查可以量化评估急性特发性面瘫。3D-VIBE 序列磁共振增强检查对诊断面神经病变的敏感度为86%~96%,特异度为87%~92%[7]。

本资料结果显示,膝状神经节两组间强化程度差异最大,其次为迷路段,其余内听道段、鼓室段、乳突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正常人中,鼓室段和乳突段在MRI上表现轻度强化,而迷路段则不强化,这可能是由于面神经周围动静脉丛分布不均匀,迷路段几乎未被覆盖,鼓室段、乳突段则被广泛包裹。在急性特发性面瘫中,面神经管入口和迷路段面神经常因对比而增强,膝状神经节周围强化尤为明显,这与本资料研究结果相符。膝状神经节是嗜神经病毒潜伏感染的位置,是大多数情况下感染的初始位置,炎症及水肿沿着膝状神经节前后蔓延,因此急性特发性面瘫患者迷路段、膝状神经节的强化程度较其余几段幅度高。有研究指出MRI上显示面神经强化程度高的患者比健康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升高,且中性粒数目与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预后有一定提示意义[8]。本资料膝状神经节及迷路段的面神经炎症程度更严重,且预后较差的患者这两段的神经强化幅度比预后较好的患者明显升高。

因此,面神经MR增强成像可以作为一种常规的临床检查手段,在症状出现后早期提供预后信息。手术证实,面神经内听道区域有明显的静脉淤积,再加上神经周围水肿,导致面神经管入口处面神经受压[9]。这种压迫会导致面神经进一步的华勒变性。临床研究表明,如出现神经电生理的异常,外科减压改善华勒变性已经为时已晚[9]。通过对面神经磁共振成像结果的早期定量分析,可以在早期评估手术治疗的必要性,从而预防不可逆的神经损伤。

综上所述,定量分析面神经血管束信号强度测量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定量MR成像测量可为急性特发性面瘫的临床病程提供可靠的预后信息。膝状神经节及迷路段的面神经信号增强程度的测量被认为是一种简单且可行的方法,对患者的预后进行一定的评估,从而有助于临床更好的治疗。

猜你喜欢
神经节特发性面神经
奇神经节介入治疗的应用进展
瞬目反射与面神经运动传导检测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
基于对背根神经节中神经生长因子的调控探究华蟾素治疗骨癌痛的机制
术中面神经肌电监测对腮腺切除术后面神经麻痹发生率的影响Meta分析
运动单位数目估计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情评估及预后的应用
电针“梨状二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NPY、SP及神经节的影响
整体护理在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专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