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四个“支点”推动红色文化传承

2021-08-30 02:34王素晴
山西教育·幼教 2021年7期
关键词:草鞋支点长征

王素晴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长征是史无前例的一次伟大壮举,也是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最高表现。长征精神是红色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建党百年之际,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我们设计与组织了“长征光芒,照耀童心”主题活动。为了引导幼儿对长征精神产生理解和认同,我们尝试通过搭建认知、情境、渗透、评价四个支点来撬动活动有效开展。

搭建“认知”支点

——设计多元活动,提升幼儿对长征的感性认识

幼儿只有了解长征,才能更好地感受和体验红军战士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意志。《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强调:“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鉴于此,根据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我们开展了“听长征故事”“看长征电影”“颂长征诗歌”活动。

1.听长征故事。《金色的鱼钩》讲述了老班长在长征途中炖鱼汤给伤员滋补身体,而自己却偷偷吃鱼骨,最终因长期缺乏营养而光荣牺牲的故事。为了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我们不仅根据故事情节制作了图画书,还通过“老班长为什么要做鱼汤”“小战士将鱼汤送给老班长时,他为什么不喝”等问题设置,引导幼儿感受老班长舍己救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另外,我们还邀请社区老红军来园讲《一袋干粮》《半截皮带》等故事,逐渐丰富幼儿对长征的感性认识。

2.看长征电影。《大渡河》《草地》《四渡赤水》《突破乌江》《飞夺泸定桥》都是反映长征题材的影片,为了引导幼儿理解影片内容,我们采取了以下几项教育措施,一是根据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段引导幼儿欣赏;二是抹去电影中生涩的人物对话,重新配音,确保幼儿听清听懂。除此之外,我们根据幼儿的认知需要,剪辑了影片精彩部分供其反复观看。

3.颂长征诗歌。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再现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恢弘画面。前期,幼儿通过听故事、看电影,对长征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为理解诗歌奠定了基础。但是,他们对“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等词语不甚理解,我们结合故事和电影内容,用直观、形象的语言进行了解释。另外,为了增加趣味性,我们还鼓励幼儿用独诵、合诵、轮流诵等方式朗诵《七律·长征》。

搭建“情境”支点

——创设游戏情境,引发幼儿具身体验长征精神

“长征路上,红军不仅要爬雪山、过草地,还要与敌人打仗,他们真勇敢!”“没有粮食,他们只好饿着肚子,有时还要抬着伤员一起走,太不容易了!”“泸定桥只有铁索,没有铺木板,红军叔叔竟然能过去,他们真够神通广大的。”……《指南》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锐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鉴于此,我们和幼儿设计了“mini长征路”户外游戏活动,通过模拟长征途中具体的场景,引导幼儿传承长征精神、体验长征文化。

1.自主创设情境。红军在长征途中要面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爬雪山”“过草地”等挑战。我们以问题“长征路是什么样子的”驱动幼儿思考。经过集体讨论,幼儿自行将园内的泥坑、土坡、鱼池、滑索等区域分别当成了“草地”“雪山”“大渡河”和“泸定桥”。除此之外,他们还设置了“战场”,内有战壕(用蛇皮口袋装草并层层垒高)、手榴弹(报纸球)、望远镜(胶带捆绑两只圆柱形纸芯筒)、担架(废旧的塑料床)。最后,他们将“战场”和园内其他设施连接成一条线路,命名为“mini长征”路线圖。

2.引发具身学习。挑战活动开始了。过“草地”(泥坑)时,苗苗的鞋陷进“沼泽”,怎么也拔不出,为了抢时间,她光脚跑向下一个目标。“战争”中,香香躲闪不及敌人扔过来的“手榴弹”,额头红肿,却不忘持枪掩护战友过“泸定桥”。然然体质弱,爬“雪山”有些精疲力竭,她不断鼓励自己:“加油!坚持就是胜利!”冉冉咬紧牙关,艰难地在索道上滑行,最终渡过“金沙江”。青青的腿“受伤”了,然然用自己的衣服为她包扎伤口并找来“担架”,和亭亭一起将青青抬到安全的地方……具身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学习者的生理体验与内心感受有着密切关联。在“mini长征”户外游戏中,因客观情境渲染以及自我角色认同,幼儿切身感受到了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和团结一致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搭建“渗透”支点

