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本科建设背景下的基层教学组织改革探索*

2021-09-02 10:27胡宇芳郭智勇
广州化工 2021年16期
关键词:基层组织学院基层

胡宇芳,王 邃,郭智勇

(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基层教学组织作为高校落实教学任务、促进教学发展和改革、保证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的基本教学组织机构,经历了教研室、系部、二级学院的变迁,也衍生了教学团队、教学基地、实验中心、课程群等多种管理模式,顺利完成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并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1-2]。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科研至上”的观念和相应的管理激励措施逐渐占据上风以后,基层教学组织的地位日渐尴尬,“去教学”化倾向日益明显[3]。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或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提高教育质量是目前及以后相当长时期的主要工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为此国家出台了许多指导文件和提升计划,一流本科建设成为各高校当下的首要工作。在此背景下,基层教学组织作为一流本科建设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其建设理念、职能架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需要与学校保持一致,才能确保完成一流本科建设任务[4-6]。正如伯顿.克拉克在对高等教育系统研究时曾经指出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从高等教育的基层做起,高等教育中最佳的端点是基层。”

宁波大学建校仅有30余年历史,一直处于快速发展过程。其采用的“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平台+模块”本科教学体系,以及“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培养理念,取得了一些成效的同时,其弊端也不容忽视。例如:学生专业归属感不强,院系老师为争抢生源采取了降低课程难度的不恰当方式,教学基层组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如何争取更多优质生源上,导致未能充分发挥其保障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核心作用。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材化学院或学院)成立仅10余年,从初期30余人发展至今120余人,新引进的老师大多为刚从校门走出的博士以及其他单位在科研领域有突出成就的高级人才,普遍缺少从事本科教学的经验。学校经历了从“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教学型—科研型”大学的转变历程,其管理理念、考核压力和激励措施几乎都集中在了如何提高科研水平上,新引进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几乎都用在了争取科研项目和产出科研成果上面。教师的教学热情被严重“淡化”,基层教学组织工作很难有效开展,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长期陷入大量文字材料整理和日常事务性工作中,没有明确的责权利,无法调动任何资源,基本上沦为了“教学秘书的秘书”。针对上述状况,学院采取了系列措施加强和完善学院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1 学院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1 学院基层教学组织发展历程

学院成立之初,新老专业教师总计20余人,仅1个化学专业和1个班级学生,此时只按照传统简单设置了一个“名义”上的化学教研室作为教学基层组织。专业教师同时承担学院内部的专业课程和生命、医学、建工等兄弟学院的化学类基础课程,深陷于繁重的教学工作且又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很难有时间和精力研究相关教学问题,其他职责和建设任务更加难以顾及。此时基层教学组织的主要职责就是保证把基本的课程教学任务完成。

学院随后几年陆续增设了1个应用化学专业,在化学专业中恢复了化学师范方向,年招生总数不足百人,各专业课程和教师都是互相打通的。实际情况是采用1套人马成立了对应的两个系,此时“系”这个名义上的基层教学组织并没有实质上的工作。为了便于管理和提升工作效率,成立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工程5个课程群作为教学基层组织。此阶段教学基层组织的职责基本就是协调安排课程任务,统一平行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只有分析化学课程群集中打造了一门省级精品课程。而在指导学生竞赛、教材出版、教研论文、教研项目、教学成果奖等方面的建设工作,基本都是由教师凭着个人的兴趣和意愿去完成的,各个教学基层组织几乎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

随后学院又增加了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教师和学生规模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再加上宁波大学打造的“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平台+模块”本科教学体系,使得本科教学工作日益复杂。此时,原来以课程群模式建制的基层教学组织已经无法胜任全局工作。由此学院按照专业分别成立了化学系(含化学专业和化学师范专业)、应用化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3个以系为单位的教学基层组织。将原来的5个课程群重新调整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化学工程6个教学团队。基层教学组织管理和建设的主要职能都落在了系这个层面,教学团队只起到一些教学任务安排和协调的辅助作用。几乎同时期,学校采取了空前力度的政策支持科研发展,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在实质上基本停留在维持最基本的教学任务完成层面。

1.2 学院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实质性提升

近几年随着国家层面关于双一流大学建设、工程专业认证、一流本科建设、双万计划等工作的陆续开展,学校也相应的做出了部署以推进相关工作。在此背景下,学院教学副院长亲自牵头组织部分责任心强的老师成立了一个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临时项目组,分析当前高等教育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困境。例如,教学与科研的分裂甚至对立、层级式与交叉式管理的责权不分、保障和运行制度的缺失等。从一流本科建设的具体目标和教学基层组织所应承担的职能切入,对于教学基层组织进行理念和组织进行重构,重点进行组织架构改革,建立垂直的三级教学基层组织和一个扁平的项目教学基层组织(图1)。与传统基层教学组织不同,这个扁平组织采取动态调整机制,以项目和成果培育、解决特定问题和完成特定任务为目标的灵活性组织,分别建立相应的目标考核、激励制度和保障机制。

