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海外西经》“龙鱼”考释

2021-09-09 08:59
农业考古 2021年4期
关键词:鲟鱼穿山甲本草纲目

王 雪

一、引言

《山海经·海外西经》有“龙鱼”一名,且对其生存环境、形态习性等均有记载:“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貍(鲤)。一曰:虾。即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一曰:鳖鱼,在夭野北,其为鱼也如鲤。”[1](P258)历代文献记载中,与“龙鱼”有关的名称有“龙鲤”“鲮鲤”“陵鱼”“鲮鱼”等。

《汉语大词典》《辞源》以及刘毓庆、袁珂等各家多依据与“龙鱼”相关的名称,讨论“龙鱼”所指。或依“龙鲤”之名推断其为穿山甲;或依“鲮鱼”“陵鱼”之名推断龙鱼是穿山甲或鲵鱼;或未名所指,众说纷纭。以上名称与《山海经·海外西经》所载的“龙鱼”有何关联?“龙鱼”所指为何物?学者所论皆有尚待商榷之处。我们以相关名称为线索,结合《山海经》及历代相关文献中有关“龙鱼”的形态、生理、地理分布等叙述,对已有观点进行爬梳整理,对“龙鱼”所指进行探讨。

二、对“龙鱼”所指的既有探讨

(一)以“龙鱼”为穿山甲

《辞源》综合“龙鱼”“龙鲤”两条释义,据《山海经》及郭注所言龙鱼形状“如鲤”,以“龙鲤”为线索,认为“龙鱼”即“龙鲤”,又名“鲮鲤”,三者皆是对穿山甲的指称。

《辞源》释“龙鱼”:即龙鲤。穿山甲。《山海经·海外西经》:“(穷山)龙鱼陵居在其北,……其为鱼也如鲤。”《文选》汉张平子(衡)《思玄赋》:“超轩辕于西海兮,跨汪氏之龙鱼。”《淮南子·地形训》作“硥鱼”。参见“龙鲤”[2](P4754)。

《辞源》释“龙鲤”:穿山甲的别名。也称鲮鲤、龙鱼。《文选》晋郭景纯(璞)《江赋》:“若乃龙鲤一角,奇鸧九头。”注:“《山海经》曰:龙鲤陵居,其状如鲤。或曰:龙鱼一角也。”参阅《本草纲目》卷四三《鳞》一《鲮鲤》[2](P4754)。

刘毓庆认为“龙鱼”与“鲮鱼”(或作“陵鱼”)音近,“龙鱼即鲮鱼,龙、鲮一声之转,与龙门之亦称凌门同,《海内北经》则作‘陵鱼’”[3],“因形状与鲤鱼相似,故称鲮鲤”[3],即穿山甲,引《本草纲目·鳞部》“鲮鲤”下“其形肖鲤,穴陵而居,故曰鲮鲤,而俗称为穿山甲,郭璞赋谓之龙鲤”[4](P2384)。证其有异名“龙鲤”“穿山甲”,认为这些名称均指称穿山甲类[3]。

(二)以“龙鱼”为鲵鱼或神话传说中的“人鱼”

一种观点是以“龙鱼”为鲵鱼或状如鲵鱼。古今学者多据《山海经·海外西经》“(龙鱼)一曰虾”,与《尔雅·释鱼》中“鲵大者谓之虾”的记载互证得此结论。持此种观点如毕沅校正《山海经》云“(龙鱼)一作如虾,言状如鲵鱼”[5](P224),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鲵”下云:“亦名龙鱼。《海外西经》‘龙鱼陵居如鲤’即《广志》所谓鲵,形如鲮鲤,可以治牛,出伊水也”等[6](P11432)。

袁珂认为“龙鱼”即“陵鱼”,是神话传说中具有人面手足特征的“人鱼”。《山海经·海内北经》中有“陵鱼”,袁珂等认为陵鱼即“人鱼”①。“龙鱼”与“陵鱼”音近,《山海经·海外西经》又有“龙鱼陵居”之语,二者皆因外形似鲤而有异名“龙鲤”“陵鲤”,龙鱼别称与大鲵同谓之“虾”,故认为“龙鱼”即“陵鱼”。他参照《山海经·海内北经》“陵鱼”条及《尔雅》《本草纲目》解释,提出四条论据:“龙、陵一声之转,一也。龙鱼陵居,陵鱼当亦因其既可居水,复可居陵而号陵鱼,二也。龙鱼似鲤,谓之龙鲤;陵鱼亦似鲤,谓之陵鲤,三也。龙鱼‘一曰虾’,《尔雅·释鱼》云‘鲵大者谓之虾’,《本草纲目》云‘鲵鱼,释名人鱼’;而‘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之陵鱼,正是人鱼形貌,四也。”[5](P224)谓“龙鱼疑即《海内北经》所记之陵鱼,盖均神话传说中人鱼之类也”[5](P224)。

