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家校合作内容与方式的再思考

2021-08-29 04:54邓昳瑶
求知导刊 2021年32期
关键词:家校合作中小学内容

摘 要: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命健康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也明显有所提高,线上线下相融合也成为生活的新常态。以往的家校合作模式表现出种种症候,已经无法满足培养时代新人的需求,我们迫切需要对当代家校合作的内容与方式做出新的思考和适应性调整。在合作内容上,教师要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价值观教育为重心,加强对家长的教育,使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在合作方式上,教师要采取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模式,努力构建家校学习共同体。

关键词:家校合作;中小学;内容;方式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2-0006-02

引   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命质量和健康问题的关注度逐渐加强,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对其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尤为重要。此外,现代化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使网络课堂、云端会议、电商平台等日益被熟悉和掌握,线上线下融合已经成为生活新常态。以往家校合作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培养时代新人的需求。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又要关注人们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化,家庭和学校迫切需要精准把握教育的契机。因此,对家校协同育人提出新的要求刻不容缓,通过对家校合作的内容与方式做出新的思考和适当调整,对学生及时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和具有针对性的人文关怀,从而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目标。

一、以往家校合作的症候

(一)家庭教育素养低,家校合作目的窄化

现如今,虽然大多数家长意识到与学校保持联系的必要性,但由于应试教育深入人心,家长还是过度依赖学校的认知教育。家校合作也多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首要目的,而忽略了价值观塑造、人格培养、心理健康疏导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着深远意义的教育。

作为一个私人领域,家庭是一个半开放的体系,家庭教育往往是家庭成员自发性行为,而非国家硬性规定。在学校伸手碰不到的地方,家庭教育是否进行及其质量如何难以监测。家长的教育素养低,又缺乏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的能力,使家校共育的活动受阻,效果受限。实现家庭教育现代化就要实现其终身化育人的功能价值,就要从面向儿童的教育走向面向所有家庭成员的教育。

(二)教师和家长的身份认同水平低,缺乏平等对话

对自身身份较低的认同水平,容易导致教师因时间和精力而产生退却心理,家长因怀疑自己的学习和教育能力而产生畏惧心理。教师按照学校计划执行教学,为使教学在学生身上产生效果,家校合作演变成让家长配合教师对这些效果进行监测和控制,对学生身心素质却鲜有关注。在“教师领导、家长服从”这样一种合作模式下,家校合作衰减为家长配合学校,教师认为自己仅是信息传播者,家长则认为自己是信息接收者,家长委员会成为学校教育管理的帮手和配合者,家校通信主要用于教师向家长发布作业和发送成绩。家长无法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校管理和子女的教育中,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也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家校之间信任度不够,对共同体认识不足

一方面,教师普遍认为,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方面和思想品德方面的问题源于家庭,或与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和道德素养有关,因此在与这些家长交流与沟通时持不信任态度。家长的参与意识和能力首先在教师的理解中被严重削弱了。事实上,当今家長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和期望不受文化层次的制约,不会影响他们对学校的支持[1]。另一方面,因为学校缺乏具有心理健康和家庭德育方面专业知识的教师,家校合作负责人多由班主任或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导致家长对家校活动的功效性产生怀疑,家长对学校举办的各类形式主义活动感到失望。此外,构建共同体的优势和重要性还未被充分认识,家庭和学校双方在培养目标、合作的具体内容和方式等方面未能形成共同认识,家校合作仿佛一幢地基不牢的大楼,摇摇欲坠,没有团队精神的协同育人,其效果将大打折扣。

(四)家校合作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到位

当下,各种新媒体的涌现虽然拓宽了家校双方的合作平台,但遗憾的是,各项教育资源和平台的统筹整合力度不到位。对学生价值观念、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多以传统说教为主。已有的家校共学的形式多以网络和传统的学习媒介为载体,缺少家长和教师语言上的交流与沟通,这使家校共学只停留在表面。不能有效地处理好传统手段和现代手段之间、现代手段与现代手段之间的有效协调整合,合理继承和有效创新之间不能做到配合默契,各种教育手段常常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2]。

教育需要契机,多元的社会真实样态给予了教育丰富的资源,加之线上网络平台获得广泛应用,学校和家庭应充分利用这个时代赋予的教育契机,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共同愿景的导向下,实现平等对话、共享共学、自主合作、相辅相成,形成以情感联结的家校学习共同体。

