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绩效评价:意义、维度与路径

2021-08-28 04:33黄蓝刘畅
科技智囊 2021年6期
关键词:实现路径乡村振兴

黄蓝 刘畅

摘  要: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全面部署和布局乡村振兴战略。文章基于政府绩效评价的理念和方法,构建乡村振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明确评价维度,为实现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度量体系和动力工具。该评价维度包涵资源投入、过程监管、目标实现情况和社会满意度四个方面。文章指出,相关单位以绩效评价推进乡村振兴时应注重顶层设计,强化部门协同,构建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价主体,凸显农民获得感。

关键词:乡村振兴;政府绩效评价;评价维度;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21;D6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1.06.01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ignificance,Dimensions and Paths

Huang Lan1  Liu Chang2

(1.Wuzhou University,Guangxi,Wuzhou,543002;2.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dong,Guangzhou,510640)

Abstract:In 2018,the central government issued the China Strategic Plan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2018-2022),which will be fully deployed and laid out. Based on the concept and method of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system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of rural revitalization,defines the evaluation dimension,and provides the value-oriented,measurement system and power tool for the realiz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he realizatio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and powerful country. Evaluation dimension points to resource input, process supervision,goal realization and social satisfaction. This paper remind people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performance evaluation, we should re-design the top level,strengthen the coordination of departments,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system,introduce the third-party evaluation subject,and highlight the farmers' sense of gain.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Evaluation dimension;Realization path

一、問题提出和文献综述

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三农”问题由此得到缓解。2003—2012年,中共中央对“三农”的投入持续增加,累计超6万亿。2013年,中国进入“新常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开始在农业领域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任务要求优先发展农村。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乡村发展的现实需求作出的新的战略规划,2017年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五级党委书记抓乡村振兴及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时间表和路线图。《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发布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 国务院通过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指导乡村建设工作,提出新时期乡村振兴工作内容和战略任务,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行了长远的规划和布局,对加快解决“三农”发展问题、实现农民幸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绩效”一词源于管理学,其概念最早源自企业管理,最初用来反映工作的效率和效能。20世纪30年代,绩效的概念延伸至公共管理领域,用以衡量政府工作的效率和效能,“政府绩效”概念逐渐被广泛使用,并由此衍生出“政绩”的概念。政绩是政府在履行政府职能、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效率、能力及民众感知的效用反映和社会影响,是人民群众和上级机构评价政府行为和政府能力的重要标尺。美国会计总署在20世纪60年代率先制定了以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主体的“3E”评估方法[1],之后又加入公平性,形成所谓“4E”要素结构的政府绩效评价结构范式。20世纪70年代,Clarence Reid和Herbert Simon出版《市政工作衡量——行政管理评估标准的调查》一书,标志着政府绩效评价的理论方法成形。随着1976年美国科罗拉多州通过《日落法》,政府绩效评价在美国进入了法治化阶段。[2]1993年,美国第103届国会颁布了《政府绩效及结果法案》(GDRA)标志着美国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了政府绩效评价的地位。同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国家绩效评估委员会(NPR),并建立了包括投入、产出、结果、效率/成本等六大类指标的绩效评估体系,将绩效评估的体系标准运用到政府管理实践工作中。在国外政府管理改革和绩效评估热潮的影响下,我国政府和学术界逐渐开始将政府绩效评价运用于相关实践,成为政府改进管理和评估政策绩效的重要工具。

蒋和平、黄德林等[3],齐城[4],辛岭、王济民[5]等人认为,乡村发展的评价研究主要集中于“三农”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农村改革,在一段时间内,乡村为国家推行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优先发展的计划提供支持并作出了重要牺牲,也导致了乡村发展的落后,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随着科学发展观等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将视线再次转移到乡村,为乡村发展和“三农”问题改善作出了顶层规划。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陈锡文[6],苏艳娜,柴春岭,[7]张颖聪[8],高齐[9],王晓君,吴敬学,[10]将评价乡村发展的研究内容逐渐从农村产业发展、经济水平提升拓展到产业发展、经济增长、生态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顾凤崎、王爽[11]对“三农”工作某一具体方面的评价逐渐扩展到多个方面的评价,新农村建设目标提出后,不少学者对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探索研究。乡村振兴指标体系评价范围的划分是乡村振兴评价工作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结合当地乡村社会实际率先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部分学者对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进行了积极探索,闫周府、吴方卫[12],向景、黄亮雄等[13],韩欣宇、闫凤英等[14],张挺、徐艳梅等[15],陈炎伟、王强等[16],郑兴明[17]等人运用评价指标对如省份特色镇、行政村、县域乡村等区域的乡村振兴成效进行了分析。

