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中职校园“手机成瘾”现象

2021-09-10 07:22杨秋月
清风 2021年8期
关键词:学业心理中职

杨秋月

手机成瘾指因长时间使用手机导致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不适应的一种病症。常常表现为对手机上网着迷,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聊天或游戏等,在没有网络或手机的情况下会出现焦躁烦闷、无所事事、无幸福感,对实际生活失去兴趣等症状。

中职生手机成瘾的类型

第一,娱乐型手机成瘾。娱乐型手机成瘾是指过度利用手机玩游戏、听歌、看视频、看直播等,以此达到娱乐、放松的目的,久而久之开始逃避现实,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日常的学习与生活。

第二,社交型手机成癮。个别中职生存在人际关系障碍,需寻求其他一些沟通方式表达情感需求,以此获得心理上的归属感与社会认同感,社交平台就成了他们过度使用的沟通渠道。

第三,信息型手机成瘾。学生通过手机可以快速获取最新的网络信息,他们好奇心强,但对网络上形形色色的信息缺乏判断能力,容易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危害身心健康,影响学业。

第四,从众型手机成瘾。当学生群体中大部分人都在使用手机时,个别中职生迫于压力,为了不脱离群体,培养共同话题与共同爱好,也去购买手机,加同学的QQ、微信等。

第五,强迫型手机成瘾。强迫型手机成瘾的表现是不可控制地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手机,查看是否有未接电话,查看信息、手机电量等。

中职生手机成瘾的原因

第一,学生自身的原因。中职生的年龄多在15~19岁,心理还不够成熟,容易受新生事物和外界种种诱惑的影响,但同时分辨能力又不够。其一,部分中职生存在从众心理。例如,看到别人玩某款游戏、使用某软件时,不论自己是否感兴趣,都会尝试积极地加入。其二,部分学生存在封闭心理。有些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会封闭自己的内心,不愿意让内心的想法被外人所知,他们更喜欢使用手机QQ、微信等与陌生人交往,不愿意进行面对面的聊天,甚至个别中学生在一些重要场合不知该如何更好地与人交流,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其三,部分中职生缺失自我控制感。有的中职生自制能力较弱,在课堂上经常不自觉地查看手机,一旦离开手机就会无所适从,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

第二,周边环境因素。首先,家庭环境因素。有的家长沉迷手机,经常敷衍孩子的要求,甚至有时不予理睬;个别父母关系不和,孩子为了疏解苦闷,便借用手机释放自己。其次,校园环境因素。一些学校教师的教学较为枯燥,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手机便成为他们在校的精神寄托。最后,社会环境因素。当今社会,手机已成为人手必备的工具,学生从小就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耳濡目染,对手机存在较强的好奇心,容易沉迷手机。

中职生手机成瘾的危害

第一,影响身心健康。长期使用手机会导致头晕、乏力、思维迟缓、注意力不集中、近视等。同时,手机网络中的一些不良信息多与学业无关,会不断地侵蚀学生的大脑,影响身心健康。

第二,影响学业,降低教育质量。只有部分学生使用手机查阅资料,用于日常学习,而很多学生用手机玩游戏、刷微博,不仅荒废了学业,不利于个人的前途发展,而且可能会影响学校专业教育质量。

第三,减少人际交往活动。部分中职生频繁使用手机,会逐渐与现实社会脱离,加剧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沟通的焦虑与不安。长此以往,学生与身边亲朋好友情感上的疏离,会加重自身的孤独心理。

让中职生科学使用手机的方法

第一,加强中职生自我调控能力。中职生应明确学习目的,从实际出发规划合理的学习生活,不断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将注意力从手机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加强与父母、教师和同学的交流与沟通。

第二,家长积极协助。一个和睦的家庭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家长应该更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多花时间与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通过良好的家庭氛围引导孩子健康发展。

第三,学校正确引导。学校应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的课外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有意义。同时,学校应在校园开设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减少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学校应加快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趣味性,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逐渐减少中职生对手机的依赖,保障学校的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应对学生手机成瘾现象,预防大于治理,同时需在找到原因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从学生自身、家庭和学校三个方面进行疏导,从而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赣榆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学业心理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心理小测试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心理感受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调研报告
业精于勤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