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改革强军的军队科研能力建设研究

2021-08-28 12:51赵阳李达维
科技智囊 2021年6期
关键词:能力建设

赵阳 李达维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和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强军梦,科学谋划设计、强力持续推动,使改革强军成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时代引擎。在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关键时期,军队科研使命发生了深刻变化,军队科研力量面临转型重塑,军队科研工作的服务支撑作用将被重新定位,军队科研能力建设发展需要换挡提速。文章深入剖析军队科研的内涵特征,系统梳理军队科研的指导理论,全面分析军队科研使命任务,提出科学地强化军队科研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军队科研在改革强军的历史机遇中换代升级提供借鉴。

关键词:改革强军;军队科研;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E20;G311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1.06.04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ilitary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bi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Military Reform

Zhao Yang1  Li Dawei2

(1.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Hunan,Changsha,410074;2.Equipment System Evaluation Center,Beijing,100095)

Abstract:Since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President Xi Jinping has focused on th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dream of building a world class army and strong army,he has made scientific plans,designs,and continuously pushed forward,the reform of the strong army has become the engine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defense and army build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key period of continuously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national defense and the armed forces,the mission and tasks of military scientific research have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the military scientific research force is facing reshaping,the service support role of military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will be repositioned,and the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city needs to shift gears and speed up.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ilitary scientific research,systematically combs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of military scientific research,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mission and tasks of military scientific research,and scientifically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military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city,so as to provide enlightenment for the upgrading of military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e historical opportunity of reform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army.

Key words:The reform strengthened the army;Military scientific research;Capacity building

黨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和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强军梦,深入推进领导指挥体制、力量结构、政策制度等方面改革,持续推动武器装备现代化、军事人才现代化、组织形态现代化全面协调发展。在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关键时期,军队科研使命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军队科研工作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支撑作用需要重新定位。为了实现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宏远目标,军队科研必须坚持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理论指导,牢固树立战斗力唯一标准,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通过突出服务支撑作用、优化科研发展布局、改进完善科研条件、加强科研人才培养、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完善军队科研管理等多项举措,着力加强能力建设,抓住改革强军历史机遇,实现换代升级。

一、军队科研的内涵特征

军队科研特指军队单位和人员为支撑部队建设、服务备战打仗、推动军事发展而进行的研究性工作,包括军事理论研究、军事需求论证、军事科技创新、军事发展设计等。军队科研单位和人员是军队编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科研工作为军队建设发展提供重要的内生性动力。军队科研的概念内涵具有3个重要属性特征:

(一)军队属性

军队科研特指军队内部的科研工作,其主体必须是军队单位或军队人员。军队科研不能完全等同于军事科研,虽然在科研工作的客体方面,军队科研与军事科研有很大的重叠部分,但军事科研的主体并不限定为军队内部,从事军事科研的人员可能来自地方科研院所、军工部门甚至公司企业,而军队科研的主体专指军队体系内的单位和人员,在编制上归属军队管理。

(二)研究属性

军队科研的核心工作是开展研究,而不是具体的指挥作战、教育训练、行政管理等其他类型的相关工作,研究属性是军队科研区别于军队其他工作的本质特征。研究性工作的本质是创新,需要专业知识、专属技能和专门经验,追求的是挖掘新问题、发现新规律、开发新技术、发明新工具、设计新应用等,而不是一般事务性工作所要求的履行程序、符合规范、高效可靠等。研究属性决定了军队科研部门不同于军队其他部门具有自身特有的客观规律。

(三)军事属性

军队科研不同于一般性科研工作,其研究客体直接或间接地具有军事属性。军队科研的服务对象明确,即国防和军队建设。为此,军队科研的研究对象无论是理论、方法、技术,还是设计、评估、验证、鉴定,都要面向军队需要,都要围绕军事需求,都要服务战斗力提升,这从根本上规范了军队科研的主要工作和任务范围。军事属性是军队科研区别于一般性科研的重要领域特征,研究客体的特殊性框定了军队科研主体及其活动规律的特殊性。

二、军队科研工作的理论指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围绕强军兴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為新时代军队科研工作建设和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为军队科研工作树立目标指向

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2]这是习近平主席以纵观世界发展趋势的宏大视角和总揽国家战略全局的广阔视野,对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蓝图的科学描绘,是加速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的动员令和冲锋号,是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指南针和航向标。军队的一切工作和所有力量都要聚焦到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目标上来。军队科研工作要紧紧围绕“三步走”战略的目标要求,找准在国防和军队建设各个阶段中的历史方位,为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力量支撑。

