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逻辑探析

2021-08-27 02:31吴俊
领导科学论坛 2021年6期
关键词:理论逻辑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青年和青年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包含了对青年基本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形成了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习近平青年观。习近平青年观在深刻把握时代主题的基础上,以重视青年为逻辑起点,以党管青年为政治立场,以培养时代新人为价值目标,以引导青年成长成才为实践路径,以实现中国梦为逻辑旨归,体现了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思维逻辑与方法逻辑的统一。

关键词:习近平青年观;青年教育;理论逻辑

中图分类号:D4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1)06-0054-04

作者简介:吴俊,安徽省团校助理讲师,硕士。

青年作为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和财富,是最具有创造力与活力的社会群体。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关心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发展、促进青年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寄语青年,对青年和青年工作有关问题作出深刻论述。这些论述既得益于马克思主义、党的优良传统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理论成果,又扎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现实土壤,逐步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习近平青年观,对我们认识青年、引领青年、凝聚青年和服务青年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青年观的逻辑生成

青年观是人们基于各自的立场,分析研究青年进而形成对青年的看法、认识和观点,包括青年的地位与作用、青年的成长与培养、青年工作路径与方法等,其取向决定了青年工作的成效。青年观具有社会历史性,身处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人们对青年的看法、认识和观点不尽相同。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运用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明了青年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作用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提出了独具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共产党青年观,指引了一代又一代青年踊跃投身于党和国家建设的伟大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价值导向,以中国共产党青年观为理论基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结合知青生活、基层工作及治国理政的实践经历,针对如何认识青年、如何发展青年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包含对青年基本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即习近平青年观。作为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结合中国国情在新的时代要求和实践条件下的新发展,习近平青年观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渊源,还具有丰富的现实基础。它是中国共产党担当历史使命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需要,也是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与话语权的需要。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境遇中,习近平青年观站在时代的高度,揆情审势地对青年的地位作用作了科学论断,对青年的成长成才作了明确要求,对青年的培养教育指明了正确方向,是当前我国做好青年工作、解决好青年问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

二、习近平青年观的逻辑框架

习近平青年观汇集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是内容丰富、思想成熟、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它溯源于“重视青年”的逻辑起点,忠诚于“党管青年”的政治立场,执着于培养“时代新人”的价值目标,依托于“成长成才”的现实路径,旨归于“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1.逻辑起点:重视青年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传承并发挥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重视青年的优良传统,以青年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为逻辑起点,明确指出青年的命运总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科学阐释了新时代青年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从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看,青年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先锋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座谈以及书信中,肯定青年的历史地位,指出“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整体,青年是这个整体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青年的聪明才智汇集起来,就会变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着整个社会前进”[1]72;赞扬青年的社会作用,指出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2]。对青年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深刻思考,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重视、关怀和信任青年,对广大中国青年寄予殷切期望的根源所在。

从时代进步的主要任务看,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除了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视域出发,习近平青年观紧密联系当代中国社会与青年发展的实际情况,全面概括了青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3]。这些论述是对青年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的新定位和新要求,彰显了新时代青年与青年工作的重要性,展现了习近平青年观的重要逻辑起点。

2.政治站位:坚持党管青年原则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4]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各项事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青年和青年工作,创建共青团就是最突出的表现形式,领导青年运动就是最生动的实践写照。习近平青年观继承并发展了我们党领导广大青年积极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经验,将“党管青年”作为政治红线贯穿始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把广大青年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鼓励青年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提出党之所以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源自于牢固坚守代表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的立场,明确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要求從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战略高度来重视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可以说,党管青年的原则是习近平青年观的根本立场,具有统揽性的重大原则和关键思想,不仅展现了对青年在党的事业发展中极端重要性的充分肯定,也包含着对青年工作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是新时代青年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根本保证。

3.目标定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育人目标,也是习近平青年观的目标定向。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标定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论断,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提法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体现和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青年成长成才的目标放到青年所参与的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予以审视,在长期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也涌现了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革命者、建设者和改革者。习近平总书记从时代的角度谈青年成长,鼓励青年“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明确青年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刻揭示了時代新人的政治内涵和政治要求,既体现了习近平青年观育人目标与中国共产党青年观育人目标的一致性,又彰显了新时代育人目标的特殊要求。

4.方法路径:教育引导青年成长成才

(1)提高青年主体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青年

习近平青年观作为科学理论,明确青年发展的主体地位和成长的正确道路,指明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告诫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2],这是党中央对青年的殷切期望,也是青年作为发展主体的责任担当。围绕青年成长成才,习近平总书记还对青年提出“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的“五条叮嘱”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八字箴言”,还有“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的“十六字诀”,科学回答了青年的奋斗方向,深刻指出了青年的成长路径。

