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空巢小农就地兼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1-09-05 02:50吴北河聂志平
老区建设 2021年14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影响因素

吴北河 聂志平

[提 要]基于乡村振兴视角,对江西省兴国县中叶村进行实证调研,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该村102户常住兼业农户(50周岁以上的空巢小农)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并整理成数据,结合小农兼业研究的相关文献,分析空巢小农就地兼业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促进空巢小农就地兼业、实现乡村振兴伟大战略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空巢小农;就地兼业;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吴北河,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区域发展;聂志平,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村空巢社会问题。(江西南昌 33004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空巢小农就地兼业行为及引导研究”(20YJAZH079)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在乡村的重要体现。其主要抓手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为农民提供就近就业的机会,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留守乡村的空巢小农首先为这一战略所惠及,纷纷行动起来。尽管他们年龄多在50岁以上,且囿于资金技术及生产生活的习惯,大多耕种着承包的土地,但在小农理性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在农闲之余积极就地兼业,从事其它非农生产经营性活动。鉴于他们所从事的非农生产经营性活动仍属于小规模非农化转型[2],空巢小农就地兼业只能归纳于农民个体兼业化范畴,其就地兼业行为受到农户原始禀赋、村域特征等因素影响[3]。论文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结合江西省兴国县中叶村的实地调研,分析农户禀赋、村域特征、政策引导等因素影响空巢小农就地兼业的理论逻辑和行为逻辑,以彰显促进农户增收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论文基于乡村振兴视域下对江西省兴国县中叶村进行实证调研,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该村102户常住兼业农户(50周岁以上的空巢小农)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并整理成数据。通过与该村常住兼业农户的访谈,可以掌握该村兼业农户的一些基本特征,为下一步理论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通过与中叶村党支部刘书记的访谈,可以对该村的村域特征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兴国县中叶村曾是国家级贫困村,该村位于赣州市兴国县北部,处于三县交界地带(北邻赣州市宁都县,西接吉安市永丰县),距离兴国县城48公里,距离乡圩镇8.7公里,辖有21个村民小组,共510户、2157人,该村国土面积12.4平方公里,林地面积28338亩,耕地面积1984亩,人均耕地面积约为0.92亩。以2020年为例,该村常住人口约为901人,外出务工与异地就读人口约为1256人。其中村常住人口年龄分布情况如下:16周岁以下人口数约为230人,约占村常住人口总数比为25.5%;16—50周岁人口数约为106人,约占村常住人口总数比为11.7%;50—60周岁人口数约为200人,约占村常住人口总数比为22.2%;60周岁以上人口数约为365人,约占村常住人口总数比为40.6%。该村常住人口(户主)受教育程度:文盲几乎为零(得益于新中国成立后扫盲运动),小学文化约为20%,初中文化约为70%,高中文化约为9%,大专以上约为1%。截至2020年,该村贫困人员总数为94户、342人(其中五保户15户、16人,低保户53户),目前该村已实现全面脱贫,脱贫率为100%。

二、空巢小农就地兼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农户禀赋的影响

1.年龄

年龄可以影响空巢小农的家庭结构,因此年龄因素对空巢小农选择就地兼业有着重要影响[3]。结合中叶村实际情况分析,50周岁以下的农户家庭结构大多是子女外出务工或异地就读,自身也可以凭借“年轻力壮”外出务工,其家庭人口负担压力相对较小。因此,在该村常住人口比例中,16—50周岁的人口仅为100人,占比11.7%。而在该村常住人口比例中,50周岁以上人口数多达565人,占比62.8%。通过此次与该村102户常住兼业农户(50周岁以上的空巢小农)的访谈可知,他们的子女大多数已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其家庭结构人口数量有所增加,家庭人口负担压力相对较大,且他们自身年龄较大,外出务工较为不便。因此,他们只能留在村中继续耕种土地,且大多数抱着“能赚一个是一个”的心态,利用农闲之余就地选择兼业,尽自己最大能力为子女减轻负担。