(二)推进科技强军战略赋予军队科研工作新的历史使命

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讲话中明确要求大力推动科技兴军,“加快我军建设向质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转变”[3]。同年,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鲜明提出“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重要思想。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科技进步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的同时,也在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并正在引发一场波及全世界的新军事革命热潮。面对科技给军事领域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变化,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要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习近平主席关于“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是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律认识的最新成果,将马克思主义建军思想提升到新的更高境界。[4]大力推动科技强军,军队科研重任在肩。

(三)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对军队科研工作提出时代要求

习近平主席强调,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一场整体性、革命性变革。[5]军队科研工作诞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取得了如“两弹一星”等可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战略支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快速发展,军队科研工作得到持续加强,在关键技术攻关和国防科技自主创新方面成绩斐然。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改革强军最根本的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战斗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军队活力。[5]军队科研工作要借改革强军的东风,革除多年形成的固化积弊,找准新的历史方位、重塑新的力量体系、焕发新的发展活力,努力打造军队科研体系升级版。

(四)推进军地协同创新深度发展为军队科研工作理清任务重心

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是国家大政、时代大势。习近平主席指出:“要主动发现、培育、运用可服务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前沿尖端技术,捕捉军事能力发展的潜在增长点,强化军事需求牵引,最大限度实现民为军用,做好国防科技民用转化这篇大文章。”[6]军队科研工作要主动适应民用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积极引进地方优质技术资源和科研力量的同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坚守主业、突出特色、强化优势,进一步找准自身定位、理清任务重心、夯实发展基点,努力成为军地协同创新体系的坚实力量。

三、军队科研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般来说,军队科研工作要承担以下3种角色。第一,需求方角色。军队科研代表了军方在一定条件下对“产品”(广义的产品,包括技术、装备、系统、项目等)的需要。在这个角色下,军队科研工作延伸出需求论证、转化应用、作战支撑等任务。第二,供给方角色。军队科研所获得的成果都将服务于军队,表现为军方在一定条件下愿意并可能采购的“产品”。在这个角色下,军队科研工作延伸出军事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特色研究等相关任务。第三,第三方角色。这个角色介于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提供诸如试验鉴定、评价监管等服务。

图1  军队科研工作的任务划分

(一)军事理论研究

军事理论研究是指对军事理论进行分析和探讨的活动,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和对策性研究。[7]军事理论是关于战争和国防问题的理性认识和知识体系。[8]先进的军事理论历来是军事实践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战争的重要制胜因素,重视创新和发展军事理论是我军的传统和优势。军事理论本质上是一个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军事思想体系[9-10],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发展,立足国情军情,紧跟世界科技革命前沿,把握世界产业革命脉搏,瞄准世界军事变革变化,主动借鉴吸收世界各国最新军事理论成果,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

(二)需求论证

需求论证是指对军事系统建设的需求依据、内容及规格等进行研究论证的活动。一般来说,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手段,基于充分翔实的事实论据,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依据潜在使命任务,对相关论证对象的发展要求进行分析判断,给出科学论断。根据研究对象和论证任务的不同,需求论证主要可以划分为宏观论证、型号论证、专题论证等,论证结论可作为上级决策部门进行产品发展决策的参考和依据。[11]需求论证的本质是论证,是由军事需求分析到需求方案生成的一系列目标明确、逻辑严密、组织有序的论证活动所构成的,它表现为一个由粗略到精确、由抽象到具体、由模糊到清晰的不断进化的过程。

(三)体系建设

在军事领域,体系一般是指系统的系统,本质上是一个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更高层级的复杂系统。体系相较于一般系统,它更强调各分系统的合成与协调。在现代战争中,体系这一术语被广泛使用,表示作战平台、武器系统、指控系统、情报系统、通信系统以及装备、后勤、政工保障系统组成一个紧密协同的整体,依靠整体的力量制敌。现代战争是体系的对抗,单靠单一武器平台是很难取得胜利的。因此,体系建设是军队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特色研究

军队科研的特色研究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军事特色。军队科研本身就是军队工作的一部分,具有先天军事属性,服务作战最为直接,开展军事领域相关研究是其天职所在、根本所在。2.传统优势。军队科研经过长期的建设发展,在前沿技术领域形成了独特优势,凝聚了一批专业基础好、攻关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高素质科技人才。要巩固发展传统科研优势、用好建强优质科研力量,使之成为新时代大力推动科技兴军的排头兵和突击队。3.战略牵引。军队科研更加注重前瞻性和战略性,尤其关注军事应用潜力巨大且尚未形成利基驱动的战略技术、特种技术和关键技术,面向未来,为国防科技创新发展提供目标指向和路线牵引。

