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翼腭神经节配合普通针刺治疗面瘫的临床研究

2021-08-17 08:57丛千贺付玉娜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9期
关键词:神经节面神经面瘫

丛千贺,付玉娜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0 引言

面瘫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神经疾病,主要是由于面神经受损后导致面肌瘫痪的一种神经缺损现象。面瘫发病人群不受限制,其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目前最常见的患病因素,发病后,患者主要表现为病侧口角外泄、说话漏风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外观以及生活质量,需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1]。针灸是中医治疗中常见的治疗方式,但针灸穴位的选择也十分关键[2]。对此,本次研究针对本院面瘫患者采用针刺翼腭神经节配合普通针刺治疗,旨在分析其临床作用价值,详见下文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9年4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接收治疗的周围行面神经麻痹患者72例,按照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36例,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龄27~57岁,平均(38.9±3.5)岁;对照组患者36例,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27~55岁,平均(38.7±3.3)岁;两组患者皆符合200 年第6版《神经病学》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针刺治疗,治疗方式为:主穴: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配穴:人中沟歪加水沟、承浆;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乳突部疼痛加翳风。采用安迪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规格:0.25 mm×40 mm,对患者采取平补平泻法进行针刺,静留针30 min,疗程:1次/d,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 d。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采取针刺翼腭神经节治疗,治疗方式为:取穴:患者侧坐位,其头略高于医生或等高,偏向另侧,稍后仰,保持头部固定不动。医生坐在患者针刺侧的稍后方。以眶下孔(四白穴)为起点,向后经颧骨弓表面,到同侧外耳孔中央画一条横线,横线的中点即是翼腭神经节的体表投影位置。操作:常规消毒,医者以左手食指在颧颞结节的稍后方向上轻轻按压,可触摸到颧骨弓弯向前上方的最高点(此凹陷处为弓形切迹),用左手食指尖轻轻将该处皮肤向下按压1~2 mm,使其离开颧骨弓下沿,露出进针的缝隙,右手拇、食指持针,把针尖放在左手指甲尖中央的前上方,针尖刺入皮肤后,调整针身方向,瞄准前上方翼腭神经节所在的位置,经翼腭窝,徐徐送入约55 mm,患者立感面部麻胀或放电感,即为刺中“新吾穴”。期间不留针或仅留针片刻,每次治疗一侧,双侧交替使用。采用李老特制针具,塑柄0.35 mm×55 mm无菌新吾针。疗程:急性期,1次/d;静止期及恢复期,2次/周,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 d。

1.3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分为面肌痉挛症状分级痊愈(Portmann评分为20分)、显效(Portmann评分为17~19分)、有效(Portmann评分为14~16分)、无效(Portmann评分≤13),治疗总有效为显效、痊愈以及有效总和。

面肌痉挛症状分级:0级(无痉挛)、1级(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增多或面肌轻度颤动)、2级(眼睑、面肌自发轻微颤动,无功能障碍)、3级(痉挛明显,有轻微功能障碍)、4级(严重痉挛和功能障碍)。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的处理由软件SPSS 20.0执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2.2 分析两组患者面肌痉挛症状分级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中,0级患者15例,1级患者14例,2级患者5例,3级患者2例;对照组患者中,0级患者11例,1级患者7例,2级患者7例,3级患者7例,4级患者4例;观察组患者面积痉挛症状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时间

观察组患者治疗时间(5.2±1.2)d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时间(7.9±1.1)d,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中医分型中,将面瘫分为三种类型,即指风寒型、风热证以及气血不足型。其主要是由于患者面部遭受了寒凉空气的袭击,所导致的面神经水肿,使面神经在出颅的茎乳孔处出现了卡压的现象[3]。此外也可能是由于感冒发热等原因引起的,患者可以有血细胞增高,C反应蛋白阳性。体质虚弱、免疫力低下也可能是引起患者出现面瘫的因素[4]。中医认为,治疗面瘫患者需要根据患者病因以及病机对患者进行辨证论治[5]。在患者急性期进行针灸,并选择采取翼腭神经节、颊车、地仓等穴位进行针刺,有助于导邪外出,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祛除病邪,鼓舞正气,从而缩短疗程,促进病情恢复[6]。此外,通过对患者翼腭神经节进行针刺可有效修复面神经的髓鞘和纤维,保持面肌无萎缩,无后遗症残留,避免面瘫复发[7]。可见,相较于常规针刺治疗模式。对患者翼腭神经节进行针刺治疗临床价值更高[8]。

本次研究针对本院面瘫患者采用针刺翼腭神经节配合普通针刺治疗,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面积痉挛症状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可见,对面瘫患者采用针刺翼腭神经节配合普通针刺治疗更有利于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改善面部痉挛症状,且可有效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相较于常规的针刺治疗,两种针刺方式联合治疗面瘫患者临床效果更高,更有利于患者康复,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神经节面神经面瘫
奇神经节介入治疗的应用进展
基于对背根神经节中神经生长因子的调控探究华蟾素治疗骨癌痛的机制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大型听神经瘤手术:如何平衡肿瘤全切和神经功能保留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前庭神经鞘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影响因素分析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