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基础教育评价改革路向:回归教育初心

2021-08-16 07:03龙海涛
基础教育参考 2021年7期
关键词:教育评价基础教育新时代

龙海涛

[摘   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首部国家层面纲领性文件,其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政策走向指明了方向,为我国尽快建立新型基础教育评价体系开出了良方,标志着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迈入了任重道远的新时代。

[关键词]新时代;基础教育;教育评价;改革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1]。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吹响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号角。《总体方案》提出了“一条主线”(坚持立德树人)、“两个目标”(5-10年目标、2035年远景目标)、“三大内容”(总体要求、重点任务、组织实施)、“四个评价”(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五类主体”(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为我国尽快建立新时代新型基础教育评价体系开出了良方,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迈入新时代。以下就《总体方案》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影响进行解读,以加深广大学生、家长、基础教育工作者对其的理解。

一、坚持“一条主线”,回归基础教育本真初心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本真和初心,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条主线始终贯穿于教育评价改革全过程[2]。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总体方案》从根本上回应了“什么是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怎么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3]。

坚持立德树人,就是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抓住教育评价这一“方向盘”,让学校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念,让社会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助推我国基础教育回归本真初心。在党委和政府层面,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科学地履行职责,必须做到“三不得一严禁”,对违法并产生重大影响的责任者要进行问责追责。在学校层面,要把立德树人取得的效果作为根本性标准。具体来说,幼儿园要克服“小学化”的错误倾向;义务教育学校要突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增加社会满意度;普通高中要突出综合素质评价,加强对学生发展的科学指导,规范招生宣传和办学职责等行为。在教师层面,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的首要标准,突出教书育人的实际成效,注重思政课程建设。在学生层面,要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强化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评价。在社会层面,要破除“唯名校”“唯学历”的选人用人导向,转为以思想品德和能力水平为依据。

二、提出“两个目标”,描绘基础教育改革蓝图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中,“五唯”是教育评价改革最难啃的“硬骨头”,其存在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4]。破除“五唯”顽瘴痼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不懈努力。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出台,为新时代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绘制了宏伟蓝图。《总体方案》结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要求,充分考虑教育评价改革的严峻性和长期性,将教育评价改革定义为两个相对独立而又统一的阶段(5-10年,到2035年),并分别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任务,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至少要经过15年改革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基础教育评价改革涉及千家万户,必须沿着正确的方向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不能急于求成。“两个目标”的提出,体现了改革的阶段性和整体性的统一。

三、涵盖“三大内容”,明确教育评价改革任务

《总体方案》包括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组织实施三大主要内容,特别是指出了落实教育评价改革路径,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有效性[5]。“总体要求”提出了“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科学有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中国特色”的“五个坚持”。“重点任务”以破“五唯”为重点,明晰了五类22大项改革任务。“组织实施”则强调了教育评价改革需要树立“一盘棋”思想。

基础教育的评价改革不是单个制度政策的修订和个别环节的完善,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领域、各相关要素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推进。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领导职责。一方面,将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大力推进该项工作有序有效地推进;另一方面,不得将升学率等与学校的绩效评优、教育经费投入、教师的工资待遇等挂钩。同时,要建立督导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并督正违背要求的行为,并对相关责任者进行追责。学校和教师要尽快提高教育评价改革的意识和能力,主动适应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对基础教育的新要求。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成才观念,加强与学校之间的有效合作,共同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用人单位要更新选人用人观念,带动全社会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氛围。新闻媒体要加大对教育评价改革工作的宣传解读,促进社会各方形成共识。此外,要进一步创新基础教育评价工具,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作用,使其为智能科学评价提供支撑。

四、突出“四个评价”,促进教育评价科学有效

七十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飞速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当前仍然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发展不充分、素质教育推进不顺畅以及学校创新特色发展不鲜明等问题[6]。长期以来,包括政府、学校、教师和家长在内的整个社会,形成了过于重视学生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的评价体系,严重违背了基础教育的本真和初心。“四个评价”的提出,体现了对教育改革发展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学校办学规律的遵循,是破除“五唯”痼疾的科学良方,有利于解决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

“四个评价”是一个有机整体。“过程评价”能及时检测和发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充分體现评价的预测、咨询和调节作用。“改进结果评价”和“强化过程评价”就是要扭转当前“结果唯一”的错误倾向,做到“结果”与“过程”的统筹兼顾。“增值评价”将为基础教育的自主创新发展注入活力。探索“增值评价”,有利于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和不同地区基础教育的自主化、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综合评价”则是对被评价者做出全面性的评判,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很强的导向作用[7]。

五、立足“五类主体”,强化教育评价系统思维

基础教育关系着社会的每一个细胞,关系着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为此,《总体方案》的整体设计更加注重评价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整体思维。《总体方案》以我国教育评价改革中紧密相关的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五类主体为对象,既明确了各主体在教育改革中的责任和使命,又创新了对各主体的评价标准。针对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最为难啃的“硬骨头”——“五唯”问题,五“破”五“立”,既找到了教育评价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措施。例如,党委和政府要改变以升学率为核心评判尺度的政绩观,教师要改变重视发表论文而忽视教书育人和一线学生工作的价值观,家长要改变只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而轻视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成才观,社会要改变学历、名校作为招聘、晋升的用人观,从而凝聚社会改革共识,催生改革动力。

此外,《总体方案》也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例如,幼儿园要纳入质量评估范畴,中小学校要健全质量监测机制,突出综合素质评价;要营造和谐育人氛围,推进选课走班制度,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将家校联系落实情况纳入教师考核等。

总之,《总体方案》的出台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标志性大事件。基础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应以《总体方案》为依据,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为教育回归初心、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N].人民日报,2020-10-01.

[2]王定华.世界格局变革下我国本科教育发展的若干方略[J].教育研究,2020(8):85-95.

[3]胡浩.改革来了,教育评价“新”指挥棒力破“五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解读[N].新华每日电讯,2020-10-14.

[4]潘宛莹.克服“五唯”,让大学科研回归本质[N].人民论坛,2019-04-3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教育部负责人就《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答记者问[J].西藏教育,2020(10):8-13.

[6]杨小微,张秋霞.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难点与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3):79-90.

[7]石中英.回歸教育本体——当前我国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刍议[J].教育研究,2020(9):4-15.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教育评价基础教育新时代
关注“人的发展”:“核心素养”观下学校教育的召唤
基于幼儿成长的有效教育评价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初探教育评价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