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化学发光法与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肿瘤血清CA153、CA125、CA199的一致性评价

2021-09-04 09:14张凤岐
哈尔滨医药 2021年4期
关键词:化学发光电化学乳腺癌

张凤岐

(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医学检验科,河南三门峡4720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也提高了癌症的发病率,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1]。癌症是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乳腺癌是全球女性中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乳腺是女性的哺乳器官,一旦女性患乳腺癌,由于癌细胞之间的连接不紧密,癌细胞非常容易随淋巴系统或血液系统转移到对侧乳腺或全身其他器官[2]。由于大部分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健康意识,这就导致很多女性不会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就错过了乳腺癌最佳的治疗时机。

血清糖类抗原家族如CA125、CA153以及CA199等是乳腺癌的首选肿瘤标志物,尤其在癌症早期诊断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当代肿瘤相关标志物的检测方法也是多种多样[3-4]。常规的检查方法有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法以及化学发光法,其中化学发光法检测效果较好,并且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度都较高[5]。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大众对于肿瘤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收集我院2018年8月至2020年7月的临床病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微粒子化学法对患者CA125、CA153和CA199进行了检测,以期对临床的早期正确诊断起到指导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取自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120例,均经影像学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这些收集的病例中乳腺癌60例,平均年龄为52岁,收集肝癌病例60例,平均年龄为51岁。

1.2 检测方法:所有受试患者及健康体验者在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3mL,4h内送往检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中CA125、CA153以及CA199等指标的水平。

1.3 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检测CA125、CA153以及CA199指标的结果比较:低浓度(0.0~35.0 U/mL)两种方法的测定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浓度(35.1-400.0 U/mL)两种方法的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浓度(>500.0U/mL)标本需用生理盐水稀释后测定并计算CA125、CA153以及CA199的实际浓度,两种化学方法的最终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3。

表1 两种方法检测患者血清CA125的测定值比较(±s)

表1 两种方法检测患者血清CA125的测定值比较(±s)

注:**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

表2 两种方法检测患者血清CA153的测定值比较(±s)

表2 两种方法检测患者血清CA153的测定值比较(±s)

注:*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

表3 两种方法检测患者血清CA199的测定值比较(±s)

表3 两种方法检测患者血清CA199的测定值比较(±s)

注:**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

2.2 两种方法的相关性比较:罗氏Cobase602电化学发光法和化学发光微粒子法检测CA125、CA153以及CA199等指标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详见图1-3。

图1 电化学发光法和化学发光微粒子法检测血清CA125的ROC曲线比较

图2 电化学发光法和化学发光微粒子法检测血清CA153的ROC曲线比较

图3 电化学发光法和化学发光微粒子法检测血清CA199的ROC曲线比较

3 讨论

肿瘤标志物主要是指存在于各种肿瘤发生发展的各个生理和病理进程中,由肿瘤细胞分泌或产生并且释放到细胞、血液、体液中的,其具体生理生化指标能够反映肿瘤生长进程的一类物质。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采用罗氏Cobase602电化学发光法和化学发光微粒子法检测CA125、CA153以及CA199等指标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尤其是电化学法检测灵敏度更高,检测CA125、CA153、CA199检测肿瘤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通过两组对比结果比较,可以看出CA125、CA153、CA199在低浓度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差异性显著,在中浓度和高浓度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差异性不显著。还有通过ROC曲线也能够看出两种检测方法在线性范围内具有可比性和一致性。

猜你喜欢
化学发光电化学乳腺癌
绝经了,是否就离乳腺癌越来越远呢?
化学发光探针构建及应用进展
电化学中的防护墙——离子交换膜
电化学基础测试题
关于量子电化学
乳腺癌是吃出来的吗
胸大更容易得乳腺癌吗
别逗了,乳腺癌可不分男女老少!
2018年高考中的电化学试题大扫描
荧光/化学发光探针成像检测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