(三)杂录诸说,以待考证

或杂以诸说,以待后人考证。如《汉语大词典》在对“龙鱼”一词的处理时,将指称“龙鲤”与指称“鲵鱼,人鱼”的观点及书证列出,在对“龙鲤”条进行释义时,将“龙鲤”“鲮鲤”“龙鱼”“陵鱼”并置以待考证。

《汉语大词典》释“龙鱼”①:即龙鲤。一说指鲵鱼,人鱼。《山海经·海外西经》:“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貍。一曰虾。”郭璞注:“或曰:龙鱼似貍,一角。”郝懿行笺疏:“龙鱼,郭氏《江赋》作龙鲤,张衡《思玄赋》仍作龙鱼……貍当为鲤,字之讹。”袁珂校注:“龙鱼,疑即《海内北经》所记陵鱼,盖均神话传说中人鱼之类也。”唐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入海观龙鱼,矫翮追黄鹄。”元吕诚《南海口号》之二:“船来争市龙鱼鲊,客至先需荔子盘。”参见“龙鲤”[7](P1480)。

《汉语大词典》释“龙鲤”:指穿山甲,又称鲮鲤。《文选·郭璞〈江赋〉》:“龙鲤一角,奇鸧九头。”李善注:“《山海经》曰:‘龙鲤陵居,其状如鲤。’或曰:‘龙鱼一角也。’”按,今本《山海经·海外西经》作“龙鱼”,《海内北经》作“陵鱼”。参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一·鲮鲤》[7](P1495)。

三、既有观点商榷

以往研究中,前贤或以“龙鱼”指称穿山甲,或以之为鲵鱼、神话传说中的“人鱼”。细究“龙鱼”生物学特征及相关名称,以及“龙鱼”条有关论述,认为既有的几种观点皆有可待商榷之处。

(一)“龙鲤”存在同名异实现象,不能由其推断“龙鱼”指称穿山甲

通过分析认为,“龙鲤”一名存在同名异实的情况:一指《山海经》所载“似鲤”的龙鱼,自郭璞始以“龙鱼”异名“龙鲤”;一指穿山甲。通过检索中国基本古籍库、鼎秀古籍全文搜索平台,查检“龙鲤”之名最早见于东晋郭璞注《江赋》。郝懿行《山海经笺疏》载“‘龙鱼’,郭氏《江赋》作‘龙鲤’”[8](P4—5),“《文选注》《事类赋注》引《经》通作‘龙鲤’”[9](P173)。《太平寰宇记》:“鱼, 似龙, 一曰龙鲤。”[10](P3089)以“龙鲤”指称穿山甲,于明代以后常见。《本草纲目·鳞部》“鲮鲤”条[4](P2384)释名一作“龙鲤”,《蠕范》:“鲮,石鲮也,陵鲤也,龙鲤也,穿山甲也。”[11](P106)皆以之为穿山甲。“龙鲤”一词于东晋时期就已出现,却是自明代后才广泛地用于指称穿山甲,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内没有指称穿山甲的迹象,这说明“龙鲤”一词在使用早期与穿山甲并无联系,《汉语大词典》《辞源》等以“龙鲤”之名推断“龙鱼”为穿山甲,忽视“龙鲤”一名存在的同名异实现象,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龙鲤”与“陵鲤”“鲮鲤”语音相似,后两者指称穿山甲的历史更为久远。以“鲮鱼”“鲮鲤”“陵鲤”之名指称穿山甲,可追溯至东汉时期。《楚辞·天问》:“鲮鱼何所?”王逸注:“鲮鱼,鲤也。一云鲮鱼,鲮鲤也。有四足,出南方。”[12](P56)认为“鲮鱼”一指“鲤”,一指“有四足、出南方”的“鲮鲤”,据《中国药用动物志》载,“穿山甲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13](P429),王逸注《楚辞》所言“鲮鲤”即为穿山甲。陆佃《增修埤雅广要·品物门》“鲮”下:“鲮鲤,其形似鼍而智小,有四足,能陆能水,岀岸开鳞甲,偃伏如死者,令蚁入甲,已而忽闭,入水开甲,蚁皆浮岀,于是食之。”[14](卷二十三)李时珍《本草纲目·鳞部》②、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引《吴都赋》“陵鲤”等皆以之为穿山甲。

