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2021-08-29 09:27黄玉蕾
求知导刊 2021年32期
关键词:生活资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摘 要: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一观点启示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有效利用生活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本文首先探讨了生活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意义与原则,然后从导入真实生活、基于认知特征、辨析生活情景及丰富生活体验四个方面提出生活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生活资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2-0050-02

引 言

生活资源就是来自学生真实生活中的各类素材,包括生活物品、游戏、真实案例等。将生活资源合理应用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

一、生活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

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中的内容,教师往往几句话就可以概括一节课的知识点。但是,教师单纯的说教,难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要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学生起到具有实际意义的指导作用。而生活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使课堂“活”起来,进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助力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

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尚未形成,他们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意识相对较弱。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助力学生道德素养形成的有效途径,但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理论性较强,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只是简单地讲解道德知识,就容易将课堂变成枯燥的理论课,这样的教学对小学生来说毫无意义。而生活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生活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

各个地区的学生生活是不一样的,他们接触的人、经历的事也有较大差异,他们所在的生活大环境影响着他们的日常言行。因此,教师所选择的生活资源要足够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否则,生活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对学生没有任何价值。例如,在教学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一课中,教师应根据学校、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甚至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案,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提升教学效率。

(二)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生活资源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的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是十分有价值的。但是,如果教学资源超出或低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范畴,教学效果就会受到负面影响。因此,教师所选择的生活资源要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关于家庭的教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涉及对父母的爱的基本认识,三年级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对父母、家庭的了解。这是循序渐进的教学,并非简单重复。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生活资源进行讨论和思考。学生思考和讨论生活资源的过程,也是其审视自身言行、内化学习内容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达到的效果要优于教师简单的说教。例如,在教学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爸爸妈妈在我心中”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辨析讨论如何爱父母,使其意识到爱父母并不是要对父母百依百顺,也表现在对父母错误行为的批评上。

(四)采用多元的应用方式

在一节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多个环节需要引入生活资源,但是这些环节的教学目标是不一样的,有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是引发学生的道德思考,有的是促進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因此,教师引入生活资源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以确保生活资源发挥有效的作用。例如,开展生活化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生活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道德思考,真实生活的体验能够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三、生活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一)导入真实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成功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整节课学习中。因此,导入环节在一节课中显得十分重要。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启示教师,学习内容和实际生活越贴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越高涨,同时学生会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因此,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导入与学生真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如游戏、照片、视频、音乐等,从而拉近学生与理论知识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1]。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时,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播放地铁安检的短视频,然后提问:“你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乘坐地铁要接受地铁安检。”教师顺势引出课题:“这是乘坐地铁要遵守的规则,你知道什么是规则吗?”由此,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开始积极主动地学习新课。

(二)基于认知特征,激活学习经验

当今时代,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但是这些生活经验在课堂上往往处于“沉睡”状态,学生不会主动将这些经验与学习内容联系起来,因此其对教学没有任何作用。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启示教师要将学生的已有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将它们“唤醒”,使其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教师要特别注意,“唤醒”学生经验的方式方法很重要,可基于学生的认知特征,通过谈话或榜样来“唤醒”。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四通八达的交通”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如今,铁路、公路、水路、空运等各种运输方式都被广泛運用,它们都认为自己的本领最大,到底谁的本领最大呢?你们知道这些运输方式各自的特点吗?”这个情境的创建基于三年级学生已有的对运输方式的理解,更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引导学生从各类交通工具的速度、运力、运费、安全性等方面区分、归纳出各类交通工具的特点。由此,学生会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反思,学会在生活中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交通工具。

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新的知识,实现了由“要问学”到“我要学”学习状态的转变,实现了有效学习。

(三)设计辨析情景,内化道德行为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将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启示教师再现生活情景,设计辨析情景,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观点,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内化道德行为。教师要特别注意,选择具有探究性和辨析性的生活情景,这样,学生要经过理性地分析和思考才能做出谨慎的选择。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辨析情景:“奶奶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内容:不要再吃香蕉了!某医院有一男子因吃香蕉感染病毒死亡。此时,奶奶正准备转发这条消息。那么,奶奶能转发这条消息吗?为什么?”首先,教师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言。然后,教师出示官方辟谣微博,让学生明确香蕉不会传染病毒。接着,教师出示《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让学生认识到这样的行为是违法的。这样,学生自然明白奶奶是不能转发这条信息的。在以后的生活中,学生也就不会做类似的事情。

辨析情景改变了说教的形式,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充分的质疑、思辨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新知识。

(四)丰富生活体验,打通课堂内外

道德与法治课程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经过课堂学习将正确道德认知内化为恰当的道德行为。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启示教师,生活体验往往能够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行为。因此,教师要牢牢把握住这一要点,在课堂上积极开展生活化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更好地践行“知识来自生活,教育在生活中进行,教育为生活服务”的理念。在课堂上开展生活体验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活动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不可为了体验而体验。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上册“我们小点儿声”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我是小小调音师”的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演示“怎么让椅子、门、铅笔盒等物品小点儿声”。学生在演示过程中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并做到——在教室这个公共场所每个人都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影响他人。课后,学生会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言行。

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直接体验和亲身感受,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把习得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统一起来。

结    语

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敏锐地捕捉生活资源,让这些资源成为课堂中生动的教学素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于虹.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18(31):58-59.

作者简介:黄玉蕾(1990.7—),女,江苏苏州人,中小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生活资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的探讨
利用生活资源,激活生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