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小学高年级学困生自信心的提升策略

2021-08-24 13:19沈晓珊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90期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自信心积极心理学

沈晓珊

【摘要】小学高年级学困生普遍存在自信不足或自卑的现象。学困生缺乏自信会严重影响自身的学习、生活及身心健康的发展。积极心理品质对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学习适应能力和增强自信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从小学高年级学困生自信心缺失的现状着手,探索小学高年级学困生自信心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学困生;自信心;积极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

“学困生”问题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主要制约因素。农村小学的生源主要来自本地家庭和外来务工家庭,家庭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学生之间差异扩大,尤其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困生人数逐渐增多。相对普通学生,小学高年级学困生更容易因为缺乏自信而形成某种不良行为或心理问题。因此,研究如何提高学困生的自信心水平,从而改善学习困难的问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小学高年级学困生的心理现状

(一)自信心不足,缺乏学习动力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期,处于心理发展的骤变期,在思想、心理、行为上容易产生偏差,影响学习。而小学高年级学困生普遍表现出态度消极、自我评价低、对学习缺乏自信心等情況。有研究表明,存在自卑心理的学困生由于自身基础薄弱,在学习中屡遭挫折后对自我评价低,更容易形成某种不良行为或心理问题。在行为层面,主要表现为学习时没有耐心,遇到困难时特别容易放弃,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行。这些学生普遍比较敏感,往往很在意他人的评价,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心理上的自卑致让学困生在学习上失去动力,导致学习成效不佳,也难以建立积极的心理品质。

(二)自控能力薄弱,学习状态松散

大多数学困生的学习行为存在自控力不足的学习状态。比如,学生具体表现学习状态散漫、在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上课时总是管不住自己,喜欢做小动作,甚至是离开座位;课后做作业马虎,总是拖拖拉拉,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过度依赖家长等。升入高年级,学习基础原本就薄弱的学困生因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加上缺乏父母和教师的监督,学习状态多数为任意涣散。

(三)抗挫能力较差,习惯依赖他人

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即使是农村家庭的孩子,由于长期受到家里长辈的庇护,或者父母包办事情,很少经历挫折,因此心理比较脆弱,依赖性强。学困生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他们在面对学习困难的时候,第一个想法就是逃避,从不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从不分析失败的原因;缺乏对挫折和失败的接受能力,容易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

二、小学生高年级学困生自信心缺失的原因

(一)自我因素

小学生自信心的形成与他们的自我评价息息相关。到了小学阶段,随着知识、阅历的不断增长,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评价能力则进一步提高,能否正确地认知与评价将影响学生自信心的形成。小学高年级学困生由于自身基础薄弱,在学习中屡遭挫折后,往往会把失败归因为自我能力水平低下,不能客观、合理地进行自我认识与评价,致使他们对自己丧失自信心。

(二)家庭因素

一般而言,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夫妻关系等都会对学困生的自信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方式偏向民主型的家庭,学生往往在成长过程会表现得比较自信,相反,权威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学生更多表现出自卑。因此,成长在父母关系融洽、家庭氛围和谐、父母文化水平较高的家庭中的学生相对更自信;而在经济困难的家庭、单亲家庭以及离异家庭中成长的学生极易产生不自信的心理。

(三)学校因素

进入小学高年级,学习难度会逐渐增加,学困生常常因为无法及时跟上教学的进度,遇到学习难题而产生自卑情绪。久而久之,学习上的挫败感就会使学生将这些挫折归咎于自己能力不行,无法实现学习目标,进而产生不自信的心理。另一方面,教师对学困生的态度与期盼,也会直接对其自信心的形成与发展造成影响。

三、小学高年级学困生自信心提升的理论支持

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实现自我的需要,这需要会引发人的内在积极力量和优秀品格。它要求人们以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倡导人们以积极心态来处理与解决许多的心理现象或心理问题。

(一)积极自我认识

对自我认识持积极态度的的学生往往自尊、自信、积极、乐观;拥有积极自我认识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中懂得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不轻易忽视自己。因此,构建积极的自我认识可以利用自我认识活动、积极归因训练、积极实践活动、积极评估等多种途径,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学会肯定与信任自己。

(二)积极情绪体验

自信心不足的学困生对待事物容易以否定的、负面的态度区应对,学习的适应能力较弱。那么,积极情绪体验可以通过纠正学困生自身的不良认识,帮助其搭建完善、和谐的人际网络,保证其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更有助于学生塑造乐观自立、自主自信的心理品质。

(二)积极社会环境

积极心理学提出,个体在社会中很重要的一种心理资本就是积极的社会关系。营造积极的社会环境能给学生搭建强力而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他们发展自信以及健康的心理与人际关系。其中,学生可以通过人际关系作为资源,实现提升自信与适应能力的需求。

四、小学生高年级学困生自信心的提升策略

自信心是学生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主要心理品质之一。学生的自信心受到个体自身、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调动各方面因素,为提升学困生的自信心创造良好条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孕育积极心理品质。

(一)构建积极自我认识,提高学生自信水平

积极心理学倡导引导学生调整自我认识,树立积极认知,转变对自己的负面认识与评价。小学高年级学生有独立思考、自主判断的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调整自我认知,从而调控自己的行为。教育者要针对学困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地开展积极自我意识教育活动,帮助学困生主动构建积极的自我认识;让学困生在活动中既能满足内在的心理需要,同时也能学会全面客观评价自己。例如,通过“发现个人优势”活动,引导学生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重新认识自己的特长和品质,在全面客观评价自己的基础上,通过持续激发个体的积极力量,使之构建积极自我认知,从而增强对自信心的认知能力。

(二)增强积极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快乐等。课上,教师要善用激励与赏识,及时对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如,用目光微笑地对视、点头,鼓励学困生“谢谢你的勇敢分享!”“你的想法真棒!”等。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积极情绪体验越多,自尊心的水平也会提高。他们更容易认可自己、懂得欣赏与接纳自己的不足。课后,教师可以组织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如,让学生每天记录自己快乐的三件事,提升学生的生活幸福感及自我效能感,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内在感受,并在行动中逐步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

(三)营造积极社会环境,塑造学生积极行为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社会环境对于学生自信心提升的重要影响,积极的外部环境、人际关系等建立有利于塑造良好的行为与发展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设法给学困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具体做法为以下几点:一是课堂上要以关注这类学生的心理需求为中心,多为学困生的学习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情境;二是与学困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赏识与肯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三是发挥学困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我效能感,避免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沮丧和自卑心理,从而提升其学习积极性。

五、结语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通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为学困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善于从提高积极自我认识、增强积极情绪体验、创设积极社会环境方面着手,从而提升学困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肯定自己,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曾钟.团体辅导对高一学生自信心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9.

[2]李园.运用班级团体辅导技术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心理干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刘春敏.积极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六年级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责任编辑  李  源

猜你喜欢
团体心理辅导自信心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对五年制高职护理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培养初中学生自信心与英语教学的相关性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