《汉语大词典》《辞源》等认为,“龙鲤”为“龙鱼”异名,“鲮鲤”“陵鲤”“龙鲤”同物,均为穿山甲,故判断“龙鱼”亦指称穿山甲。我们认为,“龙鲤”一指《山海经》所载“似鲤”的龙鱼,自郭璞始以“龙鱼”异名“龙鲤”;一指穿山甲。从文献记载来看,以“龙鲤”指称穿山甲集中于明代之后,远远晚于“鲮鲤”“陵鲤”指称穿山甲的使用年代,且文献用例并不多见。以“龙鲤”指称穿山甲,可能是近人因“龙”与“陵”“鲮”语音相似,根据“鲮鲤”“陵鲤”的名称附会而成,沿用至今。

(二)“龙鱼”的生物学特征与穿山甲不符

从生物学的角度,比对历代典籍中“龙鱼”与穿山甲的相关记载,发现《山海经》所记载的“龙鱼”与穿山甲从体态、习性均不相涉,“龙鱼”并非“陵鱼”“鲮鱼”所指称的穿山甲。

在形态上,龙鱼“状如貍(鲤)”“其为鱼也如鲤”,《山海经》以为“龙鱼”状如“鲤鱼”,是“鲤”一类的动物。“貍”经郝懿行《山海经笺疏》考证为“鲤”字之讹[8](P4—5)③。但穿山甲④与“鲤鱼”的体态形貌存在较大差别,仅据穿山甲体表有鳞片这一点也不足以证明其状与鲤鱼相似。“龙鱼”有飞升上天的习性,可作为升天乘骑,“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穿山甲也并无相关特性。

(三)“龙鱼”非《山海经·海内北经》之“陵鱼”,不能由其推断“龙鱼”指称神话传说中的“人鱼”

我国上古时期由语音相同或相近导致的同名异实、异名同实现象屡见不鲜,“龙鱼”又与“陵鱼”音近,存在异名同实的可能。“龙”上古音来母东部,“鲮”上古音来母蒸部,来母双声,蒸东旁转。“龙”与“鲮”(陵)语音相似,“龙鱼”或名为“鲮(陵)鱼”。前贤对“龙”“鲮”(或作陵)一声之转的看法是可信的。“鲮鱼”又作“陵鱼”,是字之讹。“《楚辞》王逸注曰‘陵鱼,陵鲤也。’按,陵当作鲮,《初学记》鱼部引此正作鲮。”[15](P163)

袁珂认为“龙鱼”与《山海经·海内北经》“陵鱼”为同物,指称神话传说中“人鱼”的观点亦有待于商榷。首先,《山海经》“龙鱼”“陵鱼”两条所载动物的形貌特征、栖息环境差别较大,“龙鱼”似“鲤”而可飞升上天,“陵鱼”则“人面、手足、鱼身”;“龙鱼陵居”,陵鱼“在海中”,据此观之,二者应非同物。其次,袁珂认为“此人鱼,乃动物之人鱼,非神话之人鱼也”[5](P323),若是这样,则应将鲵鱼与神话传说中的“人鱼”予以区分、分别论证,但他在论证“龙鱼”即“陵鱼”时却又依据《尔雅·释鱼》及《本草纲目》对鲵鱼的释义,将神话传说中的“人鱼”与指称鲵鱼的“人鱼”相掺杂,这是存在问题的。

有学者根据“龙鱼”与“陵鱼”在《山海经图》上的图像不同,认为《海内北经》之“陵鱼”非是此龙鱼[16](P130)。所以,“龙鱼”或可由语音相近而名为“陵鱼”,但并非《山海经·海内北经》的“陵鱼”,也并非是神话传说中所谓的“人鱼”之类。