从研究的时间脉络上看,乡村发展评价指标的研究发展随着党中央和国家的农村发展政策和方向不断赋予新的研究内容。因此,乡村振兴的评价体系在原来“三农”问题评价指标的研究基础上不断拓展,评价内容也不断深化,更加科学、全面,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奠定了较好的研究基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需要长远谋划,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过程中,有必要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但现有的研究存在评价体系理念和方法的差异、统计数据可得性和有效性的限制、统计口径的不统一等问题,对乡村振兴的评价研究仍不充分。如何在科学把握乡村发展异质性的基础上,通过政府绩效评价的手段和方法理念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明确评价维度,找准农村、农业发展痛点,探索提高农民满意度的关键,寻找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可能路径,是实现乡村振兴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鄉村振兴绩效评价:内涵与意义

构建科学、完善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形成科学、有效的度量体系是促进乡村振兴各要素高效流动和配置,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关键,能够为分类指导不同地区及多部门乡村振兴工作提供量化管理依据。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区域进行系统评价和比较,有利于总结发现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实践经验和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18],同时可以对很长一段时期内的乡村振兴工作进行监督跟踪。乡村振兴评价体系的提出为衡量乡村建设的效果提供了客观依据和标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明确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任务要求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构建系统、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不同乡村发展的异质性,对乡村建设的现状和阶段性成效进行评价,洞察乡村建设的难点,找到优秀的乡村发展个案,进而完善当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方便对实施效果展开持续性评价,及时剔除评价指标中不合理的成分,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长期目标找到适宜当地乡村发展的路径。

(一)塑造实现乡村振兴的价值导向

随着改革开放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吸引大批农民进城,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空巢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城乡贫富差距等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农村亟待解决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是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举措。[19]优先发展农村,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等多种价值的实现。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以清晰的价值理性驱动战略实现,因为“良好的治理绩效有助于促进民众对政府的支持与信任”[20]。具体而言:1.指标评价内嵌价值评价。乡村振兴指标体系的评价内置了价值导向,与我国全面实现小康,实现共同富裕,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相吻合。2.指标评价能有效实现价值评价。价值理念实现有赖于技术体系,指标评价导入公众满意度评价,不论是公众作为评价主体还是作为平移主体都直接或间接地将其诉求和偏好置于评价体系中。评价过程中公众的广泛参与,使得评价结果体现公众意愿,结果公开应形成纠错纠偏效应,从而为现实价值评价提供可能。3.指标评价展现价值成色和图谱。有别于“是”和“非”的二分判断,公众满意度结构指数呈现出社会群体的价值差异,展示了社会最大公约数。

(二)提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度量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规划,5项任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且缺一不可。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设计,其涉及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治理、社会价值观、生态文明建设等多方面内容。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离不开具体的方法和体系,评价指标作为发现和甄别问题的方法论满足了这种需求。1.乡村振兴评价指标是关键指标评价,也是量化评价。关键指标指实现目标路径中的关键节点所对应的指标,触及建设过程中的核心问题;量化评价呈现指数化特征,可以检验参数,支撑决策。大数据背景下,制定跨时间维度上的指标有利于纵向比较建设成果,反映阶段性建设问题。2.乡村振兴指标评价是发展建设短板的方法论。基于指标化、标准化、可比性、开放性评价指标的结构量表、水平指数和开放体系能向社会提供可视化的成效表现,对于欠缺和不足的部分进行指导,为乡村建设、实现共同富裕、提升农民幸福指数等目标的实现指明方向。

