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同群体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差异的元分析

2021-08-27 02:05税晓燕陈彦宏宋水英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研究者态度

税晓燕,陈彦宏*,宋水英

(1.内江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四川 内江 641100;2.重庆合阳中学,重庆 合川 401520)

0 引言

现如今,大中小学生、教师等的心理困扰日益增加,为了解决大家的心理需求,提升公民的心理素质,国家相继出台相关文件.例如:2016年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等22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就指出到2020年全民心理健康意识明显提高,到2030年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普遍提升,各部门各行业普遍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服务在职、在校人员[1].其主要目的就是让有心理困扰的个体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及时得到帮助,在此就涉及需求者的心理求助.心理求助是指个体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向他人寻求帮助以便于解决相应困扰的过程[2],可分为专业心理求助和非专业心理求助[3],专业的心理求助是指需要帮助的个体向心理咨询师或者精神卫生服务中心、心理教师等经过专业心理培训的人士寻求帮助[4],它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现正相关[5],非专业的心理求助则是向家人和朋友寻求帮助[4].目前多数研究都指出,大多数的个体在出现心理困惑时均倾向于求己或者向自己的家人,亲朋好友求助[6],只有少部分的个体才会向专业人员求助[7-8].正是这样的倾向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为心理困扰没有得到及时解决而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为了解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向专业人员寻求帮助,研究者们从人口统计学、安全感、污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在每个相关的研究中,像城乡、性别、独生与否、专业性质等在每个研究中都会或多或少涉及,但是研究者们的结论却并不一致.就城乡方面来说,一些研究者认为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城市大学生的求助态度更为积极,农村来的大学生更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7,9-10];另外一些研究者则认为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11-13].性别方面,有的研究者认为男女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差异显著,女生表现得更为积极[11,14];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男女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之间差异不显著[15].而关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存在三种观点,一是独生子女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表现更为积极[10],二是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表现更为积极[16],三是独生和非独生大学生之间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差异不显著[12,17-18].在学科类别方面,既有研究者认为理科大学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更为积极[17-18],也有研究者认为文理科大学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差异[14].研究者们的结论存在矛盾的原因可能有:第一,研究者们采用的问卷和统计方法的不一致所导致;第二,可能是被试数量不一致导致的差异.但是有的研究者采用同样的量表进行研究也得出不一致的结论[10-12],说明造成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被试量的问题.但是目前鲜有研究采用了一种排除被试数量影响的方式来共同探讨城乡、性别、独生与否以及文理科对大学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影响.为了排除被试数量的影响,填补相关研究的缺失,本研究将采用元分析的方式对近10年来不同群体大学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差异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和高校的咨询做一定的参考.

1 方法

1.1 文献选择

1.1.1 文献选择标准

本研究文献筛选标准共包含五点:第一,调查的对象是大学生,包括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并且被试数量在60以上;第二,是2010-2020年期间公开发表在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学位论文中的相关研究论文;第三,论文中使用的调查工具是我国学者郝志红等修订的《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问卷》(attitude toward seeking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ATSPPH);第四:文章中须包含所需变量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以及相对应的样本量;第五:用同一组被试的数据发表的多篇文章只统计一次.

1.1.2 文献搜索

参考已有的研究,在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在CNKI中首先以“大学生”和“专业心理求助”为主题、关键词检索2010-2020年期间的文章,共得72篇,其次以“大学生”和“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为主题、关键词检索得到文章27篇.随后先根据文章的题目和摘要进行初步筛选,再根据文献选择的标准进行详细阅读,最终留下9篇文章.同样在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中以“大学生”和“专业心理求助”为主题、关键词共检索到52篇学位论文,以“大学生”和“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为主题、关键词检索到20篇学位论文.先通过文章的题目和摘要,删除明显不符合标准的文章,然后根据文章筛选标准细读筛选,最后留下3篇学位论文.整个筛选过程由2名研究者共同完成,筛选完成后最终纳入本研究进行统计的共12篇文章.其中9篇进行城乡差异检验,涉及被试量为6629人;11篇进行男女差异检验,涉及被试量8204人;5篇进行独生与非独生差异检验,涉及被试量为3513;3篇进行文理科差异检验,涉及被试量为2533人.