(四)“陵鱼”所指非鲵鱼类,不能由其推断“龙鱼”指称鲵鱼

对于“鲮鱼”“陵鱼”的具体所指,前贤已疑其除穿山甲外另有所指。《尔雅翼》:“柳宗元《天对》乃云‘鲮鱼人貌,迩列姑射’,则是用《山海经》所谓西海中,近列姑射山有陵鱼,人面人手鱼身,见则风涛起者尔,非此物(按,即鲮鲤、穿山甲)。”[17](P221)胡文英《屈骚指掌》“鲮鱼何所?鬿堆焉处”条下:“旧说鲮鱼即穿山甲, 但无义可取。”[18](P87)胡世安《异鱼图赞笺》云:“按《太平御览》所载引《山海经》‘鲮鱼吞舟’及《临海记》‘鲮鱼背腹皆有刺,如三角菱’,岂水中别有此种,非穴居之鲮鱼耶?”[19](卷二)对“鲮鱼”指称亦有疑惑。游国恩《〈天问〉纂义》“鲮鱼何所”条下称,“郭璞《江赋》鲮鰩鯩鲢,善(李善)亦注引《天问》,其为江海巨鳞,非左思所谓陵鲤也明矣”,亦指出“鲮鱼”非“鲮鲤”。

《海内北经》的陵鱼其形体类似于神话传说中的“人鱼”。“陵鱼”与同名为“人鱼”的鲵鱼并非一物。鲵鱼的形态特征与“陵鱼”“人面、手足、鱼身”的形貌并不一致。从生活环境上看,陵鱼“在海中”,鲵鱼则栖息于山溪中,徐珂《清稗类钞·动物·鲵》有“鲵,……体暗褐色,有黑斑,头圆扁,四肢短小,拙于陆行,尾大而侧扁。居溪流中,以鱼为食”[20](P156),二者的栖息场所并不一致;而且,鲵鱼谓之“人鱼”,是依据其声音如小儿啼哭而得名,郭璞注《尔雅·释鱼》:“今鲵鱼似鲶,四脚,前似猕猴,后似狗,声如小儿啼。”[21](P303)《本草纲目·鳞部》“鲵鱼” 条下亦曰 “声如小儿啼”[4](P2463)。所以,“陵鱼”“鲮鱼”所指非鲵鱼类动物,“龙鱼”由于音近又被称为“陵鱼”“鲮鱼”,亦非鲵鱼。

(五)“龙鱼”条“一曰某某”的表述或为后人附注,不足为据

《山海经·海外南经》“南山在其东南。自此山来,虫为蛇,蛇号为鱼。一曰南山在结匈东南”下,毕沅云:“凡‘一曰’云云者,是刘秀校此经时附着所见他本异文也。旧乱入经文,当由郭注此经时升为大字。”

“一曰鳖鱼”者,郝懿行案“注有讹字,所未详”[8](P4-5)。“鳖鱼”一词应为乱入《山海经》文内。《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一地之作,其《海外经》部分当成书于先秦时期。“鳖鱼”之名除《山海经》外最早见于汉代。刘安《淮南鸿烈解》有“益树莲菱,以食鳖鱼”,高诱注云:“树,种也。莲,藕实也;菱,芰也;皆可以养鱼鳖。”[22](P262)其文内“鳖鱼”实指鱼和鳖之义。“鳖鱼”一名的大量使用见于唐代以后。唐代虞世南《北堂书钞·岁时部》作“秋献鳖鱼”,下引《周礼·天官·鳖人》“春献鳖蜃,秋献龟鱼”之 语[23](P704)。清 代 张 澍 所 辑 录 的《三 秦 记》:“《括地志》引云:‘龙门水悬船而行,两旁有山,水陆不通,鳖鱼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故曰暴腮点额龙门下。’”[24](P363)在上古时期,“鳖”多作单音词参与语句构成,或形成“鱼鳖”这一并列结构的词语,用以表达“鱼和鳖”或“泛指鳞介水族类”的意义,但“鳖鱼”的语言形式在汉代以前未见,且于目前仅见的一例汉代文献中,其指称的意义也非动物专名。故“鳖鱼”之名本非《山海经》原文,是后人校经时乱入经文产生的。

