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患者经温针灸分期治疗的临床效果

2021-08-17 08:57王昊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9期
关键词:泻法面瘫针刺

王昊

(太原市人民医院,山西 太原)

0 引言

周围性面瘫是指面部肌肉麻痹瘫痪的症状,发病率较高,多为面部神经的特异性炎症导致,起病较急,患者可突发面部表情呆板,出现口眼歪斜、漱口漏水,闭目露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流泪的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味觉、听觉下降,下颌部疼痛等情况,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均造成负面干扰[1]。药物治疗、理疗、针灸治疗等方法是周围性面瘫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减轻患者的面部局部炎症反应,有效的消除患者神经水肿症状,达到面部神经和面肌功能康复的效果[2]。我院在采用温针分期治疗时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男35例,女31例,年龄19~65岁,平均(41.44±4.02)岁,病程 3~40 d,平均(20.36±4.92)d,所有患者均符合周围性面瘫的医学诊断,均有不同程度的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面部麻木等典型的症状,同时偶有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味觉障碍,均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本研究。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温针灸分期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将患者的治疗周期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不同周期的患者针刺穴位不同。早期(病程少于7 d):选择地仓、下关、阳白、四白、风池等穴位为主穴,配穴选择内庭、合谷、牵正等穴,根据不同证型为患者加减穴位。主穴采用轻针浅刺手法,配穴采用泻法。针刺得气后选4~6个穴位套l寸艾条温灸,留针20 min。中期(病程7~30 d):选取攒竹、丝竹空、颧髎、下关等为主穴,配穴根据患者的证型的不同选取不同穴位,人中歪斜者取水沟穴,闭目露睛者取睛明穴,针刺手法为中度刺激,采用平补平泻法。灸法同早期灸法,留针20 min。后期(病程30 d以上):主穴在取中期主穴的基础上,增加太冲、足三里、三阴交三穴,配穴根据患者不同证型取穴,如口角歪斜者取地仓透颊车穴,手法为透刺法,以泻法针刺健侧,补法针刺患侧,足三里和三阴交均用补法。灸法同早期灸法,留针20 min。连续治疗5周,1次/d,3次/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采用温针分期治疗后的观察神经麻痹程度评价、House-Brackmann分级、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观察患者治疗后的疗效,疗效分为显效(100分≥神经麻痹程度评分≥75分,20分>FDI评分≥15分,House-Brackmann分级提高2级)、有效(75≥神经麻痹程度评分≥50分,15分>FDI评分≥10分,House-Brackmann分级提高1~2级,)、无效(各项评价均未达到上述标准,患者的面部神经和面肌功能恢复较差)三个等级。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使用t和(±s)检验及表示计量资料,使用χ2和(%)检验及表示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比较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评分比较,治疗后,神经麻痹程度评分、FD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House-Brackmann分级,明显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比较(±s)

表1 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比较(±s)

时间 例数 神经麻痹程度评分 House-Brackmann分级 FDI评分治疗前 66 55.61±10.3 2.73±0.22 14.32±1.63治疗后 66 90.37±7.56 1.10±0.12 24.33±0.56 t 11.020 13.001 40.159 P 0.001 0.001 0.001

2.2 患者治疗后疗效观察

观察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显效患者42例(64%),有效患者21例(32%),无效患者3例(5%),治疗总有效率为95%,治疗总有效率较高。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起病较急,发病原因复杂,多为细菌感染、免疫力低下、病毒感染等所致,温针治疗、电针治疗、激光治疗等方法都是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典型方法,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均能得到显著改善,直至完全治愈,但仍有小部分的患者会因为多种原因导致治愈困难,并出现“倒错”的现象,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所以研究有效的治疗方式解决患者面瘫症状,明确治疗效果在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3]。

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多为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袭患者的面部所致,和患者体内气机阻滞、经筋失养、纵缓不收有关。现代医学认为治疗周围性面瘫应该以减轻患者的面部局部炎症反应,有效的消除患者水肿症状为目的,从而达到面部神经和面肌功能康复的效果[4]。温针治疗是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治疗方法,可开窍散热,可扶正祛邪、行气活血、祛风散寒等作用,对于周围性面瘫患者,正好能起到缓解局部缺血症状,舒张患者的面部局部血管,消除水肿和神经损伤的症状。温针灸分期治疗则在充分利用温针治疗疗效的基础上针对患者的病情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治疗[5]。温针灸分期治疗将患者的病症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个周期,认为不同的周期的患者病症原因和治疗方法都存在不同。早期时正虚邪实,邪气多存在于肌肤表面,在中期时邪气缓慢的侵入患者的肌肤,病在经筋,而后期时患者病入经络,经气阻滞,气血不足。因此,温针分期治疗根据分期理论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治疗,在不同期时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选择不同的主穴,在早期时以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为主要的原则,取风池穴等可祛风通络、温经散寒的穴位为主穴,并配以配穴;在中期时则以调和气血,温通经脉,针刺方法则以泻法为主要的方法,为患者的疏肝理气,引邪外出;在后期则温通经络,益气活血,针刺方法以透刺法为主要的方法,在健侧采用泻法,在患侧采用补法,有效缓解患者病情,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如本文研究所示,治疗后,神经麻痹程度评分、FD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House-Brackmann分级,明显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5%,治疗总有效率较高,证明在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温针分期治疗的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麻痹程度,恢复面部神经功能和躯体功能,对于患者的面瘫程度效果显著,疗效突出。

综上所述,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应用温针分期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神经麻痹程度,恢复患者的面肌功能,有效恢复患者躯体功能,效果突出,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泻法面瘫针刺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清明的雨
浅论《黄帝内经》针刺补泻操作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太阳穴
顺时针揉通便 逆时针揉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