——多元渗透融合,拓宽长征文化组织与实施渠道

集体活动、区域活动、班级联动、亲子活动等是幼儿园实施教育活动的途径和载体,我们将长征文化和长征精神渗透与融入其中,旨在拓宽长征文化传承渠道,促进红色文化在幼儿心中落地生根。

1.在集体活动中渗透。集体活动是组织与实施幼儿园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拟定了集体活动计划,并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对每节活动进行审议,然后付诸实施。如,五月围绕“物·语——长征记忆”设计与组织了“一双草鞋”“半截皮带”“一袋干粮”“金色的鱼钩”等集体活动,涉及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

2.在区域活动中渗透。区域活动是集体活动的拓展与延伸,能满足幼儿小组化、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在组织“一双草鞋”集体活动时,大三班李教师发现部分幼儿对草鞋的制作方法充满好奇。于是,她在美工区投放了稻草、麻绳、布条等材料,鼓励幼儿开展手工编织活动。“光脚穿草鞋会磨脚,有双袜子就好了。”“冬天,红军叔叔穿草鞋,脚趾露在外面,一定很冷的。”……穿上自己编织的草鞋,幼儿有了更多的感受和体验。

3.在班级联动中渗透。这里的班级联动,指的是为了优化教育资源,在班级之间开展活动。如,大一班青青小朋友的妈妈在县委党史办公室工作,她除了为女儿所在班级讲述长征历史,还被邀请到大二和大三班。听说大三班创设的“草鞋编织坊”很有趣,大一班和大二班的教师轮流带领幼儿来这里参加活动。班级之间的联动,实现了最小化的(人力、物力)投入和最大化的收益,优化了红色教育资源配置。

4.在亲子活动中渗透。结合“长征光芒,照耀童心”主题,我们设计与组织了“唱·长征歌声嘹亮”“说·长征英雄可歌可泣”“画·长征难忘瞬间”和“走·长征路途迢迢”系列亲子活动。许多家长感慨颇多:“以前,我对长征了解不多,为了配合这次活动,我查阅了大量资料,感觉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了。”“在探寻长征记忆的过程中,不仅传承了长征精神,也融洽了我们亲子之间的关系,受益匪浅。”

搭建“评价”支点

——激励性评价,为红色教育营造信任与尊重的氛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激励性评价通过肯定幼儿行为,让其感受教师对自己的信任与尊重。本次主题活动中,激励性评价策略包括倾听、描述、表达、记录和传播。

1.倾听。认真倾听幼儿的讲述,不仅能让其体验到教师对他们的理解與认可,还可以让教师了解其游戏意图,以提供教育支持。如幼儿问:“过草地时,如何避免红军叔叔陷进沼泽地?”这时,教师会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其思考,并提供材料帮助幼儿验证自己的猜想。

2.描述。“苗苗虽然来不及穿鞋子,但她赢得了时间。在长征途中,红军随时都会遭遇敌人围追堵截,因此,抢占时机非常重要。”教师用赞赏的语言说出幼儿在活动中“做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描述能够提升幼儿自信心,激发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表达。教师通过表达自己的感受,对幼儿的行为和表现进行评价。“舒舒和力力制作的草鞋很精致,我也想学一学他们的方法。”“我被娴娴感动了,她一直在帮助姝姝过‘泸定桥。”“然然和亭亭能不顾自己安危,将受伤的青青转移到安全地带,让我佩服!”

4.记录。我们可以用相机或纸笔记录幼儿活动中的言行。评价环节,将视频播放给幼儿看或将纸笔记录的内容读给他们听,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鼓励和尊重。

5.传播。将幼儿活动中的优异表现传递给他人,传播的内容包括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作品、语言等。如,当着轩亭的面给其家长打电话:“今天,你家轩亭在过‘铁索桥时,找到了许多让身体保持平衡的方法,太有创意了。”

习近平总书记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名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幼儿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围绕认知、情境、渗透、评价四个支点,积极探索红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基于幼儿园园本实际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适切性、常态化的关键。

(责任编辑:张 琳)

猜你喜欢
草鞋支点长征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假如给你一个支点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智珠二则
智珠
“巨鞋”
爷爷的草鞋
一日就是一生
一日就是一生
二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