“一曰虾”者,亦可能是后人增益而为之。早在上古时期,人们已经用“人鱼”指称鲵鱼。西汉时期司马迁《史记》载有秦始皇陵“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25](P180),以“人鱼”之名呼鲵鱼。《山海经》对“人鱼”形貌、声音的描述实为鲵鱼类动物,如《北次三经》龙侯之山、《西山经》竹山竹水、《中次四经》熊耳山浮豪水、《中次六经》傅山、阳华山、《中次十一经》朝歌山、葴山均有“人鱼”记载。上述诸经中,“人鱼”均是鲵鱼类动物的异名。由于“龙鱼”“陵鱼”音近,或认为龙鱼即是陵鱼。而《山海经》中的“陵鱼”拥有人类面部、手部的身体特征,鲵鱼因其声音亦被称作“人鱼”,后人可能将此二者混为一谈,据《尔雅·释鱼》“鲵大者谓之虾”,产生龙鱼“一曰虾”的说法。

四、龙鱼所指——“鳣”“鲔”等鲟鱼类

以“龙鱼”为穿山甲、鲵鱼及神话传说中的人鱼的观点皆待商榷。我们认为,“龙鱼”即是如今的鲟鱼类,古所谓“鳣”“鲔”等,“鳣”“鲔”形体相似,古人“浑言不别,析言则别”,故常常合称[26](P10)⑤。《尔雅·释鱼》:“鮥,鮛鲔”。释曰:郭义具注。陆机云:“鲔鱼,形似鳣而青黑,……益州人谓之鳣鲔。”[21](P295)鲟鱼类的生存环境与龙鱼相合,其体貌习性与之相符,与“龙鱼”异名所指同一。

(一)龙鱼与鲟鱼类生存环境相合

《太平御览》[27](P538)等均引《山海经·海外西经》作“龙鱼陵居”。《山海经》两次出现“某鱼陵居”句式,《山海经·南山经》中有名为“鯥”的鱼,以“陵居”栖息:“又东三百里柢山,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其名曰鯥……”[1](P295)鯥鱼虽为陵居,但也生活在“多水”之地,龙鱼当亦应生存于水中,扶永发认为“龙鱼当生于水(湖泽)中”[16](P130)。《说文·阜部》释 “陵”:“大阜也。”[28](P306)即大土山。既为鱼类,又为何居于大土山之中?“龙鱼陵居”该作何解释?

《山海经·海外西经》中的“龙鱼陵居”应是指鲟鱼类栖息在临河沿江的山石附近,在其生存环境中有山石之类的东西。王云路通过分析“凌”的核心义,认为其同源词“陵”“是土石的相互迫近,形成山”[29]。即“陵”不仅可指称“大土山”,也可以泛指土石相杂的山。李时珍《本草纲目·鳞部》“鳣鱼”条云:“其居也,在矶石湍流之间。”[4](P2458)《说文·石部》新附释“矶”:“大石激水野。”[28](P194)生物学上亦有佐证,“宜昌以上为山区,沿江两岸皆为大山或丘陵,江面狭窄,底质大多为石质,具有中华鲟天然产卵场的条件”[30](P67)。中华鲟的产卵场地即是需要“上有较窄的深水急滩,中有洄水深沱(或深潭),下有广阔石砾碛坝及有使河道水流转向的峡谷、巨石或矶头石梁延于江中使河道宽窄相间,造成十分复杂的流态等”[30](P67)。

古籍多记载鲟鱼类出“巩穴”“石穴”或“岫居”,这些场所皆处于沿河临江的山石之中。李昉《太平御览·鳞介部》载“鳣鲔”“出巩穴”[27](P513)。据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巩)县北有山临河,谓之釜岩原丘。其下有穴,谓之巩穴。言潜通淮浦,北达于河。直穴有渚,谓之鲔渚。”[31](P122)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河南巩县东北崖上山腹有穴,旧说此穴与江湖通,鲔从此穴而来,北入河西,上龙门,入漆沮。故张衡赋云‘王鲔岫居,山穴为岫’谓此穴也。”[6](P11406)流经巩县(今巩义市)的黄河段,历史上称为“鲔渚”。又《本草纲目·鳞部》“鲟鱼”下:“释名:鱏鱼、鲔鱼。集解:出江淮、黄河、辽海深水处,亦鳣属也。岫居,长者丈余。”[4](P2458-2459)《说文·山部》释“岫”:“山穴也。”[28](P188)《尔雅·释山》:“山有穴为岫。”[21](P214)清代李其昌纂修《乾隆莲花厅志》“而湘焉中有所育,有蠏有蝦,有龙鱼而穴于石窦者”[32](P529),“石窦”,即为石穴。郦道元《水经注·灕水》:“验其山有石窦,下深数丈,洞穴深远,莫究其极。”[31](P858)