(2)加强青年工作组织保障,发挥共青团教育和引领作用

青年的成长是青年自身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青年自身成长是内因,良好社会环境是外因。习近平青年观鲜明提出了关心和支持青年是共同责任,需要汇集社会合力引导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全社会都要充分信任青年、热情关心青年、严格要求青年,特别指出共青团要加强对青年的教育和引领,明确共青团工作的根本任务、政治责任与工作主线,提出了一个“提高”、一个“扩大”的工作方向,即提高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充分发挥教育引领作用,密切联系青年、有效吸引青年、广泛团结青年,把广大青年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续写新的光荣。

5.逻辑旨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告诫我们:“距离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3]中国梦的实现迫切需要凝聚青年群众,使他们从历史和时代的需要出发,树立远大人生理想,继承先辈光荣传统,把认同中国梦、践行中国梦、实现中国梦作为坚定的价值取向和自觉的行动追求,将个人的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以责无旁贷的主人翁精神和时不我待的抢先意识,励志勤学、刻苦磨练、砥砺奋斗,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应尽的力量。

三、习近平青年观的逻辑特色

在把握逻辑框架的基础上,从整体上解析逻辑特征,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习近平青年观的价值意蕴。习近平青年观深刻蕴含的理论品质具有鲜明的逻辑特色,体现为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坚持青年为本的立场,围绕青年群体的特点,遵循青年成长规律,直面青年的需要和利益,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展现了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思维逻辑与方法逻辑的统一。

1.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5]437这是恩格斯的著名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和推进青年工作过程中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特别强调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去观察、思考、分析。一是运用战略思维统筹全局,把青年问题当作整体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进行科学谋划,将青年视为统筹推进国家发展布局的后备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锋队、承担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的主力军。二是运用历史思维把握规律,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赢得和依靠广大青年的历史征程中,揭示我国青年与党和国家事业的血肉联系,阐明青年运动发展的历史规律和时代主题。三是运用创新思维激发活力,促进青年理论科学发展,推动青年工作创新,提升青年创新能力,增强青年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四是运用底线思维应对挑战,分析青年和青年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原则底线,正视多元思潮、网络媒体、敌对势力带来的挑战,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增强对青年群体的政治引领。

2.坚持青年为本的立场

习近平青年观鲜明阐述了青年群体最为活跃、最有创新、最敢作为的本体特点,牢牢把握广大青年的脉搏,遵循青年成长的规律,比如用“拔节孕穗期”形容青年努力搭建知识体系、塑造价值观、丰富情感心理的人生成长关键时期,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形容抓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青年成长的重大意义,充分展现习近平青年观青年本位的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使团组织成为“联系和服务青年的坚强堡垒”和“广大青年遇到困难时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6]。在习近平青年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的青年工作格外重视青年的现实需要和利益诉求,从健康、教育、就业、婚恋、文化、社会参与等多领域为青年成长保驾护航。

3.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优秀精神品格。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只有认真研究解决问题,才能找到发展规律,持续推动理论创新。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强烈的问题意识,使习近平青年观内在构成了严密的逻辑整体。一是着眼时代发现问题,结合当今社会的深刻变化,明确当代青年面临的突出问题,例如创新提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这一概念,并针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六点期望”。二是立足实际筛选问题,聚焦当代中国的阶段特征和奋斗目标,谈青年成长和青年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例如如何用中国梦引领青春梦、如何加强青年政治引领、如何加强青年群团组织改革等。三是孜孜以求研究问题,坚持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青年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四是综合施策解决问题,在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中,破解青年面临的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等难题。

综上所述,习近平青年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当代发展,既承继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联系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根本现实和主要特征,以极强的内部逻辑架构起了集思想性、理论性、现实性于一体的知识体系,最终形成了结构完备、体系完整、特色鲜明的理论体系,为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促进青年全面成长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知之深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2).

[3]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2).

[4]习近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J].求是,2020(14).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走在青年前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续写新光荣[N].人民日报,2013-06-21(1).

责任编辑:罗钰涵

猜你喜欢
理论逻辑
论财产权思想史中的蒲鲁东与马克思
重新整合经济生活教材内容的思考
谈历史虚无主义在认知上的几点谬误
五伦五德思辨
推拉理论视角下农业共营制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浅谈供给侧改革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逻辑与模式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