(三)驱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动力机制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必须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确保制度时时生威、处处有效。”[21]乡村振兴战略重在执行,执行源于动力。评价指标具有激励功能,作为驱动机制为乡村振兴目标的达成提供动能。奖励先进的建设乡村、重点指导后进的建设地区是未来推动乡村战略全面实施的必要内容。评价可以对被激励对象的行为产生正面的引导和反向控制的作用,肯定良好的指标评价结果,批评和纠正不足的指标评价结果。指标评价以责任主体为对象,针对评价周期内的主体作为所带来的增量变化,从而增加激励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指标评价外部监督性形成了内外动力,监督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如果说诸如“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的刚性约束造就了实现建设目标的内在动力,评价指标的外部监督所形成的力量自下而上,体现民生诉求,其作用和动力更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最后,评价及结果应用形成反馈机制。反馈有助于关联主体客观、及时、准确地把握建设过程中的相关信息,正视薄弱环节。反馈机制同时还是一种互动和沟通机制。

三、乡村振兴绩效评价:目标维度

政府绩效管理源自西方制度背景,是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贯穿了公共责任与顾客至上的价值理念,追求经济、效率、效果,回应公民诉求。按照政府绩效评价的一般模式,从投入、过程、目标实现、社会满意4个维度进行评价。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依据乡村发展实际、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个兼顾全局且重点突出的发展规划,是对以往农业农村发展政策的延续,也是超越和升华,体现了强烈的民生价值导向。乡村振兴绩效评价体系的投入和过程维度考察战略实施的前期政策论证、实施过程的监督,目标实现维度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目标的设定体现在多个维度和方面,社会满意主要体现战略实施对象的主观感知满意度,主要体现为村民满意度。目标维度是乡村振兴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否完成了政策设定目标,体现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五大任务可以将乡村振兴划分为五大目标维度,具体划分如下。

(一)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

产业发展是乡村建设保障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形成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随着农业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现代农业的稳步推进、土地制度的变革,小规模农业生产逐渐向规模化经营转变。但是,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农村劳动力逐渐被吸纳到城市,农村传统非农经营方式逐渐不能满足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升的需求,逐渐出现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同时,种子安全、单位耕地生产成本增加等问题,也关系着农业的安全稳定。同时,农业生产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农产品阶段性供需不平衡问题凸显,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因生活质量提升而产生的对农产品的多样化和高质量的需求,农产品供给质量亟待提升,供给结构亟须调整。我国农业发展经历了由重“量”到重“质”和效益的转变。过去,农村主要以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为主,产业发展单一。目前,农村产业发展逐渐从第一产业为主转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政府引导农村承接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引入投资,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以大城市为市场依托发展特色乡村小镇,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但是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农村产业发展无法脱离第一产业的依托,因此,需要在传统的农业产业发展基础上注入新模式新业态的生产活力,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着力点,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趋势,调节农产品供应,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结合新科技手段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丰富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发展绿色农业,丰富多元产业链条,实现高质高效发展、走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农业道路。

(二)生态宜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硬性要求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强调改善人居环境,增加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实现“宜居”。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乡村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效能也逐渐得到提高。但是,传统产业发展产生的外部环境成本、农村养殖业等不规范发展导致了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乡村的生态建设相对滞后,严重背离了村民对良好的生活环境的需求。生态宜居讲究长远和可持续性,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放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位置。生态宜居的内涵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农村产业的同时爱护环境,守住生态红线,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排放、禽畜类粪便污水等污染物排放的治理和监管,倡导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村落。

(三)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保障

邻里和谐、乡风文明属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范畴。中国拥有广大乡村和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中华文明发源自乡村,农耕文明塑造了乡村的风俗人情。改革开放以来,大城市发展的集聚效应使得包括农村劳动力在内的乡村资源涌入城市,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农村发展造成了某种程度的挤压,村民在追求新的价值认同的同时容易忽视、遗忘甚至破坏乡村传统文化,乡村青壮年劳动力等要素资源向大城市转移,空旷、落后的乡村地区传统风俗凋敝、生活形态和社会关系日渐淡泊,传统文化被湮没。无论是留守乡村的老人和儿童,还是尝试融入大城市发展的“新移民”,在新与旧的价值观的碰撞中难以精神自洽,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为社会稳定埋下隐患。传统乡村结构已经逐渐失去了内在坚韧的纽带,经济的脆弱加速了乡风乡俗的凋零。经济发展、贸易繁荣、城市的快速发展并不意味着一个普通老百姓就可以致富,同时,即使是致富的少数人,也并不意味着他就可以更幸福、更安全,也不意味着他的生存空间更大。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尽管有些农村因为地理因素、政策优势或其他原因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机遇,但更多的乡村伴随着经济凋敝、价值失范早已成为广袤国土上的触目伤疤。關照乡村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同时,也需注重精神和文化工作的建设。如何帮助广大的村民构建一种自然而有意义的价值认同,激活农村与传统文化的情感牵连,激发其自身的发展动力,避免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已成为当下农村发展的现实语境和现实难题。