(二)“龙鱼”异名指称鲟鱼类

《山海经》所言龙鱼“状如鲤”,郭璞注“龙鱼”名“龙鲤”。何以得名?胡绍煐撰《文选笺证》认为,“既云如龙,则不得云貍,盖鱼似鲤而如龙状,故此赋谓之‘龙鲤’。”[15](P372)清代郝懿行认为,“虾即龙鱼,其状如鲤,故又名‘龙鲤’矣。”[8](P5)袁珂也认为,“龙鱼似鲤,谓之龙鲤”。古人所谓“鲤”“赤鲤”,即“鳣”,为今之鲟鱼类。《尔雅·释鱼》篇,樊光、孙炎、舍人注皆以“鲤”“鳣”为一物二名。《说文·鱼部》“鲤”“鳣”互训[28](P243)。《吕氏春秋·季春纪》“荐鲔于寝庙,乃为麦祈实”,汉高诱注云“鲔,鱼似鲤而小”[33](P46)。《埤雅·释鱼》“鲤”下:“此今之赪鲤也,一名鳣……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34](P2)谓“鲤鱼”即“赪鲤”。东晋崔豹《古今注》“鲤鱼”下谓:“鲤鱼之大者鳣鱼。即今之赤鲤鱼也。兖州人谓赤鲤为赤骥……”[35](P15)

此外,“鲮鱼”一名亦证“龙鱼”即鲟鱼类。归纳历代材料,可见“鲮”所指有三:一是指有四足,出南方的穿山甲,即“鲮鲤”;二是《山海经》等传说中人面人手的怪鱼,即人鱼之类⑥。三是指“鲤”,《广雅·释鱼》:“鲮,鲤也。”[36](P156)《楚辞》王逸注中有“鲮鱼,鲤也”[12](P56),前二者已有所述,对以“鲮鱼”指称“鲤”的说法则鲜有阐释。古代传说中腹背有刺,能够吞舟的大鱼名为“鲮鱼”。刘劭《赵都赋》:“巨鳌冠山,陵鱼吞舟,吸潦吐波,气成云雾。”《初学记》引《山海经》曰:“鲮鱼背腹皆有刺,如三角菱。”[37](P742)陈彭年《重修广韵》引《临海风土记》、段公路《北户录》皆作此。杨慎《异鱼图赞》引《临海水土志》:“吞舟之鱼,其名曰鲮。背腹有刺,如三角菱,罟师畏之,网罗莫膺。”[38](P7)鲮鱼“背腹有刺,如三角菱”,与“鳣”等鲟鱼类鳞甲相似,故“龙鱼”亦为鲟鱼类。古书中记载的“鲮鱼”形象“背腹有刺”,这与用以指称穿山甲的“鲮鲤”“龙鲤”并非一类,不应混淆。

(三)“龙鱼”与鲟鱼类体貌习性相合

“龙鱼”“状如鲤”,从外形上看,与古籍所记载的“赤鲤”颇为相似。《太平广记》[39](P24-25)《太平御览》[27](P526)引《列仙传》“仙人乘鲤”(或“琴高乘鲤”)的典故,以琴高所乘为“赤鲤”。《初学记》引陶弘景《本草》曰:“鲤最为鱼中之主,形既可爱,又能神变,乃至飞越江湖,所以 琴高 乘之。”[37](P740)将“鲤鱼”与“赤鲤”视为同物。释慧远《庐山略记》:“渊中有赤鳞涌出,状若龙鱼,野人不能取,直叹其奇而已耳。”[40](P2)其所记载的“赤鳞”与“龙鱼”形状相似,“赤鳞”或即“赤鲤”。

