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2021-08-11 02:55胡亚莉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13期
关键词:实事求是本课史料

胡亚莉

统编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7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是开展“四史”教育的重要载体,而本课涉及事件较多、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重难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为此,教学中以大概念统摄整个教学,进行如下探究。

一、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教学内容系统化和结构化

总结学界的关于“学科大概念”基本特征为抽象性、统摄性、迁移性和意义性。结合历史学科的具体特点,“历史学科大概念”应该是史论概念、重要命题和基本原理等;而史实概念和教材标题一般不是大概念。有了大概念(笔者认为相当于“课魂”),就有了教学总体目标方向,就能够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对重要的可迁移的学科观点的深层次理解。

为此,笔者以“实事求是”为大概念,统摄《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7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以下简称本课)。本课活动设计旨在通过梳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成功探索和失误,认识“实事求是”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法宝。活动中,学生以分组整理的形式,了解该时期我国建设的成就和失误,在此基础上通过图片和口号与相关史实的配对让学生加深对相关史实的理解,为下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釋能力奠定一定的史实基础。最后通过呈现十年探索给国民经济面貌带来的总体变化,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让学生自觉认识到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增强理性认识;认识到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曲折,但一直在不断发展,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运用史料教学、使教学内容情境化和深度化

如今,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已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界的共识。但是,如何通过史料教学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之中,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引发深沉的理性思考则是更为有意义的事情。为了达成此目标,本课设计重点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

1.史料的选取方面:注重典型性、多样性与适切性的统一

史料教学能否成功,选择好的史料至关重要。史料的典型性,就是选取那些经典的、大众化的且有说服力的史料;史料的多样性指的是运用多种形式的史料,不拘一格。文字史料、图像史料、口述史料各有优长,配合使用,交错出现,各尽其用,往往能够激活课堂。例如:在本课开始的环节运用“人造天河——红旗渠”图和 1996年6月2日,江泽民题:“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图导入,从学生相对熟悉的事务入手,缩小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感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运用了两幅图片,既避免了内容的重复,又对学生运用知识水平要求也是层层递进的。

2.史料的运用方面:引导学生深度感悟和体验历史、对历史做出理性判断与思考

历史不但指过去发生的事,更重要的是指对过去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史料进入历史现场,身临其境重演历史的过程,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与认识则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由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存在着鸿沟,甚至会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冲突,如何让学生进入历史现场,史料可以成为很好的媒介。如讲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时,我运用了一组鲜活的历史图片(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问题的讲话、中共八大、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七千人大会、“四个现代化”等),让学生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来了一个零距离接触,通过问题引发他们思考,从而较快地进入到历史场景之中。

需要指出的是,图像史料乃是引导学生进入历史现场最为有效的工具之一,这是因为图像史料具有直观性、生动性,能很好地引导学习者想象过去。当然,文字史料同样也能激发学习者的思考和想象。本课选用了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下册)》文本,例如学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建设成就”时引入相关材料。

材料一:从1958年到1965年期间,建成了531个大中型工业项目;新建扩建了一大批重要企业,如武汉、包头等十大钢铁公司,一批重要有色金属冶炼厂,几十个煤炭企业和发电厂,以及生产规模达到100万吨的大庆油田等。在1958年至1965年期间,全国新增铁路通车里程7200多公里,有12条干线建成或部分建成。公路航运和邮电通讯事业也有很大进展。1958年到1965年,大中型的水利建设施工项目达290多项,其中建成的有150多项,除用于治理淮河外,还用于治理黄河、海河两大水系等。灌溉面积在全部耕地中的比重,从1957年的24.4%,上升到1965年的32%。

以上材料级数据说明我国1956年至1965年在工业、交通运输业、水利建设、国防科技等方面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特别是成功爆炸原子弹和氢弹都发生在60年代初,我国在当时那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取得如此震惊世界的成就,令人难以想象,但它却是真实的,学生非常自然地感受认识了本课大概念“实事求是”及爱国情怀。

这样的文字史料所包含的丰富的历史细节,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进入历史现场,是为了站在时人的角度去理解过去。但是这还不够,还要以更为宏大的视角俯瞰和远眺历史。所以,笔者还运用了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下册)》的评论,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史学大家的论述中体会对历史的深远而理性的思考。

材料二:在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东方农业大国,在既没有先例又没有足够准备的条件下,在异常复杂的内外环境中,要独立地探索一条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项极其艰难的事业。许多在事后看起来十分明白的事情,当时却未必能看得清楚。在大胆地摸索前进的过程中,既出现正确的或者比较正确的主张,又出现错误的主张,并且相互渗透和交织着,是并不奇怪的。

金冲及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正确和错误主张?反映了他的何种态度? 十年探索成功与失误交织,举例说明这给了我们哪些经验和教训。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切归纳起来就是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实事求是”。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本课史料
坚持实事求是与党性原则的统一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实事求是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漫话“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