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剖宫产深静脉血栓实施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的效果观察

2021-09-04 09:14
哈尔滨医药 2021年4期
关键词:治疗仪脉冲剖宫产

朱 涛

(梅州市大埔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广东梅州51429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围手术期常见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血液滞缓、血液高凝、静脉壁损伤等均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致病原因,而剖宫产手术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诱发因素。妊娠女性会出现血液系统改变情况,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之术后卧床、手术麻醉、切口疼痛等因素影响,会进一步加重血液滞缓情况,大大增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1-2]。临床大量研究表明,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风险是同龄未妊娠女性4~6倍。剖宫产产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仅会导致产妇出现患侧下肢肿胀、疼痛情况,还易引发急性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生活质量水平产生严重影响。因此,为剖宫产手术患者积极开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干预措施,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3-4]。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98例剖宫产产妇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剖宫产产妇实施脉冲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干预对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98例分析对象为我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剖宫产产妇。纳入标准:均符合剖宫产手术指征且接受剖宫产手术治疗;产妇临床检查结果、检查记录等资料完整;术前未使用抗凝药物;术前明确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精神、记忆、认知功能正常产妇;产妇对入选本课题表示知情且理解。排除标准: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禁忌症产妇;精神病史或意识障碍产妇;凝血功能障碍产妇;恶性肿瘤等危重疾病产妇;自身免疫性疾病产妇;中途退出研究产妇;产妇或家属拒绝签订知情书。

入选对象经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分为2组,49例被纳入常态组,另49例被纳入分析组。常态组中29例初产妇,20例经产妇;年龄最高38周岁,最低21周岁;孕周最长41周,最短37周。分析组中30例初产妇,19例经产妇;年龄最高39周岁,最低21周岁;孕周最长42周,最短37周。2组产妇基础资料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均衡可比。

1.2 方法:将术后常规干预作为常态组干预措施:为产妇开展健康教育、心理疏导、饮食指导等,指导产妇亲属术后6h内按摩产妇下肢,6h后适当进行翻身活动,12h后搀扶下床活动等。在常态组基础上,分析组产妇加用脉冲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将气囊置于产妇下肢部位,调节压力40~50mmHg,调节适宜时间与模式,连接压力管,保证指示灯正常,通过对产妇大腿根部、膝部、小腿、足底部进行周期性、序贯性加压充气、释放压力操作,促进产妇下肢静脉血液循环,30min/次,2次/d,治疗3~5d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比对分析两组术后凝血功能、下肢肿痛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下肢消肿情况。检验并记录两组患者凝血功能,主要包括血浆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记录患者小腿周径差、小腿消肿率、大腿周径差、大腿消肿率,消肿率=[(治疗前周径差+治疗后周径差)/治疗前周径差]×100%。

1.4 数据处理:运用SPSS 23.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对分析2组产妇凝血功能水平:分析组产妇血浆Fib、TT、APTT、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常态组,PT水平高于常态组(P<0.05),详见表1。

表1 比对分析2组产妇凝血功能水平(±s)

表1 比对分析2组产妇凝血功能水平(±s)

?

2.2 分析2组产妇下肢肿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常态组下肢肿痛发生率高于分析组(χ2值=7.1837,P值=0.0073),详见表2

表2 比对分析2组产妇下肢肿痛情况[n(%)]

2.3 组间患者下肢消肿情况分析:治疗前患者大小腿周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组治疗后下肢消肿情况好于常态组(P<0.05),详见表3。

表3 组间患者下肢消肿情况分析[n(%)]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由于血液高凝状态、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等因素引起,一但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则会导致患者出现患肢肿胀、疼痛、压痛等情况[5-6]。由于剖宫产手术产妇长时间制动、静脉曲张、卧床、久坐等因素影响,导致血液瘀滞,且剖宫产手术产妇经手术麻醉后可导致静脉流速减低,周围静脉扩张,术后长时间卧床、切口疼痛、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极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且手术为应激性创伤,引起的炎症反应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静脉结构改变激发凝血反应,大大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风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栓子脱落可能引发肺栓塞、猝死等,因此需积极预防[7-9]。

脉冲空气波压力治疗仪主要是通过空气压力波,有序多次的对气囊进行充气、放气,在此过程中产生的脉冲气流能够经由气管流入气囊气室中,伴随逐渐充气,压力不断上升,能够通过扩张血管对血管肌肉发挥挤压效果,大幅增加静脉血回流速度,获得类似运动状态下的脉冲性加速,有效增加产妇下肢血流速度,促进局部血流加快,消除水肿,有效提升供氧能力以及供给其他营养成分的能力,提高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作用,促进渗出液的吸收,改善新陈代谢水平,进而加速病理产物的代谢与排泄,发挥防止聚集凝血因子、粘附血管内膜的治疗目的,有效增加纤溶系统活性,消除水肿,促进产妇下肢静脉血运循环,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脉冲空气波压力治疗仪作用于产妇下肢还能够对部分穴位进行持续刺激,通过经络作用,有效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故脉冲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能够为产妇提供从足尖至大腿的有效按摩,脉冲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的工作速率与血流速率相符,因此患者不会产生不适感受,产妇治疗依从性相对较高。

TT、APTT、PT均是凝血功能有效判断指标。血浆Fib属于对凝血功能具有促进作用的蛋白质,能够促进血小板在血管中的聚集,升高血液浓稠度,使血液流动缓慢、粘滞,血浆Fib水平越高,越容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本研究结果表明,分析组产妇血浆Fib(3.24±0.87)g/L、TT(15.12±1.29)s、APTT(28.52±2.48)s、D二聚体(257.25±39.25)ng/mL水平均低于常态组,PT(13.82±2.14)s水平高于常态组。表明采用脉冲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能够有效降低血浆Fib、TT、APTT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对于降低产妇血液粘稠度作用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2组患者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但分析组治疗后下肢消肿情况好于常态组,常态组产妇下肢肿痛发生率(22.45%)明显高于分析组(4.08%)。提示脉冲空气波压力治疗仪与人工按摩相比控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更好。分析原因可知,脉冲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于下肢的按摩更加精准、规律、深入,能够按摩到深部肌肉组织、淋巴管以及下肢血管,有效增强淋巴循环与血液循环,消除下肢水肿情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更加显著。

综上所述,脉冲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剖宫产产妇血液高凝状态,降低下肢肿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治疗仪脉冲剖宫产
麦角新碱联合缩宫素在高危妊娠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骨痛灵酊联合TDP治疗仪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剖宫产后怎样加强护理
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仪对白癜风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CO2点阵激光治疗仪联合多爱肤治疗面部凹陷性疤痕
脉冲工况氧气缓冲罐裂纹修复实践
剖宫产和顺产,应该如何选择
一胎剖宫产,二胎必须剖吗
小型化Ka波段65W脉冲功放模块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