图1 基层教学组织架构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grassroots teaching organization structure

经过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临时项目组的反复讨论、充分听取专家和老师们建议基础上,提出了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为建设理念,以明确基层教学组织职能为建设基础,以建设系列制度保障运行的建设模式(图2)。进一步明确学院和系部/专业层面的宏观教学基层组织、课程群/组的微观教学基层组织、解决问题和培育成果的项目教学基层组织各自的任务,解决教师同时归属不同层级和交叉组织目标不明、管理低效的问题。优化权力结构,明确组织职能,完善运行管理机制、监督惩罚和激励保障措施,坚持“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这一理念,让教师的教学工作不再仅仅是个良心活,“教好书”不仅是教师的基本职责,而且能够保证足够的收入和职称晋升通道,以此激发广大教师投入教学的热情,配合学校确保一流本科建设目标的实现。

图2 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示意图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grassroots teaching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从学院一级基层教学组织开始,全面重构基层教学组织体系,明确职能和建设目标,完善系列制度和措施,成效明显。例如:所有青年教师结对培养提升教学技能,有多位青年教师获得省级教学比赛奖项;成立了考研指导教师团队提升学生考研率,学院的考研率一度稳居学校前列;成立了学生竞赛指导团队提升各级各类竞赛水平,学院的竞赛奖项等级和数量一直名列前茅;以学生全覆盖、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堂+课间”培养模式“十个一工程”,提升了全体学生的能力,并获得宁波市和宁波大学的教学成果奖,等等。

1.3 学院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未来规划

学院基层组织建设改革在教风、学风、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例如:把教学和本科生培养工作放在主导地位的老师比例仍然明显偏低,在教学名师、精品课程、教材建设、教研项目、教学成果等方面显著存在数量少、级别低的窘况。学院正在确保三级教学基层组织正常运行、保障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前提下,大力推动建设以具体任务目标为导向的项目教学基层组织的工作[7-8]。主要措施和规划包括:

(1)强化专业建设激励。制定本科教学重点培养项目指南,从教学建设经费中拿出专项资金支持教研项目和教研成果的前期培育。提升教研项目、教研论文、本科教材的奖励水平,做到与科研项目、科研论文、科研专著同等甚至略高。

(2)推动科教融合。鼓励本科生进入教师科研实验室进行系统训练,学院给予科研用房面积、科研测试费减免、科研仪器维护等方面的优惠措施,改变教学与科研的对立、基层教学组织的错位和缺位,形成良性循环。

(3)提升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的权力、地位和待遇,达到相当于教学副院长的级别。参与学院发展的重大事项决策以及教师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经费分配等,改变随意任免的局面,进一步明确职责、任务、考核要求,保障合理均衡的责、权、利。

(4)实践教学条件保障和提升策略。学院现有化学1个理科、材料和化工2个工科专业,实践教学对仪器设备要求高。若单纯用于教学会出现成本高昂、利用率低的问题。除争取更多学校和政府支持外,主要采取两个措施解决:一是做到各级财政经费资助的学科建设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必须同时用于本科教学实验当中,二是挖掘和鼓励与兄弟学院和企业合作共享大型仪器设备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

(5)保障教学基层组织的日常活动。学院专门设置一些基层教学组织活动的固定场所,配备基本的硬件办公设施,安排固定的活动时间。便于开展教学研讨、教学督导、学生反馈等教学活动。把过去“虚拟”的基层教学组织从形式上做实,从条件上落地,由此通过运行保障机制实现基层教学组织职能的更好实现,让人才培养的理念逐步渗透到每个教师心中,最终达到一流本科建设的目标。

2 结 语

尽管学院基层组织建设已经有了非常明晰的思路和顶层设计,对于人才培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但许多问题有些积重难返或者配套措施还不到位,使得具体建设工作还有非常大的改进提升空间,需要不断对于改革方案进行优化完善,重点从实际可操作性入手,由于教师的收入、职称、发展等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目前仍然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学校发展的整体布局,要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取得适度平衡,首先确保所有教师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鼓励部分教师投入教学,然后带动更多教师在教学中做出努力提高教学质量[9-10]。

猜你喜欢
基层组织学院基层
初等教育学院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党的基层组织
党的基层组织
学院掠影
走基层
西行学院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