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Vaspin和血液流变学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2021-08-17 08:57赵立群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9期
关键词:阿替普溶栓血栓

赵立群

(迁西康力医院,河北 唐山)

0 引言

急性脑梗死(AIS)属于临床常见高危且急性发作的脑血管疾病之一,主要发病机制是由于患者出现脑部缺血、缺氧等病理性变化,诱发患者脑部组织软化、损伤、神经功能缺损的综合征,相关数据显示AIS病症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极高,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存期[1-2]。本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与常规治疗,分别对患者血清指标及神经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效果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具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取我院神经内科(时间在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后依照治疗方案的不同随机且平均将患者分为参照组(常规治疗)和研究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参照组与研究组的男、女性别比为33:17、34:16,年龄分别为47~83岁、49~81岁;平均(62.64±12.01)岁和(61.84±11.5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均经统计学验证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脑血管病学组2018年颁布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的急性脑梗死相关临床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270 min;所有患者与其直系亲属均了解本研究重点,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参与本研究。

排除标准:排除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受损患者;排除颅内水肿、出血和动脉畸形的患者;排除沟通、精神障碍、无法配合治疗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对参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治疗,给予神经相关营养、脱水、降低颅压,纠正患者水电解质紊乱,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等。在患者病情好转后给予适当的健康指导训练,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1.2.2 研究组

研究组患者在参照组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使用阿替普酶(爱通立,生产厂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国药准字:S20110052,50 mg)进行静脉注射治疗,需依据患者体重、病情选择适宜的注射剂量,一般为阿替普酶(50 mg的本药溶解为1 mg/mL的浓度)与注射用无菌水进行混合,并在1 min内将10%的混合液实施静脉推注完成,剩余剂量在1 h内进行静脉滴注给予。治疗结束24 h后对患者实行头部CT复查,若患者无颅内出血,给予常规治疗。

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1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AIS患者血清中Vaspin浓度、脑血液流变学、认知功能变化情况及差异情况。Vaspin浓度检测操作如下:采用乔羽生物的(Vaspin)ELISA法测定试剂盒,按照说明书流程及规定严格操作。脑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方法如下:使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相关指标,包括最大峰值流速(Vs)、平均流速(Vm)、舒张末期流速(Vd),以上指标判定标准均为数值越高,水平越高,治疗效果越理想;认知功能判定: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定治疗前后两组AIS患者认知功能差异及改善情况,总分30分(正常标准≥26分),判定标准为执行功能、注意集中、语言等8项维度,评分标准按照正向评分原则(分数越高,认知功能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2.0软件实时分析所得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AIS患者治疗前后影响因子指标对比

未进入试验疗程前,两组AIS患者血清中Vaspin浓度和认知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2周治疗后两组相关指标出现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患者血清中Vaspin浓度明显低于参照组,而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AIS患者治疗前后影响因子指标(Vaspin浓度和MOCA)对比(±s)

表1 两组AIS患者治疗前后影响因子指标(Vaspin浓度和MOCA)对比(±s)

组别 例数Vaspin(μg/L) MOCA(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参照组 50 1.36±0.43 0.85±0.34 13.69±5.9819.18±2.48研究组 50 1.28±0.59 0.53±0.15 13.75±5.6725.06±2.89 t 0.775 6.089 0.052 10.918 P 0.441 0.001 0.959 0.001

2.2 两组AIS患者试验疗程结束后的血液流变学分析

试验疗程结束后,研究组AIS患者的血液流变学(Vs、Vm、Vd)均明显高于参照组AIS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研究组和参照组的AIS患者治疗后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对比(±s, cm/s)

表2 研究组和参照组的AIS患者治疗后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对比(±s, cm/s)

组别 例数 Vs Vm Vd参照组 50 38.64±4.31 28.94±3.45 24.36±2.84研究组 50 42.65±5.13 33.46±3.57 28.03±2.89 t 4.232 6.438 6.405 P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及多样,心脑血管疾病、饮食、肥胖等高危因素均可诱发,而对老年患者而言,高危发病因素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发,对于年轻患者而言,肥胖是主要的发病因素[3]。

目前,静脉溶栓和介入治疗是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疾病的主要手段,但介入手术费用高,且设备要求较高,普通基层医院无法满足临床治疗的基本需求,导致AIS患者的死亡率居高不下[4]。而静脉溶栓无设备要求,可有效再通治疗梗死动脉并恢复脑组织血流灌注,且具有介入治疗相同的灌注治疗效果,因此得到广泛使用。

常规的药物治疗仅能起到降压、降脂、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治疗效果,对患者的临床病症的改善和血栓控制的效果较低,无法取得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极易发生局部血栓,血栓一旦形成,将降低脑动脉血液流动速度,而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作为新型血栓溶解药物(主要成分:糖蛋白),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静脉注射注入人体血液中,循环至脑部组织中闭塞及阻塞的血管部位,利用高维蛋白亲和性的优势选择性激活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可有效溶解血栓促使血液再通,并降低了继发性出血的发生率,有效抑制发病后颅内动脉血栓的形成,改善颅内血流灌注,增加脑内血液流速增加血流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5]。

综上所述,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有效降低患者患者血清中Vaspin,提高血液流动速度,促进患者认知功能恢复,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猜你喜欢
阿替普溶栓血栓
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