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联合美多芭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的效果观察

2021-08-17 08:57苏红霞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9期
关键词:左旋多巴血管性丁苯

苏红霞

(莱西市市立医院,山东 莱西)

0 引言

血管性帕金森氏病,以中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诱发疾病的因素主要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淀粉样血管病等脑血管因素[1]。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我国的血管性帕金森氏病的人数接近180万。该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呆滞、非对称性肌肉张力增加、无静止性震颤及步态慌张,患者自身的生活难以自理,需要依靠他人协助才能完成基本的生活料理,因而对患者家庭、社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压力,增加了患者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当前,对于该类疾病的治疗主要以服用药物进行治疗为主,但是临床上使用的左旋多巴的治疗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近年来,相关资料显示使用丁苯酞联合美多芭对血管性帕金森氏病患者进行治疗,在保证用药安全性的同时,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我院自2018年2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血管性帕金森症患者共56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共56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中,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51~79岁,平均(67.3±3.5)岁,病史2~12年,平均(6.8±1.7)年。治疗前,帕金森氏病综合量表评分平均为(45.56±4.25)分。观察组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53~77岁,平均(68.1±2.9)岁,病史3~11年,平均(7.1±1.4)年。治疗前,帕金森氏病综合量表评分平均为(45.58±4.18)分。两组患者在男女比例、年龄、病史、帕金森氏病综合量表评分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主要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为期16周的治疗。

对照组的患者,采用美多芭进行治疗,口服,每天1次,起始剂量为0.25 g,随着患者病情的恢复情况进行用药量的调整,逐渐增加用药量,但是用药量不能超过每天0.5 g(口服,每天2次,每次0.25 g)。

观察组的患者,采用丁苯酞联合美多芭进行治疗。美多芭的用药频次、剂量与普通组患者的用药方法相同。丁苯酞的使用为口服,每天3次,每次0.2 g。

1.3 评定标准

采用帕金森氏病综合量表评分方法对患者的障碍恢复程度进行评定[3],以治疗前、治疗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等不同时间节点进行相应的评价。当综合评分≤19分时为轻度障碍;当综合评分在20~39分为中度障碍;当综合评分在40~56分为重度障碍。随着评分的增加,代表障碍程度相应的提高。相反的,随着所评定分数的降低,则代表障碍程度随之降低,即视为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身体逐渐恢复健康。

使用帕金森氏病综合量表评分法对患者的障碍恢复程度进行评定[4],并根据时间节点的不同,比较所评定分数的减轻情况。当综合评分分数下降≥50%时为显效;当综合评分分数在21%~50%时为有效;当综合评分分数<20%时为无效。

1.4 数据处理

使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平均综合评分为(45.56±4.25)分,在接受治疗后的第4周,平均综合评分为(43.62±6.23)分;第 8 周,平均综合评分为(39.52±5.17)分;在第12周,平均综合评分为(33.15±6.01)分。这表明随着治疗的深入,患者的综合评分情况在不断降低,身体的障碍程度在不断减轻,身体逐步恢复健康。且治疗后的不同阶段,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平均综合评分为(45.58±4.18)分。这表明在治疗前,与对照组的患者相比较,观察组的患者在病情程度上与对照组的患者没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治疗的深入,第4周,平均综合评分为(40.28±3.12)分;第8周,平均综合评分为(34.03±7.05)分;在第12周,平均综合评分为(21.75±3.36)分。该组的患者随着治疗的深入,患者的综合评分情况在不断降低,身体的障碍程度在不断减轻,身体逐步恢复健康。且治疗后的不同阶段,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同理,根据统计数据也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时间节点组间比较,观察组的患者的平均综合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患者,且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患者的恢复情况更好,更让人乐观,详见表1。

表1 帕金森氏病综合量表评分(±s)

表1 帕金森氏病综合量表评分(±s)

注:△表示同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不同时间点,综合评分情况与治疗前相比,P<0.05;*表示观察组的综合评分情况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第4周 第8周 第12周对照组 28 45.56±4.25 43.62±6.23△ 39.52±5.17△ 33.15±6.01△观察组 28 45.58±4.18 40.28±3.12△* 34.03±7.05△*21.75±3.36△*

观察组取得显效的为14例(50.00%),高于对照组的11例(39.29%),P<0.05;有效观察组为 13例(46.43%),高于对照组的11例(39.29%);无效观察组为1例(3.57%),低于对照组的6例(21.43%);总有效率观察组为27例(96.43%),高于对照组的22例(78.57%)。上述各指标,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不良反应情况,对照组、观察组均出现1例轻微头疼,经采取措施后症状均消失。在不良反应指标方面,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作为内科临床常见的疾病类型,血管性帕金森氏综合征多发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根据相关统计发病率约为1/10,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高发病率也呈现出上升的迹象,在发病人群的性别上,男性患者高于女性患者。

血管性帕金森氏综合征的发病可急可缓[5],可以在不明显状态下隐匿发病,也可急性或隐急性发病。发病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在静止装态下患者的肌肉僵硬,存在着震颤,容易发生激动情绪,运动方面存在障碍,偶尔会出现冲动行为。

通过生化检查可见[6],患者体内的多巴胺水平呈现出降低趋势,乙酰胆碱水平升高,功能出现亢进,因而临床上采取措施以实现患者的多巴胺水平的提升,同时降低乙酰胆碱水平。研究也证实,在造成血管帕金森氏综合征的高位因素中,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卒中是最为密切的因素。临床上使用左旋多巴对血管性帕金森氏综合征进行治疗,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而临床医师也在不断寻找其他有效的治疗手段。

美多芭内含苄丝肼及左旋多巴[7],左旋多巴在脑外也能够迅速脱羧形成多巴胺,作为弥补帕金森综合征患者脑基底神经节多巴胺含量不足的方法,由于多巴胺通过血-脑之间的屏障的能力欠缺,服用的药物产生的多巴胺大部分不能到达患者的脑基底神经节,容易在外周形成药物的不良反应,产生剂末、开关现象,甚至产生抑郁、幻觉或晨僵等不良反应。苄丝肼作为能够抑制左旋多巴在外周形成脱羧酶的抑制剂,能够抑制左旋多巴在脑外的脱羧作用,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

丁苯酞来源于人类提取的芹菜籽并由人工合成[8],作为一种消旋体,能够重构脑卒中患者的血区微循环,改善患者的脑部缺血症状,不仅降低缺氧条件下对患者的脑神经及组织的损伤,而且能够对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起到相应的保护作用,在相当程度上减轻细胞内钙库的释放量,提升抗氧化酶的活性,抑制脑神经细胞的死亡。通过相关实验也证实,丁苯酞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脑能量代谢,使患者缺血区域的血流量显著增加,从而减少了脑梗死的面积,能够显著的抵抗血小板的聚集,安全性良好。

本组研究资料也证实,采用联合用药的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接受治疗前,帕金森氏病综合评分量表指标方面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接受治疗后,帕金森氏病综合评分量表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降低,揭示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其中联合组的综合评分量表表现优于普通组。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对照组为78.57%,观察组为96.43%,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使用丁苯酞联合美多芭对血管性帕金森氏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减缓患者的痛楚,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安全性高,不良反应低,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左旋多巴血管性丁苯
丁苯酞序贯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效果观察
血清尿酸水平在血管性痴呆中的风险预测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服左旋多巴药物避开高蛋白饮食
老年“帕友”服药从小剂量开始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评估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价值分析
血管性痴呆的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5氟尿嘧啶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左旋多巴治帕金森病 会越来越没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