2.耕地面积与人口数量

耕地面积的多少直接影響小农家庭劳动力的剩余情况,从而间接影响着空巢小农选择就地兼业。截至2020年,中叶村耕地总面积数约为1991亩,人均耕地面积约为0.92亩,除去外出务工人员土地抛荒及流转面积,该村常住人口平均耕地面积约为1.2亩左右。根据该村102户常住兼业农户(50周岁以上的空巢小农)的访谈数据分析,这些兼业小农家庭人均耕地面积约为1.5亩左右,户均耕地面积保持在6亩左右,与该村实际情况相符合。而随着农村“分田到户”政策的转变与完善,该村在1998年以后出生的人口并未分到新的土地。换句话说,在1998年以后,随着该村人口总数的不断增加,其家庭耕地总面积并未有太大变化。因此,单方面研究空巢小农耕地面积与兼业行为的选择并没有太多联系,还需要结合家庭人口数量的变化。近些年来,该村家庭耕地总面积不变,但是随着该村新出生人口数的增加,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反而出现负增长现象。与此同时,该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在村里的空巢小农多数持有“种口粮”的心理,即每年只种能够维持自己家庭温饱的粮食,造成该村在农闲时节出现农业劳动力大量剩余的现象,使得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从事于非农业生产经营性活动。

3.农民自身素质

农民自身素质(知识水平、劳动技能等)影响他们的决策水平和收入水平[4],从而影响他们选择就地兼业的类型。中叶村常住人口(户主)的受教育程度:文盲几乎为零(得益于新中国成立后扫盲运动),小学文化约为20%,初中文化约为70%,高中文化约为9%,大专以上约为1%。其中,该村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农户占比90%,这部分小农从事的非农业生产类型主要为建筑业、手工加工业等行业,这些行业也非常适合文化程度低但肯吃苦耐劳的空巢小农,可称其为一兼型农户;该村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农户占比10%,这部分小农从事非农业生产的类型主要为商贩、运输等行业,他们凭借自身的知识水平及特殊劳动技能,家庭收入以兼业为主,农业为辅,可称其为二兼型农户。由此可见,农民自身受教育程度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农户选择就地兼业的类型。通过对该村102户空巢小农户主的访谈内容分析可知,影响农户选择就地兼业行为的因素还包括农户是否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在被访谈对象中,受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农户有6名,占所有访谈人员数的5%。相较于没有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的其他空巢小农,他们通过接受技能培训,获取相应“绿色证书”,能够在兼业的同时有更多选择行业的机会。该研究进一步证明,农民自身素质(知识水平、劳动技能等)能够显著影响他们选择就地兼业的类型。一方面,小农受教育程度越高,他们就可以拥有更多选择行业的机会;另一方面,小农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可以私底下通过交流学习,传授给自己家人,从而提升自身家庭成员素质,增加家庭收入。

(二)村域特征的影响

1.村域区位条件

村域区位条件包括地理位置、交通设施等要素,这些要素往往对空巢小农是否选择就地兼业或是异地就业有着重要影响[5]。中叶村位于赣州市兴国县北部,处于三县交界地带(北邻赣州市宁都县,西接吉安市永丰县),地理位置与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有些相似。近些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该村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兴赣北延高速公路途经该村并在该地设立高速路口,使得该村原本去趟兴国县城80公里的路程缩短至48公里,用时从原来的两个小时缩短至现在仅需半个小时。而且随着交通工具的改善,该村村民进城实现“公共汽车化”,赶集实现自家“摩托化”,极大程度方便了该村村民出行。众所周知,县域和乡镇是各地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就业信息等要素的聚集中心。当小农兼业所在地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交通设施条件时,就能够帮助更多的农民及时掌握劳动力市场需求,带动更多的农民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促使更多的空巢小农选择就地兼业。

2.村域经济水平

村域经济发展水平反映出该村所在地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乡镇企业的数量直接影响着所在地村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对该地区空巢小农能否选择并且实现就地兼业有着重要影响[6]。中叶村常住人口中有将近30%的人员从事手工业的加工行业,主要就业于乡荣辉制衣厂、乡永辉制鞋厂等乡镇企业。由此可知,乡镇企业数量越多的地区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越强,能够让更多的空巢小农拥有更多的非农兼业岗位和机会。使得村中常住人员既能够从事农业生产解决自身家庭“口粮”问题,又能够利用农闲之余选择兼业增加家庭收入,从而提升村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3.村域文化