1.2 数据抽取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对纳入统计分析的文章进行数据抽取,抽取的内容主要包括:(1)研究的一般资料,包括第一作者、发表的时间、相应统计量、样本量等;(2)研究结果指标,在对数据指标进行抽取时,只对符合筛选标准的文章中相对应类别下所需变量的平均数、方差和人数进行抽取.经过整理抽取,最后纳入统计的文章情况如表1.

表1 具体纳入统计的文章情况(M±SD(N))

2 数据分析

采用review manager 5.4进行统计分析,所纳入文章的计量资料均采用的是平均数(M)和标准差(SD)、以及样本量(N)为最终的结果统计量.首先通过Revman 5.4导入文献,录入相关数据.由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是一种连续性数据的测量,因此在导入数据的时候采用连续性数据的方式进行导入.然后采用Q检验法对纳入分析的文章进行异质性检验,以确定采取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紧接着对满足条件的文章做出发表偏倚性的判断,最后根据最终的分析数据呈现出最终的效应检验情况.

3 结果

3.1 异质性结果检验

根据I2对异质性程度进行判定,参照以往的评定标准将75%、50%和25%作为异质性由高到低的一个参照标准[19],在本研究中城乡比较I2=61%>50%,独生与非独生子女比较I2=53%>50%,表明纳入的文章具有中等程度的异质性,所以在选择模型时选取随机效应模型.男女比较I2=91%>75%,属于较高程度的异质性,选择随机效应模型,但是在后期需要进行敏感性分析.另外,文理科进行比较I2=20%<50%,属于低等程度的异质,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3.2 敏感性分析

在对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男女差异进行分析时,I2=91%>75%,属于高异质性,于是采用逐个排除的方式对纳入的文章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发现无论排除哪一篇文章,效应量和I2的变化都不大,故此认为所有纳入性别分析的文章均可进入后续的元分析.

3.3 纳入统计文献的发表偏倚情况

唐德英等[20]指出在做文章的发表偏倚时最常用的就是漏斗图,但是做漏斗图要求文章原则上不得少于5篇.在纳入分析的文章中,只有城乡差异检验和男女生差异检验纳入的文章数量才超过5篇,因此仅对这两类分析进行发表偏倚检验.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城乡差异比较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性检验

图2 男女生差异比较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性检验

由图1-2可以看出,散点均匀地分布在中线的两侧,并且都是处于漏斗的斜线上或则内,由此说明纳入文章的发表不存在发表的偏倚,不需要对文章进行进一步地剔除.

3.4 不同类别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差异检验

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大学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效应量为-0.21(95% CI=[-1.12,0.70],Z=0.46,P=0.65>0.05),表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城乡大学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趋于一致.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效应量为-2.66(95% CI=[-4.30,-1.01],Z=3.17,P=0.002<0.05),说明男女大学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女大学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更为积极.独生子女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相比较,其效应量为-0.5(95% CI=[-1.61,0.61],Z=0.88,P=0.38>0.05),表明独生子女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差异不显著.文理科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效应量为-1.25(95% CI=[-2.02,-0.47],Z=3.16,P=0.002<0.05),说明文理科大学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差异显著.由此可以看出在这四个基本的变量中,只有性别和专业类别才是影响大学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因素.

4 讨论

专业心理求助态度是个体出现心理困扰时向专业人员,即那些接受过专业心理培训或者系统心理知识教育的人员寻求帮助的倾向,它能够显著地预测个体的专业求助行为,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成正相关.通过元分析发现城乡大学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男女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之间差异不显著,文理科大学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4.1 城乡大学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之间不存在差异的原因

第一,城乡差距缩小.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均能够接受更加多元的教育,缩小他们关于心理知识的差异,使得他们均能从多方面看问题,因此他们的专业求助态度之间也不存在显著的差异[14].