(四)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

乡村治理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在市场化和现代化不断渗透到农村和农民生活之中的背景下,为农民和他们在村庄的生活找到依据和理由。[22]乡村治理是对乡村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的实践关怀,解决乡村社会发展的瓶颈,实现乡村有序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实现程度相对不高,乡村发展仍是未来统筹城乡发展不容忽视的内容。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治理的根本力量,是乡村振兴实现最基本的保障。乡村治理关系到党和国家政策的大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落实,同时也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长期和谐稳定。在乡村社会发展过程中,乡村治理水平逐渐提高,乡镇干部和基层组织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随着乡村建设过程中矛盾的显现,乡村治理工作难度不断增大,在当前的乡村治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仍不完善,乡村治理能力仍需提升。乡村治理应更加注重多元治理主体参与,更加强调基层群众切身利益。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注重治理方式,不断提高治理效能,完善治理体制,调整治理结构,实现中国乡村的善治,确保乡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完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模式,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形成高效的乡村治理模式。

(五)生活富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

生活富裕的任务要求指向保障民生的价值追求,生活富裕强调以富民为本,积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和乡村经济,为村民创造多样化的收入途径,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为村民提供多方面的社会保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伴随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创收方式和途径不断丰富,土地为农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非农经营增加了农民收入的弹性,经济基础和不断丰富的乡村生活使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但城乡的收入和收入增长幅度、基尼系数、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仍然存在明显差距,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还远未能实现。生活富裕要求农民收入提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生活水平要有更大程度的提升。生活富裕关键在于以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为核心,大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确保农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增加村民的医疗福利等社会福利保障,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生活富裕不仅体现在物质水平的提升,也要求在精神生活上重视农民在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价值需求,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确保农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

乡村振兴五大任务之间是一个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相互影响,需要系统地统筹布局。基于对20字任务具体内容的分析,在指标体系的目标层面设定包括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乡风乡俗、乡村治理、富裕程度5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具体来看,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是在衔接长期以来乡村建设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和更高水平的建设标准,针对乡村发展实际与规划预期之间的近距离摸查和评价,对于某一时点来说,其所衡量的是乡村振兴发展的绝对指数;同时,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度量的是一项长期工作和阶段性效果,按照《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的阶段性目标将考察分为3个阶段,动态考察每一个时间点,预期目标设定和评价标准会有所差异,针对每个阶段的新问题和难点,侧重于选取那些对农村发展更关键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时间点的评价结果的比较来衡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效果。因此,这一评价体系也是一个相对指数。

四、以绩效评价推进乡村振兴

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关于为什么要振兴乡村和怎样振兴乡村等一系列问题尚需持续探讨和研究。乡村振兴如何实现的现实问题是乡村振兴问题的关键,而作为助推乡村振兴最终落实的重要手段——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必不可少的一环。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除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探索,乡村振兴的实现还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顶层设计

政府绩效管理触及我国行政体制的中枢,实际上是对管理及评价权的重新规范与再分配,政府绩效管理的成败指向“顶层设计”。[23]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基于中国现实形成的深刻洞察,是借鉴中国乡村建设、治理的实践经验和国际经验教训而形成的,是对新中国70多年城乡建设经验的总结。“三农”问题在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场景中具有长期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完善法律法规等制度保障,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方位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结合发展中国家发展乡村的经验,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等特殊性决定了中国需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破解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通过制定一系列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引,同时通过条块化的组织结构加强部门协同,将乡村振兴工作层层落实,实施到位。