村域文化具有凝聚村民价值共识、规范村民行为等功能,影响村民选择就地兼业的心理动机和行为决策[7]。在此次访谈过程中,绝大多数接受访谈的空巢小农群体谈及选择就地兼业的原因时,多次涉及“持家理念”和“乡村舆论”等说法。一方面,由于空巢小农家庭的特殊性,其子女大多外出务工或就读,能够得到子女的经济支持十分有限,所以他们大多数都秉持勤俭持家、开源节流的生活理念。在此背景下,很多空巢小农固守农业生产的观念已发生转变,他们往往利用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农忙时投身农业生产,农闲时期再就地谋求一份临时工来提高自身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以便减轻对子女的经济依赖,为子女减轻负担;另一方面,在他们的价值观念里,乡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村里的任何一名成员都有可能随时处于“乡村舆论”的风波中。在他们看来,“乡村舆论”一词是个中性词,当处于“乡村舆论”中如何给自身行为定性时,关键得看自身行为选择有没有违背村民价值共识。如果村民行为选择符合村民价值共识,“乡村舆论”表现的就是褒扬赞美和歌颂流传;反之,表現的则是贬义、唾弃甚至是责骂。结合与该村常住兼业农户的访谈内容分析,他们之所以利用农闲之余选择就地兼业,不仅仅可以提高自身处于村中熟人社会中的经济地位,还可以避免陷入“乡村舆论”的唾弃和责骂声中。在他们的价值共识里,利用农闲之余选择就地兼业的方式来提高家庭经济收入是作为户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反之,如果一个户主在农闲之际整天无所事事,则会成为乡村熟人社会中的笑柄谈资。因此,村域文化因素对空巢小农就地兼业行为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

(三)政策因素的影响

1.政策引导

政策扶持能够带动就业,政策引导能够有效扩大空巢小农就地兼业规模。该村村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坚决落实《扩大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规模实施方案》的同时,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积极引导村常住人口实现就地兼业,确保村民稳定增收。2020年,中叶村所在乡镇党委与乡镇企业达成一致,乡镇党委给予乡镇企业财政补贴、减免税收、增放信贷等扶持政策,积极鼓励乡镇企业通过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形式积极吸纳空巢小农就地兼业。与此同时,该地政府落实落细吸纳空巢小农就地兼业的财政、信贷等扶持政策,对有能力且有意愿创业的空巢小农给予创业补贴并担保贷款予以贴息,这些举措有效地扩大了空巢小农就地兼业规模。截至2020年底,该村常住人口中,有近30%的人员就业于乡镇企业,还有近10%的人员从事于商贩、运输等其他非农业生产经营。由此可见,政策引导对空巢小农选择就地兼业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2.驻村干部帮扶

驻村干部的帮扶指导能够有效帮助空巢小农及时了解兼业信息,促进小农稳定就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2020年前,中叶村贫困人员数量为94户、342人,其中五保户15户、16人,低保户53户。解决该村贫困人员就地兼业摆脱贫困现状问题,既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艰巨任务,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该村驻村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是影响村常住贫困户选择就地兼业行为的重要因素,能够有效帮助贫困人员实现就地兼业。根据该村两名五保户户主的口述可知,该村驻村干部与帮扶对象交流情感,大力宣传国家扶贫政策、就业政策,提升帮扶对象的思想意识,帮助贫困户获取就业信息,制定就业计划,并积极引导帮扶对象参与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这些举措,改变了该村空巢小农中贫困人员“等、靠、救”的落后思想,最大程度地帮助他们实现就地兼业,大大改善了他们的贫困现状。截至2020年底,该村已实现全面脱贫,脱贫率高达100%,留守在村中的贫困户家庭成员中至少有一人能够实现稳定就业、稳定增收。因此,驻村干部的帮扶对空巢小农选择就地兼业具有重要影响。