二、家校合作内容的再思考

(一)首要任务:转变合作重心,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价值观教育为主

相比认知教育,当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价值观的引导显得更为迫切。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多元的文化和意识通过网络媒体等现代化平台广泛传播。中学生作为正在成长的社会个体,其价值观具有不成熟性和摇摆性,学校和家庭要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群体作为其价值观和行为模仿、参照的对象。此外,不少学生难以适应学校生活,学习状态不佳,甚至出现了焦虑、抑郁,这些问题亟待重视和解决。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谨防家长对孩子进行“绝不吃亏”“唯利是图”的教育,避免学生因家校教育观念的不同而产生困惑。

(二)切入点: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家长和教师共同学习与发展

以往家校合作的内容重在强调家庭和学校对学生进行协同教育,然而其效果却因家长的教育素养低、家长合作意识差而不尽如人意。若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补充,学校教育就会成为 “孤岛”。因此,家校合作的切入点在于加强对家长的培训,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和与学校合作的能力。对家长的教育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直接向家长输送科学的育儿知识和现代化的家庭理念。学校可以利用传统的线下方式,结合自身对教育资源整合的优势,不定期地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邀请知名学者与专家到校讲学。二是帮助家长学会自我教育,把握好教育契机。家庭生活作为私人领域,有学校教育无法触及之地,这就需要家长自觉主动地把握好教育的契机。学校和教师要启发家长将孩子自发得到的家庭影响转化为自觉的科学教育。很显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第二个层面的家长教育更具有长远意义,能使家长由“被教育者”走向“自我教育者”。

三、家校合作方式的再思考

(一)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

1.开发线上课程

学校组织专家学者、教师及家长共同开发有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现代家庭理念、家校合作共同体等方面知识的线上课程,使优秀的家庭教育资源在更宽广的平台进行输送和共享,提升家长教养知能,提高他们参与家校合作的能力,努力使解决问题导向的后置教育成为正面导向的前置教育。

2.运用新媒体技术搭建家校合作平台

搭建云平台是为了家长和教师及时且畅通地交流,具体设置可参考山东省教育厅创办的“行走的家庭教育工作坊”。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在校表现、名师专业知识的分析等一些想让家长知晓和学习的内容制作成类似“抖音小视频”那样不超过5分钟的短视频,从而让家长利用碎片化时间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减轻了合作的压力和负担。

3.建立智能化学生成长档案

学校可依托智能平台和数据挖掘技术,建立个性化的学生成长档案。学生成长档案实现了对学生成长趋势分析的可视化显示,为家庭和学校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另外,学生成长档案可采取“自填、上报”的方式,在收集学生及其家庭信息的同时也保护了其隐私。教师根据学生成长档案可精准把握教育对象需求,从而根据教育对象多样化“需求侧”,优化“供给侧”。

(二)构建家校学习共同体

1.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共同愿景

家校协同育人的合力不足,根本原因在于家校双方未在合作的意义和学生的培养目标上达成共识。共同愿景是用价值观、信念、情感等内在力量驱动行为,提供给成员行为的规范,是构建共同体的基础。萨乔万尼认为,“美好的东西使人们去做”。而共同愿景使人们因对共同事业的承诺、因道德上强烈的情感凝聚力和群体团结精神而自发自觉地行动和分享。家校合作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任务,不能各怀心事、貌合神离,要齐心协力,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学生的智育与德育并重前行。

2.平等对话,建立家校共同培训机制

以往的家校合作模式,缺乏平等互动的平台,学校和教师的主导性过强,家长以配合居多,教师也因对家长持有偏见而错失了许多优秀的家长资源。此外,家校合作各项资源和平台的整合力度不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和家长未曾专门接受过有关如何使用线上平台的培训。独木难支,众木成林。学习共同体中不存在“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分,所有成员平等交流,共同成长。学校可建立家校共同培训机制,通过让教师和家长一同参加专家讲座、技术学习、交流研讨及榜样示范等方式提高双方的合作共育能力,让家长和教师在共学共享、稳定交流的过程中积累“共同经验”,鼓励教师和家长广泛使用线上平台的多项功能,灵活地组织活动,携手解决学生问题。

结   语

综上所述,家校双方应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导向下,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构建团结一致、相辅相成的家校共同体,充分发挥双方的合力、动力、共享力、凝聚力和学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斌,杨诗晗.家校合作的国际经验借鉴和本土化探索[J].教学与管理,2019(19):20-23.

[2]钮蔚.“家校共同体”在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邓昳瑶(1997.4—),女,湖南長沙人,武汉大学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家校合作中小学内容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