(二)信息完善

绩效信息的公开透明是保障公众在政府绩效管理中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的前提。政府绩效信息公开透明是公众监督政府行为产出和结果的途径,可以有效促进政府履行公共责任。[24]乡村振兴评价指标具有度量乡村振兴建设成效的功能,为乡村振兴建设成效提供了可视化的衡量标准。指标评价对具体指标进行评价,进而需要政府公开相关信息。信息的收集、加工、解释对组织决策、政策执行和监督实施具有关键作用。乡村振兴涉及政府部门工作划分和权责分配,需要沟通和共享数据信息。公共政策的实施具有长期性和周期性,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应注意评价的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和递进性,及时对数据信息进行调整和更新。

(三)多元参与

培育政府绩效评估不同主体的成熟利益理性对于科学测评政府绩效、实现多元评估主体的有序参与非常重要。[25]确立科学的乡村振兴绩效评价機制必须克服政府系统内部单一视角的局限,要求在评价机构的设置上进行创新和变革,实现绩效评价的适当分工和市场化、社会化,探讨建立独立于政府的评价主体,使评级更加凸显民意,引入专业的评价机构或第三方评价主体,依托专业机构和技术团队,组建绩效评价工作的指导小组,科学度量乡村振兴建设的进展,为各地相关部门的建设工作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咨询服务。长远来看,建设和完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的数据库,通过汇总和编制每年不同地区的建设资料,便于对乡村振兴的成效进行有针对性研究。

政府绩效评价作为推动政府管理改革的重要手段,以绩效评价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新时代政府推进公共政策落实的新尝试。结合政府绩效评价的实施方法和理念,推进乡村振兴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是加快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管理绩效,提高公众对政府满意度的重要手段。乡村振兴绩效评价体系旨在提高政府管理绩效和村民满意度。因此,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把握顶层设计,依托一定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动员多元主体参与,促进绩效信息的公开透明,兼顾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数量因素与质量因素,既要把握长期的关键指标,又要引入变量指标,以绩效评价推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绩效预算》课题组.美国政府绩效评价体系[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 周凯.政府绩效评估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 蒋和平,黄德林,郝利.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J].农业经济问题,2005,(S1):52-60,69.

[4] 齐城.中国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及应用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03):13-20.

[5] 辛岭,王济民.我国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基于全国1980个县的实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5(06):673-678.

[6] 陈锡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J].经济研究,2002(12):10-12.

[7] 苏艳娜,柴春岭,杨亚梅,申鹏.常熟市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可变模糊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11):245-248.

[8] 张颖聪.基于PCA-DEA模型的农村生态环境评价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1(06):53-61.

[9] 高齐.石家庄元氏县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优化对策[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4.

[10] 王晓君,吴敬学,蒋和平.中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J].自然资源学报,2017,32(05):864-876.

[11] 顾凤岐,王爽.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05):26-30.

[12] 闫周府,吴方卫.从二元分割走向融合发展——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經济学家,2019(06):90-103.

[13] 向景,黄亮雄,魏升民.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度:基于财政支出视角[J].广东经济,2020(06):62-71.

[14] 韩欣宇,闫凤英.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发展综合评价及类型识别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09):156-165.

[15] 张挺,徐艳梅,李河新.乡村建设成效评价和指标内在影响机理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11):37-46.

[16] 陈炎伟,王强,黄和亮.福建省县域乡村振兴发展绩效评价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9):182-190.

[17] 郑兴明.基于分类推进的乡村振兴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来自福建省3县市6个村庄的调查数据[J].社会科学,2019(06):36-47.

[18] 张挺,李闽榕,徐艳梅.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8,34(08):99-105.

[19] 蒋永穆.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J].社会科学辑刊,2018(02):15-21.

[20] Zhao D.The Mandate of Heaven and Performance Legitimation in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China[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2009(03):416–433.

[21] 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求是,2020(01):1-2.

[22] 贺雪峰.乡村治理研究的三大主题[J].社会科学战线,2005(01):219-224.

[23] 郑方辉,廖鹏洲.政府绩效管理:目标、定位与顶层设计[J].中国行政管理,2013(05):15-20.

[24] 卓越,张红春.政府绩效信息透明度的标准构建与体验式评价[J].中国行政管理,2016(07):18-23.

[25] 盛明科.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基本框架与构建方法[J].中国行政管理,2009(04):25-27,32.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论新疆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建设:现实背景、基本概念和实现路径
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国家治理作用的实现路径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