3.扶贫项目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而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于实现农民稳定增收,提升农户自主脱贫能力。针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生活水平、人居环境等条件改善的扶贫项目能够有效提供更多兼业岗位,吸纳更多的村民实现就地兼业。根据国家扶贫规划,2020年针对该村扶贫项目资金高达300多万,扶贫项目工程数量多、涉及种类广,能够有效满足该村空巢小农就地兼业的岗位需求。根据当地“关于促进村民就地就业计划”要求可知,该村明确要求扶贫项目工程尽可能由当地村民自己完成。此举既可以让更多的村民实现就地兼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又可以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目前该村常住人口中有近30%的空巢小农从事于体力基础工(零工、短工),其中大部分兼业小农都是在扶贫项目工程中实现就地兼业,还有近10%的村常住人口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传统手艺(泥工、瓦匠)参与到扶贫项目工程建设。由此可知,扶贫项目的实施影响空巢小农就地兼业行为的选择。

三、对策建议与结论

(一)对策建议

1.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重视农民技能培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方式的转变,社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形势下,只有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空巢小农就地兼业、有效维护农户家庭的经营核心地位、确保小农经济持续稳定增收[8]。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在重视和抓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一是注重农村基础教育,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大对九年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努力提升空巢小农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得空巢小农成为振兴乡村的新主体;二是有针对性地对空巢小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农技推广、专家访谈、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高素质、爱农村、思想先进的新型职业农民,为振兴乡村提供源源不断的“土专家”“土秀才”。

2.大力发展乡镇产业,鼓励农民创业和民工返乡创业

根据该村乡镇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反映,该村乡镇企业的数量直接影响着所在地村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乡镇企业能否提供相应的兼业岗位,对该地区空巢小农能否选择并且实现就地兼业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大力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给予乡镇企业财政补贴、减免税收、增放信贷等扶持政策,积极鼓励乡镇企业通过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形式积极吸纳空巢小农就地兼业。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应落实落细吸纳空巢小农就地兼业的财政、信贷等扶持政策,对有能力且有意愿创业的空巢小农给予创业补贴并担保贷款予以贴息,同时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利用他们在外形成的新观念、掌握的技术技能、学习到的管理经验和积累的资金回乡创办实业,吸纳农村劳动力,拉动就业增长,促进空巢小农就地兼业,为振兴乡村提供产业支撑。

3.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让农村就地兼业的空巢小农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让空巢小农安心留在农村、服务农村、建設农村。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推进和生活水平提高,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首先,当地政府应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镇公路硬化体系,实现乡镇公路硬化目标,确保“村村皆硬化,户户通公路”;其次,地方政府应尽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让那些留在农村兼业的空巢小农能够与城市居民享受同样的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权利;最后,当地政府还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的同时可提高当地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空巢小农在农忙时节的农业生产效率,使其有更多的时间投入于非农业生产性经营活动,从而促进空巢小农就地兼业,助力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二)结论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乡村振兴伟大战略的新阶段,解决好“三农”问题仍是振兴乡村的关键之举,且任重而道远。空巢小农作为乡村振兴的新主体,对其就地兼业的实际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空巢小农就地兼业的对策,有助于提升空巢小农就地兼业的能力,使其成为综合素质更高的人力资源,甚至成为振兴乡村过程中的“土专家”“土秀才”,以适应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促进空巢小农就地兼业,也有利于缓解当前我国空巢村所面临的诸多矛盾,实现农民增收,保障乡村有序发展,从而有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浩,毕永魁.人力资本对农户兼业行为及其离农决策的影响研究——基于家庭整体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8).

[2]翁贞林,高雪萍,檀竹平.农户禀赋、区域环境与粮农兼业化——基于9省份1647个粮食种植户的问卷调研[J].农业技术经济,2017,(2).

[3]阳利永,柳德江,尹娟.家庭原始禀赋对农户兼业类型转化的影响[J].生产力研究,2019,(11).

[4]林善浪,李龙新,林玉妹,樊涛.人力资本对农户兼业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山东省临沂10个村的问卷调查[J].农村经济,2012,(9).

[5]韩亚恒,聂凤英.农户兼业行为研究——以河南粮食主产县为例[J].调研世界,2015,(6).

[6]周拥平.江村七十年[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7]刘豪兴.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2014.

[8]陈浩.非农职业因素对农户兼业结构及其离农意愿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责任编辑:马丽莎]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影响因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