(五)作战支撑

现代战争首先在实验室打响,从作战实验模拟、作战规划设计、作战目标分析、作战信息支援到作战指控优化、精准后勤保障、作战效果评估等,都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方法、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可靠的平台资源给予支持和保障。军队科研要落实战斗力标准,向服务打仗聚焦,紧贴部队作战实际、瞄准世界发展前沿,切实用科学的研究成果保障作战需求,努力为部队作战提供理论方法指导、技术手段支持和资源力量支撑,服务作战实施,引导部队建设,推动战斗力持续发展。

(六)试验鉴定

试验鉴定是对科研成果战技性能和作战效能进行全面考核评估,确认其是否达到规定标准要求的活动。它贯穿于科研论证、设计、研制、生产、交付、使用保障的全寿命过程。按试验鉴定的任务和性质,其主要包括研制试验鉴定、作战试验鉴定和特殊试验等,对确保科研成果的生产质量、促进科研成果尽快形成作战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七)转化应用

转化应用主要指军事科研成果在军队建设中的推广和应用,包括人员素质的提高,军事技能的加强,武器效率的增加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生产力包括人、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因此,科学技术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要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形成战斗力,最终是通过提高军队人员(不仅是科研人员)的素质、改善科研方法工具和军事装备来实现的。转化应用主要包括直接和间接两种转化方式,并且这两种方式也并非泾渭分明,经常是相互包含的。直接转化一般指军事院校、科研院所和应用部队开展合作,间接转化一般指军内成立专门机构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八)评价监管

评价监管是指军队科研人员运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国防和军队建设实践方案、活动、成果和人员等进行评价、监督、管理,为决策机关和执行部门调整目标、优化方案、发现问题、推动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评价监管是军事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军事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理论性和技术性,涉及军事学、管理学、信息科学等多个领域,需要专门的科研人员开展深入研究,为形成有效的军队建设管理闭环提供有力支撑。

四、加强军队科研能力建设的举措

当今世界,新军事变革如火如荼,其主要动力便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军队科研是军事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是影响国家军事实力和军队发展潜力的关键因素。世界一流军队要有世界一流的军事科技创新能力,要坚持聚焦打仗、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优势特色、坚持战略先导,持续推动军队科研向更高层级跃升、向更高能级发展。

(一)突出服务支撑作用

军队科研是军队组织开展研究工作的内核力量,是推进军事理论、技术、组织、管理、文化等各方面创新,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的先锋队和主力军,要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提供持续的、强有力的服务支撑。1.做好科研供给,完成好军队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为部队建设和军事发展提供创新驱动;2.当好军队代表,做好军地科研协同发展的沟通衔接,当好保证地方科技资源有序进入军队市场的引导员,为实现军队需求与地方供给完美匹配提供有力支撑;3.做到中立评价,守住强军兴军的根本立场,坚持战斗力唯一标准,以客观、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参与鉴定评估军队建设各项工作,为评价、优化和推进军队建设改革任务提供专业服務保障。[12]

(二)優化科研发展布局

突出军事特色,建立以军事科学为核心、以军事技术为支撑、以军事管理为补充的学科专业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在新思想、新发现、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上积极进取,强化源头储备[13];关注软科学研究,重视发展管理科学、决策科学、战略科学等软科学的研究应用,提升决策咨询服务能力;聚力战略前沿技术研究,加大对具有先导性、颠覆性、战略性的科学探索和技术开发项目的支持力度,瞄准能够撬动下一场军事革命的前沿技术提前布局,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找准军地协同定位,统筹好军队和地方两个资源,利用好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坚持以我为主、任务驱动。

(三)改进完善科研条件

保障科研经费,确保科军队研发经费投入投量,稳步增加军事科技研发所占比重,并向创新主体和项目倾斜;完善软硬件环境建设,建成一批现代化科学研究试验平台、大科学装置,建成数个军事特色鲜明、发展潜力巨大、战略影响深远的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着力打造“军队科研航母”,整合军内优势学科与优质科研资源,打造多个国防科技领域的科研航母编队,面向国防科技前沿问题,牢牢扭住为军服务这一重要抓手,提升核心科技竞争力,带动军队科研发展。

