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让学生的微日记不“微”

2021-08-10 20:24张夫侠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21年5期
关键词:支架日记细节

张夫侠

作文能反映学生的情感、思想和学习情况,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指标,因此写好作文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但学生在写作时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无话可说、语言平淡、思路跑偏等。笔者认为,支架教学法是解决作文问题的好方法,它能帮助学生厘清写作顺序,从而让学生敢于创新,乐于表达,全面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更是学生成长的“史记”。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各出奇招,有的给出模板,让学生直接填空;有的总结写作经验,引导学生模仿;有的甚至采用车轮战、题海战等疲劳战术……可这些方法都收效甚微。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支架教学法,让学生的微日记不“微”,为作文教学“引水疏流”。

微日记不是随性而作,而是让学生有计划、有层次地写作,笔者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在写作时出现的问题,设计了循序渐进的微日记训练模式,利用支架教学法,让学生在训练中获得写作的成就感,帮助学生成功迈出写作的第一步。

一、“看点”支架

在微日记的写作训练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其实有很多“看点”,可是在写作时却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了之,比如写场面热闹,就说“热闹极了”;说商品种类繁多,就说“应有尽有”;说自己费力做某事,就说“使出了吃奶的力量”;说做一件事不容易就用“大费周折”等,没有进行细节描写,导致文章浮于表面,缺乏层次感。请看微日记《我的贪吃弟弟》片段:

我的弟弟非常贪吃,今天妈妈带他去吃大餐,服务员刚端上一盘诱人的菜,弟弟迅速抢过来,一扫而光,几秒钟就把这盘菜吃完了。

其实,片段中的“一扫而光”是这篇微日记的“看点”,是最有趣,最该浓墨重彩地描写的地方。于是,笔者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①弟弟看到服务员端上一盘诱人的菜先是怎么做的?②当弟弟把这盘菜抢到自己跟前时,大家有什么反应?特别是你,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妈妈又是怎么做的?③弟弟不顾别人的眼神,自顾狂吃时,你又是怎么做的?对你的百般阻挠,弟弟有什么反应?④弟弟吃完饭是什么样的?

在这样的支架引导下,学生进行了修改,对“一扫而光”的过程进行了详细描写,请看片段:

服务员端着菜进来,弟弟的眼睛就没有离开过盘子,服务员刚把盘子放下,手还没有拿走,弟弟就眼疾手快地把盘子拉到了自己跟前,筷子都没来得及拿,就用“五指”抓了起来。我和妈妈同时喊道:“你看你什么样子?”妈妈接着说道:“放到中间,大家一起吃。”弟弟的眼睛都没眨,用力摇了下头,继续吃了起来。妈妈生气了,立刻走到弟弟面前,想把菜放到中间,可弟弟早有防备,半个身子趴在盘子上,无论妈妈怎么拽,丝毫没有影响他吃。妈妈愤怒地打了他一下,他流着眼泪,依然大口大口地吃着,直到菜没了,他才满意地擦擦嘴,拭去眼角的泪水。我愣愣地看着他,想揍他,可弟弟根本不看我,自顾摸着肚子,满脸餍足……

有了这样的细节描写,文章更细腻、更生动,因此教师要经常开展细节描写训练,让学生关注细节,学会细节描写。

二、“动作”支架

很多学生在写叙事类文章时,喜欢草草收笔,不注重动作描写。导致文章表意不清晰,不具体。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用精准的语言,把人物的动作写具体,对他们来说确实是件难事。但如果教师能够借助支架,把动作分解,这样就能降低写作难度。写作之前,笔者会帮助学生列出支架:①回忆这件事是怎么做的?②每一步的动作又是怎样的?③如果是你做的这件事,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如果不是你做的,可以根据人物的神态进行联想。④完成文章,自己读读,看动作是否连贯。借助支架,学生能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

如《不懂就问》中有这样的片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这样就把问的整个过程详细地写了出来,而且动作连贯、准确。这样精准的常态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写能力,对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三“场景”支架

统编教材中,每个“学习园地”中都安排了“读读背背”栏目,意在让学生积累成语。可是在写作时不是成语用多了就有文采。作文中使用过多成语,细节就没有了,这样的作文是不能打动人和感染人的。

如学习“瘦骨嶙峋”这个词时,可以给学生搭建支架:让学生思考瘦骨嶙峋是什么意思?体现的是人物的什么特点?与常人有什么不一样?想象《卖火柴的小女孩》长年饥一顿饱一顿,她的形象会是什么样的?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很快写出这样的文字:“我的奶奶,已经病了很多年,常年吃药,导致肠胃不好,很少吃主食,脸庞瘦削,甚至可以看清脸颊的每一块骨头。手指像干枯的树枝,青筋暴出,脸黑黑的,看着有点吓人。”

把精炼的成语场景化,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学会铺陈语言,锻炼刻画细节的能力。

四、“特写”支架

作文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会说话,还要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发散思维以及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看待事物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部编版教材三年级的写作训练中有“我的自画像”,学生在写“身高”时习惯运用“不高不矮”“个子很高”“还不算高”等词语,表述非常模糊。针对学生的现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支架:①你的身高是多少?②排队你经常排在第几个?③在班级里你坐在第几排?④有什么事情因为身高轻易解决的?根据这些问题,学生这样写道:“我已经9岁了,可还是个小萝卜头。排队总是当火车头,讲台是我的老朋友,老师说话声音似乎都能把我的耳朵震聋,我在班级内最常做的事就是擦那些低矮的作业柜,因为我比作业柜稍微高那么一点,這个工作特别适合我。看到那些高个子一跳就能擦到黑板最高处,我很羡慕。”

这样的问题支架降低了写作难度,让学生感觉有话可说,在写作中充满自信。

总之,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有着自己的表达需求,“微日记”给予学生自由的翅膀,让学生能够自由表达。学生的每一篇日记,都是他们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真情的流露。“支架”,让学生的微日记不“微”。这样的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猜你喜欢
支架日记细节
心脏支架有寿命吗
提供教学支架,突破教学难点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细节取胜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iBed Tablet Stand平板支架
用“四步叩问法”突破共点力平衡中的支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