第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到位.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很多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政策,也在不断地督促各个学校去完成[1],为大家解决心理困扰提供便利.城乡大学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差异不显著也说明学校在心理健康宣传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得比较好,使得学生均能辩证地来看待心理困扰,撕去类似找心理老师咨询就是精神病的标签.

第三,家庭教育得当.其实在2010年以前的研究中,多数研究者都认为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加倾向于自己解决心理困扰,不愿意向专业的人员寻求帮助[5,21].早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1)农村父母的知识水平不高,不能够给自己的孩子讲清楚什么是心理疾病,而城市父母的知识水平普遍高些,他们接受的教育相对较高,能够给自己的孩子点拨一些相关知识;(2)农村大多是留守儿童,实行的是隔代抚养,很难获得帮助途径;(3)农村父母并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是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的加强,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2],以及2010年以后陆续出台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文件和生活中频繁发生的一些学生自杀事件,使得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父母也逐渐能够认识到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另外,现在社交媒体的发达也使得父母能够获得更多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能够更加正确地去引导自己孩子.

第四,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明确.刘少锋[15]研究显示,贫困大学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比较消极,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不够清楚,认为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就是承认了自己心理有问题.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普及性的提高,大学生们逐步掌握了自我认识的方法,对自我的认识更加全面,不会因为别人的话语而轻易去改变自我看法.因此,他们能够意识到去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的正确性.

4.2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

通过元分析发现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支持了部分研究者的结论[11,14],其原因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观念影响.在传统观念当中,男性是刚强,担当的象征,遇到问题他们需要独立解决,男性本身将这样的刻板印象内化为自我的标签,使得他们在遇到心理困扰时更加愿意自己去解决[15].而女性在遇到困难去寻求帮助在众人眼中似乎是合理的,所以女性在存在心理困扰的情况下更愿意去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第二,情感表达差异.相较于男性,女性更擅长于沟通和表达[11],同时社会赋予她们的角色也更加的宽松,她们柔美、受保护的形象使得她们更加容易对他人形成依赖,并且更易于对其他人进行自我情感的表达、诉说[14].而男性表达自己情绪的适当渠道相对较少,并且很多男性不知如何去对自己的需求或者情绪进行表达,长此以往就使得他们更易于养成不向他人求助,自己解决自己心理困扰的倾向.

4.3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差异不显著的原因

在本研究中,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和安莉娟[12]、黄霁虹[18]的研究结果一致,但是与连艳[10]、郑亚楠等[16]的研究结果相矛盾.究其原因可能是,两者所受的教育趋于相似所致.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所接受的教育差异越来越小[18],他们所接触的知识,所了解的东西均趋于与相同,从而使得他们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4.4 不同学科类别大学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差异显著的原因

本研究结果显示理科类大学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显著高于文科类的大学生,这也支持了以往的部分研究[17-18].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理科类的大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较强,喜欢从客观的角度去分析任何事情,尤其是在遇见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更倾向于直观地去寻找明确的答案,而专业人士往往能够提供专业的帮助,因此在遇见心理困扰的时候更倾向于向专业的人士寻求帮助.而文科类大学生通常感情比较丰富,思维活跃,比较有浪漫主义色彩,在遇见问题时喜欢自己一个人去思考,因此当他们遇见心理困扰时,更可能表现出的就是自我解决,而专业心理求助态度较低[18].

5 结论

性别和学科类别是影响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因素,而独生与否以及大学生的生源地不会对其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产生影响.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研究者态度
用水痘病毒开发新型HIV疫苗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政协委员提议独生子女带薪休假照顾父母
年轻瘦人糖尿病增多
态度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