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2021-09-10 07:22贾旭杰
清风 2021年8期
关键词:史料整理历史

贾旭杰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顺应当前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加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历史观的基础,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求真求实是历史探究的本质,在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熟练把握史料,并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鉴于此,本文将立足于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主要教育目的,探究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有效途径。

在讨论方法前,我們需了解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首先,部分教师自身史学素养不足。课堂中的史料应该是教师基于长期的史学阅读与积累,或是师生共同搜集、整理之后呈现出来的。然而,调查结果显示,有的一线历史教师从校园走到工作岗位后,没有经常阅读专业历史学著作,对最新的教育学相关研究动态不够了解,对史料的选择与运用能力不强,课堂中的部分史料甚至来源于网络,有一定的不真实性,针对性也不是很强,很难带领学生深入探究史料。

其次,部分教师有效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的不足。初中历史教师除了需具备深厚的历史学功底、良好的史学素养,还要有灵活的、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发达,学生可以通过书籍网络等各种途径获得知识,如果教师拘泥于课堂知识的简单传授,那么无法轻易吸引学生,很难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最后,部分学生认知存在局限。初中是学生智力和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学生由简单思维发展到缜密逻辑思维的重要阶段。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能力、素养的培养对自身长远发展的重要性,给教师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此外,有的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依然停留在背书和做题上,有时不理解教师在课堂中呈现的相应史料,较难做到准确地阅读、理解和分析。这就导致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理解史料,使教学偏离课堂重点。而且,不同教师的史学素养、教学能力和方法的不同等,同样会影响学生对史料实证的认知。

那么,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哪些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第一,提高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理念是实践的先行者,在教育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需通过历史教学指导学生熟练掌握分类、搜集、整理辨析与运用史料的方法,同时在实践中反思与记录教学过程,发现不足之处,阅读相关教学期刊,从中得到启发与帮助。在信息技术时代,很多信息都可以从网络中获得,教师要积极应对信息技术时代的挑战,不断丰富自身的学识,除了不断学习历史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拓宽通用知识视野。

第二,引导学生整理与辨析史料。其一,引导学生整理史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按时间顺序整理。时间是历史事件发展的基本要点,事件的发展变化等都会在时间上表现出来。绘制时间轴是日常教学中历史教师经常会用到的方法,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最后的附录部分也会有历史大事年表。按时间顺序整理事件,方便学生从大方向上把握历史,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二是按空间要素整理。这既使学生掌握了史料实证学习的方法,也对学生形成历史时空观念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二,引导学生辨析史料。在史料辨析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史料的来源及作者的创作背景。目前所熟知的历史多为史学家们在史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社会背景等因素得出的具有个人主观意识的历史认知。对于同一历史事件及现象,不同的作者观念角度不同、史料依据不同,得出的历史认识会有所差异或截然相反。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史料的来源及作者的创作背景,以严谨的史学态度评析史料的真伪及历史价值。

第三,明确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原则,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的理论、结论、概念、评价等都从史料或史实中总结而来。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出现与教材观点一致的史料则取,与教材观点不一致的史料则舍的现象,甚至为了论证已有结论曲解现有史料。同时,密切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教师需构建历史与现实的桥梁,使学生意识到历史不仅存在于书本知识中,还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理解,以更加包容的姿态对待现实问题。

运用史料开展实证教学可以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本质,彰显历史课堂的特色。同时,加强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有利于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符合国家及经济全球化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作者单位系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郊区乡寄宿制学校)

猜你喜欢
史料整理历史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新历史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整理“房间”
整理房间