在神话传说中,“龙鱼”为神圣所乘,可飞跃江湖。《艺文类聚·鳞介部》[41](P1663)之《异鱼图赞》引郭璞《山海经图赞》云:“龙鱼……侯(俟)时而出,神圣(灵)攸乘,飞骛(惊)九域,乘云(骑龙)上升。”[38](P9)作为鲟鱼类之一的鳣鱼,世俗谓其可“渡龙门”,或是由于其产卵之时,跳跃频繁的特征而来。宋代李昉《太平御览·鳞介部》:“又曰:鳣鲔,鲤也,出巩穴。三月则上渡龙门,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27](P513)李时珍《本草纲目·鳞部》“鳣鱼”条云:“其出也,以三月逆水而生。”[4](P2458)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特别是临产前二三天内,跳跃更为频繁,跃出水面的亲鲟尾鳍充血发红”[42](P90)。其产卵时全身发赤,又呼为“赤鲤”,亦能作为乘骑飞升上天。东晋崔豹亦云:“兖州人谓赤鲤为赤骥……皆取马之名,以其灵仙所乘,能飞越江湖故也。”[39](P15)古时亦有赤鲤跃龙门、赤鲤化龙的记载。如元代黄枢《后圃黄先生存集》“赤鲤将化龙,鬐鬣异凡鳞”[43](P14)、《乾隆威海卫志》“赤鲤何不化龙飞,雷电烧尾云端戏”[44](P157)、林直清《壮怀堂诗初稿》“君不见龙门赤鲤何飞腾,鼓鬣扬鬐入沧海”[45](P46)等。

古之“鳣”,或谓之“鲟龙鱼”,即今之中华鲟,体大而重,其背部、体侧、腹侧各有骨鳞。《本草纲目·鳞部》“鳣鱼”条下:“其状似鲟,其色灰白,其背有骨甲三行,其鼻长有须,其口近颔下,其尾岐。……其行也,在水底,去地数寸。渔人以小钩近千沉而取之,一钩着身,动而护痛,诸钩皆着。船游数日,待其困惫,方敢掣取,其小者近百斤。其大者长二三丈,至一二千斤。”[4](P2458)渔谚“千斤腊子万斤象”,“腊子”即中华鲟,“象”即白鲟,鲟鱼类中的中华鲟及白鲟个体甚大的特征。

四、结语

通过对《山海经·海外西经》“龙鱼”条进行爬梳整理,分析古籍文献有关“龙鱼”生存环境、外形体貌、异名等因素,结合现代鱼类学有关鲟形目知识,对与其相关的名称“龙鲤”“鲮鲤”“鲮鱼”“陵鱼”所指重新考察。本文认为“龙鱼”并非以往研究所谓穿山甲、鲵鱼,而是古之“鳣”“鲔”、今之鲟鱼类。通过考证“龙鱼”词义,使人们正确认识、理解该名物词。

注释:

①“人鱼”一名多义,既可指神话传说中具有人面手足特征的水生动物,又可指称鲵鱼类动物。

②《本草纲目·鳞部》“鲮鲤”下云:“(鲮鲤)其形肖鲤,穴陵而居,故曰鲮鲤,而俗称为穿山甲,郭璞《赋》谓之龙鲤。《临海记》云:‘尾刺如三角菱,故谓石鲮。’……鲮鲤,状如鼍而小,背如鲤而阔,首如鼠而无牙,腹无鳞而有毛,长舌尖喙,尾与身等,尾鳞尖厚有三角,腹内脏腑俱全,而胃独大,常吐舌诱蚁食之,曾剖其胃,约蚁升许也。”

③其下云:“‘貍’当为‘鲤’字之讹。李善注《江赋》引此经云:‘龙鲤陵居,其状如鲤。或曰:龙鱼一角也。’盖并引郭注;又注《思玄赋》引此经云:‘龙鱼陵居,在北,状如鲤。’高诱注《淮南子·地形训》亦云:‘如鲤鱼也。’可证。”

④此图源自2019年纪录片《寻找最后的穿山甲》,可见穿山甲的形貌与鲤鱼相差甚大。

⑤其下云:“鲟与鳇鱼之异类而相似者也。诸家剖析虽精,但其形状、性质、实多不甚相悬,故载籍中,每连类而及,其引证亦间有相同者。”

⑥详见图2,(张世义《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鲟形目海鲢目鲱形目》,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图2 中华鲟

猜你喜欢
鲟鱼穿山甲本草纲目
历史时期长江上游鲟鱼资源的开发研究
Inflammatory Mechanism of Total Flavonoids of Chrysanthemum and Medicated Serum on Castrated Dry Eye Animal and Cell Models
Silkworm Extract Ameliorate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Protects Pancreatic β-cell Functions in Rats
Fabrication of A Folic Acid-Modified Arsenic Trioxide Prodrug Liposome and Assessment of its Anti-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tivity
穿山甲要长大
路遇穿山甲
穿山乙
100岁的鲟鱼
穿山甲流浪记
让鲟鱼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