(四)加强科研人才培养

厚植军队科研育才土壤,加大科研资源的投入和建设力度,集中优化配置人员、项目、经费和仪器设备等科研资源,形成创新合力,产生集聚效应;用好军队文职人员制度,使其成为吸引地方人才为军服务的梧桐树,为军队科研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着力构建老中青结合、梯次清晰、持续传承的科研团队;加强国际科研合作,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大对赴海外一流科研机构访问交流的支持力度,提升军队科研国际化水平;构建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引入团队自主评价方式,赋予团队负责人与其职责相匹配的评价权力,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励引导人才队伍稳定发展。

(五)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创建服务科研的创新环境,强化对科研人员的信任感,提高对智力劳动者的尊重,改变“重物不重人”状况,破除“科研跟着财务走”不良现象,扭转当前科研管理“管得太多”“卡得太死”局面,突出科研团队及项目负责人的主导作用,从根本上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真正让科研人员聚焦主业、聚焦创新;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对待基础性研究,切莫急功近利,对待前沿性研究,要充分认识风险,建立完善项目研发的容错机制,保护好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建立体现成果价值的分配机制,扩大科研机构收入分配自主权,建立与岗位职责相统一的收入分配激励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反馈机制,构建“基础工资、绩效工资、科技成果转化性收入”三元薪酬结构,让知识价值成为激发创新创造动力的新引擎。

(六)完善军队科研管理

加强对军队科研的宏观统筹,完善军队科研重大决策机制,理顺军队科研管理职能,建立军队科研决策咨询制度,优化军队科研组织方式,推动军队科研工作持续发展;推进科技项目管理改革,建立科研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离、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完善科研项目管理组织流程,加强目标管理,严格把握项目验收程度和质量,健全对科研项目和条件建设的第三方评估机制;深化科研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科研活动特点,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基本指标,开发激励与约束并重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建立评价专家责任制度和评价信息公开制度,开展科研项目评价标准化建设,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完善对重大军队科研项目的监督评估制度。

五、结语

世界一流军队要有世界一流的科技实力作支撑。理清军队科研使命任务、提高军队科研工作能力,是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必然要求。[14]笔者归纳总结了习近平主席关于发展军队科研事业、推进军队科研改革的重要论述,在此基础上对军队科研使命任务内涵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了加强军队科研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为军队决策机关研究制定相关政策、规划设计发展路径、部署推动建设任务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路启发。未来,科技将越来越成为影响军队建设质量、影响军队作战能力的核心要素。要大力发展军队科研力量,持续增强军队科研能力,为提升国防和军队建设质量、引领军事技术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20-10-30)[2021-03-02].https://politics.gmw.cn/2020-10/30/content_34322553.htm.

[2]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8)[2021-03-02].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1028/c1001-29613514.html.

[3] 习近平在出席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 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EB/OL].(2017-03-12)[2021-03-05].http://www.gov.cn/xinwen/2017-03/12/content_5176767.htm.

[4] 陈挺,刘轶丹,黄嘉.如何理解科技是核心战斗力[N/OL].解放军报,2020-11-05[2021-03-06].http://www.81.cn/ll/2020-11/05/content_9930969.htm.

[5] 习近平:坚持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努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EB/OL].(2016-07-27)[2021-03-10].http://news.12371.cn/2016/07/27/ARTI1469611025659403.shtml.

[6] 习近平: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 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EB/OL].(2017-03-12)[2021-03-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lh/2017-03/12/c_1120613988.htm.

[7] 马玉屏,傅爱军.理论工作者应有提供理论咨询的自觉[N/OL].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0-27[2021-03-10].http://ex.cssn.cn/xk/xk_wtbl/201410/t20141027_1376853.shtml.

[8] 王静.新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释义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4.

[9] 武桂馥.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军事理论[J].人民论坛,2003(08):7-9.

[10] 王明哲.把准理论现代化路径[N/OL].解放军报,2018-10-16[2021-03-14].http://www.81.cn/jfjbmap/content/2018-10/16/content_217913.htm.

[11] 郭齐胜,李巧丽,穆歌.基于综合微观分析的装备需求论证研究[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11,22(04):6-9.

[1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

[13] 曾华锋,石海明.推进科技兴军要加强颠覆性技术研究[EB/OL].(2019-02-13)[2021-03-15].https://www.sohu.com/a/294595543_778557.

[14] 刘洢颖,董诚,韩旭.国外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机制探索[J].科学管理研究,2021,39(01):148-154.

猜你喜欢
能力建设
应对“寨卡”疫情的几点体会
党刊记者能力建设思考
高校图书馆智库能力建设探究
建筑施工企业市场营销特点与营销能力建设
嵌入心理契约的馆员知识服务能力建设研究
试析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
关于新形势下提高组工干部能力的思考
浅析如何做好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工作
审计人员职业发展与能力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