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创新思政教育

2021-08-23 03:01桑春茂刘娟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校史红色思政

桑春茂 刘娟

北京市育才学校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于延安创办的基础教育学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红色,是从学校成长基因上就有别于其他兄弟学校的一个重要文化特征,也是84年来一代代育才人始终薪火相传,代代延续的独有气质。

学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深入挖掘红色校史资源,在建校80多年的教育实践中,逐步构建起包括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国家课程、学科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学校党团课程、红色校史课程、红色劳动课程、红色美育课程、红色体育课程在内的整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系统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思政学科核心素养。

1.红色思政教育传承红色文化,培育红色气质

红色,是育才学校师生葆有的气质;红色,是育才师生需要永远传承下去的精神财富。学校党委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在不断改善教学条件、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成立中学生业余党校,引导学生充分继承、发扬育才学校红色传统。学校的中学生业余党校自1985年成立以来,严抓办学质量,编写了《党校学习手册》,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严肃党校学习纪律。党校每年定期在高一年级开课,为了保障教学质量,采取支部推荐的方式招收学员。专门聘请校内外教师和专家为学生讲授党课,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程、中国革命史、革命伟人的成长等。学校团委始终把为党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优秀助手和后备军作为己任,利用团队衔接的空档期,在初二年级开展团校系列课程,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为初三年级加入共青团打下坚实的基础。红色主题党团课程与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的思政教育一同构成学校红色思政教育。

2.红色校史课程践行革命精神,增强政治认同

红色校史课程包括校史专题学习、校史馆参观讲解、校友专题讲座、寻根研学旅行课程等内容。通过红色校史课程,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为了新中国的革命事业、教育事业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永远保持乐观的革命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共产党人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对于革命理想、道德规范、价值目标的选择,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沉浸式、体验式学习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例如,在延安寻根研学旅行课程中,学生在延安保小感受老区学子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考察革命圣地,缅怀革命伟人抱负远大、功勋卓越的历程;游历六朝古都,领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历史;撰写考察日志,引导学生学会表达与交流。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延安寻根研学旅行课程让学生更加了解学校的悠久历史,更深刻感受到学校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进而激发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继承红色传统,自觉践行延安精神,弘扬学校的红色文化,使学生深度认同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

3.红色劳动教育增强公德意识,促进社会参与

红色劳动教育是学校思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校在不同学段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在全体学生中广泛开展劳动习惯培养:除了国家课程中关于劳动教育的劳动技术、通用技术课程外,小学红领巾志愿者服务、初高中志愿者服务,“敬先农、爱本草”课程、“祭先农 植五谷”系列活动,初二学农课程,高中敬老院志愿服务、职业体验课程,各学部的主题式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楼道卫生、班级板报)、城宫计划等,都在进行着红色劳动教育的课程实践。

学校通过志愿者服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引导学生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学校清晨护导、食堂志愿服务、重大主题活动、校园图书整理、学校场馆讲解以及社区、公交车站等公益活动中,都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他们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不怕苦、不怕累,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竭尽所能为他人提供服务。广泛地参与学校、社区、社会的志愿者服务,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公益活动,增强公德意识和公共参与水平,引导学生自觉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职业体验课程引导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进行理性思考、真实体验与科学规划,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在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实施过程分为职业介绍讲座、职业岗位体验、学生分享交流。三天浸润式职业体验课程,使全体高一学生更加坚定了自己要追求的职业梦想,锻炼了独立自主、交流合作、动手实践、社会参与等各方面的能力,更加明白了作为社会公民和建设者应有的担当和社会责任感。

4.红色美育课程陶冶情操,培育爱党爱国情怀

红色美育课程实施的最主要途径和载体是红色主题艺术展演、红色合唱节、红色戏剧课程等。学校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爱党爱国情怀。

以红色戏剧课程为例,学校金帆戏剧社燎原戏剧社先后创作了《白馍馍》等几部反映延安生活的话剧,改编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几部红色经典话剧,在重温学校红色历史、弘扬革命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爱党爱国情怀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红领巾》是戏剧课程最为典型的成果之一。感人至深的剧情令人潸然泪下,每一次排练、每一次表演、每一次观看,对于学生、教师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令师生产生深刻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师生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所取得的成就的深刻认同,以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的认同。

5.“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筑牢思政教育根基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同时,积极引导家庭、社会与学校三位一体,全方位协同育人,提高家庭、社会对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成长成才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共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筑牢思政教育根基。学校建立家长教师协会的协同教育工作机制,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及时了解、沟通和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家长了解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改进措施,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例如,红色劳动教育中的职业体验课程,经历了从学校提供职业体验岗位基地、组织管理,到家长教师协会共同策划、组织、参与活动的整个过程。经过两年实践,教师真实地感受到职业体验课程对学生成长产生的积极影响。该课程在学生、学校、社会产生了良好效益,同时密切了家、校、社之间的关系。

学校充分挖掘自身红色基因,在整体思政教育体系的视角下,打破课堂的时空边界,将思政教育延展至家庭、社会,创设真实的情境体验,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深度浸润、真实体验的红色思政大课堂中,学生得到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公共参与意识等方面的培育,发展了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科学精神等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增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栏目编辑 _ 王雪莉  汪倩

猜你喜欢
校史红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校史故事演出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读校史 , 走进辽科的前世今生(一)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肃农业大学校史育人的实践探索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