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神经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2021-08-17 08:57张涛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9期
关键词:开颅脑血管病神经功能

张涛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妇幼保健院(齐都医院),山东 淄博)

0 引言

颈动脉海绵窦瘘、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均为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并发症多、复发率高等特点[1]。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改善其预后有重要意义。临床常规治疗脑血管病的方式是开颅手术,然而开颅手术风险较大、感染率高、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高,因此临床需要寻求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神经介入手术即目前临床治疗脑血管病的有效方法,然该方法同样具有较高的风险。本研究即分析神经介入治疗应用于脑血管病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4月到2020年4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8例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主体,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这68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男25例,女9例,年龄在40~70岁,平均(60.12±2.27)岁,脑血管病类型:缺血型16例、出血型18例,接受传统开颅手术。观察组34例,男24例,女10例,年龄在42~75岁,平均(61.07±2.08)岁,脑血管病类型:缺血型15例、出血型19例,接受神经介入治疗。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接受CT及磁共振检查,符合《中国重症脑血管病管理共识2015》关于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断标准;签署同意研究书。

排除标准:严重精神障碍;脑疝;合并有其他器质性功能障碍如肝、肾等;无手术指征;合并有恶心肿瘤;造影剂过敏;临床资料缺失。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开颅手术,麻醉方式硬脑膜外麻醉,打开患者颅骨,根据影像学检查确定脑部出血的部位,清除或引流脑部血肿。

观察组实施神经介入治疗,术前嘱咐患者排空肠胃,备皮,麻醉方式局部麻醉,消毒患者两侧腹股沟,穿刺点选择腹股沟韧带下方2 cm做一长约2 mm的切口,保持穿刺角度在30°~40°将导丝送入动脉行动脉造影,结合造影结果开展全身肝素化,全方位、多角度观察脑血管疾病病变部位,然后再进行药物注入、溶解血栓、扩张血管等治疗。术后包扎好穿刺部位后,对患者进行严密的检查以观察其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发生并发症如皮下血肿、血管痉挛、动脉瘤术中破裂、穿刺并发症等不良事件的概率;(2)记录两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其中生活质量从患者身体状态、心理状态、社会环境及自我认知等方面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示其生活质量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根据平行凝视、语言、面部表情、上下肢肌力等方面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高;(3)治疗效果指标:显效-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基本恢复至正常人的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大幅下降;有效-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明显改善;无效-还需要家属或护理人员协助完成日常生活的自理,或发生术后或术中并发症。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所有患者×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非正态分布的数据通过对数变换使其接近正态分布;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个均数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样本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下表1。

表1 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n(%)]

2.2 两组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比

观察组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下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比(±s)

表2 两组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比(±s)

组别 例数 生活质量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观察组 34 88.36±13.57 14.28±4.16对照组 34 70.29±14.31 20.39±5.22 t 5.343 5.338 P 0.000 0.000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下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脑血管病是由于颅内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类疾病,该病通常具有起病急、病情危重的特点。脑血管病的临床症状以智力减弱、语言功能及肢体功能障碍等,若不尽早接受治疗,很可导致机体出现严重损伤,甚至致残或致死[2-3]。临床治疗脑血管病的传统手术方式即开颅手术治疗,通过直接清除颅内血肿来治疗疾病,然开颅手术风险性高、创伤大、恢复速度慢、并发症较多等特点,其实用性在逐渐减小。取而代之的是静脉溶栓、神经介入等治疗方式。神经介入是一种微创手术,以计算机操作作为辅助手段,通过计算机成像技术确定动脉狭窄位置,然后通过导丝、导管和球囊扩张等材料,经血管内导管操作诊疗病变血管,对狭窄或堵塞血管的病变进行诊断及微创治疗[4-5]。神经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适应证更广泛、治疗效果佳、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脑血管病患者,也适用于特殊部位无法开颅手术的患者[6]。但由于人的血管细小脆弱,并且输送血液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穿刺手术后的并发症难以避免,严重者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这对术者的操作技能要求极高[7-8]。本研究即通过对比传统开颅手术和神经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神经介入治疗的效果。

根据研究结果,接受神经介入治疗的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接受开颅手术治疗的对照组,前者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在手术后得到有效的恢复,虽然无法恢复至正常人的水平,但是能够做到基本的生活自理,患者的身体状态、心理状态及社会环境和自我认知等方面均得到有效的恢复,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同时对照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也低于后者,患者平行凝视、语言、面部表情、上下肢肌力等与神经功能相关的行为特征在治疗后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甚至治愈,显著提高了患者的预后水平。对两组发生并发症如皮下血肿、血管痉挛、动脉瘤术中破裂、穿刺并发症等情况的概率进行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表示神经介入治疗虽然对术者操作技能要求极高,但是成功治疗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是神经介入治疗发生穿刺并发症的概率较高,术者操作技术不到位对于治疗的结果具有极大影响,因而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基于此,期望能够寻求到更安全的进行神经介入治疗的方式。

综上所述,神经介入治疗脑血管病的有效性较高,该手术方式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其预后水平,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开颅脑血管病神经功能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黄精四草汤加味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比较分析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评价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